司馬南的軟肋

現在的司馬南,在網絡中表現的很強勢,很搶眼,有一副無懈可擊的樣子。可是仔細想來,這個人有許多軟肋。

我不知道司馬南家住哪裏,祖上何人,“英雄莫問出處”,司馬南究竟出身於北京深宅大院裏某個王爺的府上,還是東北哪個偏僻山村裏的窮苦人家,是《紅與黑》中那個投機者於連還是《悲慘世界》裏心懷大愛的冉阿讓,這個都不重要。我們要做的,無非是要分析一下,司馬南何以成爲司馬南。

有許多網友爆料,司馬南原名於力,畢業於哈爾濱商學院。(在許多司馬南的傳言中,我相信這個是真的)我只是搞不懂,於力這個名字有什麼不好啊?爲什麼要改稱司馬南呢?通常而言,一個人的名字,是父母或祖輩賜予的,除非真有必要,名字是不能輕易改動的。(許多演藝界的人士採用的藝名,其實也是別人先喊出來的。網絡中的暱稱是另一回事哈。)於力而司馬南,說明了什麼呢?說明,於力在步入江湖以後,抱定了與父母決裂、與故鄉決裂的態度,而且,他認爲,於力這個名字,帶給他的不是美好的回憶。(於力而司馬南的中間,有一段空白,誰也不知道這段時間於力幹了些什麼。以小人之心度之,那時的於力,只是一個小混混,或許,偷雞摸狗的事情也有。)年輕的於力,在他邁入江湖以後,等待他的是什麼呢?

應該說,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光怪陸離,爲各種各樣的人展示自己提供了舞臺。宋小寶、小瀋陽、朱之文,僅憑一技之長,就能紅透大江南北,這些都可能深深地刺激了司馬南。這個社會,有了名,什麼都好辦,至於名聲好壞,是無所謂的。年輕的於力,改名爲司馬南以後,一門心思的要做一個名人,爲此,遭什麼樣的罪他也不在乎。(這個不說了,都知道。)憑心而論,中國有十四億人口,司馬南的商學院水平,是高出於十三億之上的,他爲什麼就不能出人頭地呢?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無非是野心加一技之長嘛。而且,司馬南佔據了天時(改革開放)、地利(北京)、人和(學識在十三億人之上)的諸般條件,可謂“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於是乎,網絡中的司馬南,不再是那個小混混於力,也不僅僅是羽化成蝶,而是可以騰雲駕霧的。

但是,司馬南畢竟不是一個學者,知識儲備不夠,思想理論修養嚴重短缺。或許,宋小寶他們在小品的舞臺上可以從容自如,但是網絡不是小品舞臺。縱然,東北的黑土地可以催生出許多語言類的表演者,縱然,司馬南的學識高於十三億人之上,可是你知識儲備不夠,就免不了力不從心,捉襟見肘。

可能,司馬南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儲備是多麼短缺,或者,他以爲蒙人、打馬虎眼在網絡中是可行的,只要迎合民意就行。我們看到,在他對莫言、方方等知名作家的無情攻擊中,竟然沒有一個視頻、一段文字是從文學的角度討論的,只是從立場、從觀點上的討伐。他攻擊莫言作品“蹲廁時也讀不下去”,“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老頭獎”,攻擊方方時,多次採用的是“別墅”一類的盤外招;污衊趙文瑄“辱罵國家領袖”等等,惡毒、下作,哪有半點學者的樣子?

司馬南的知識短缺,有一些是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的。比如把“隻”寫成“雙”,把“一抔黃土”讀作“一杯黃土”等,這可不是什麼筆誤口誤,在性質上,和“唐吉訶德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把“出離憤怒”說成是“出離的憤怒”是一樣的,不懂還強要表現。

司馬南應該是苦孩子出身,在他的潛意識裏,還殘存着促狹、蒙人、撒謊、發狠等小農意識。聯想集團約他,他認爲人家是拿女色勾引他。這好比,要過年了,人家要找你商議一下殺豬的事,你倒想着把大腸頭偷回來。昨晚,司馬南在一個微頭條裏,不知是對哪位網友發起了脾氣: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想跟我過招?你有什麼資格?我心裏想,你發的什麼狠啊?一個研究員有什麼了不起?你是院長又待如何?該過的招照樣過。資格?什麼叫資格?事實就是資格!

我要奉勸司馬南,言能言之語,爲可爲之事,張弛有度,量力而行,不要給世人留下太多的笑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