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成事心法》讀書筆記7:選擇,努力

閱讀書籍:《馮唐成事心法》

書籍作者:馮唐

閱讀時間:2021.12.11

閱讀章節:有時候“不努力”是種正確戰略。選擇,不僅僅是斷舍離。摒棄“身心靈”,在現實中“修行”。以笨拙爲本分,求仁得

正文:

有時候“不努力”是種正確戰略

有時候不努力是一種正確戰略,對於這個觀點我是不太認同的,但是作者也有作者的理由,在這裏他給了3點理由,我們一一來看一下是不是能說服你呢?

第一,戰略方面重要的是要認命,成功是一種偶然,天命的成分佔大頭。不是做大事的時候努力,做大事容易受傷。

這裏作者舉例說,有一首勵志歌曲叫《愛拼纔會贏》,歌曲裏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句話讓人熱血沸騰,但是在戰略上,這種七分靠打拼,三分天註定是不對的。

因爲曾國藩實話實說:七分在天,三分在人。現實往往是很殘酷的,認清現實的殘酷,的確不容易開心,但也不容易幻滅,總比犯傻強,認命是一種不得不做的正確戰略。

讀到這些文字,有沒有觸動你的一部分呢?其實我覺得有時候可能是正確的,但大部分時候,我們還需要去拼一拼,這纔是正確的選擇,因爲我們大部分人,還沒拼到無能爲力,拼到靠天的程度。

第二,從戰術的角度,有時候需要你收斂。這裏作者說,你的努力如果涉及別人,有的時候你可以盡100%甚至120%的努力,但多數情況下盡80%~90%的努力就可以了,爲什麼?

1.如果你有太強的目的性,很有可能遭到別人的反感。

這裏作者舉的例子是別人找他簽名的例子,就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讓他去簽名,會把他一天的時間都擠掉。那他就做不成別的事情了。

我覺得這個例子也很恰當,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可能認爲:你就給我籤個字,這有什麼難的。但我們忽略了,如果每一個人都這麼想,對當事人造成的結果,就是每一天也只能去做這些事情了。

2.你有可能因爲跑得太快,遭到別人的妒忌。

這裏作者舉的例子是,他在美國一個大型的醫療器械廠做暑期實習的期間,當時因爲他很年輕,會做得很快,然後團隊的人因爲沒有那麼努力,所以就會遭到團隊人的抵制。

因爲當時的組長告訴他,可以工作慢一點,不要那麼着急,如果你太着急了,就需要其他人配合你,所以一個團隊裏光你一個人努力是沒有用的。

以上這兩個例子我覺得有代表性,但是有也有侷限性,因爲作者的這兩個親身經歷,大部分人可能遇不到,但是如果一旦遇到了,就以參考作者的做法,也不失爲一種好辦法。

3.長期過分努力做事,會遭到非常嚴重的抵抗。

這裏作者舉例是,他們討論問題激烈的時候,同通常贏的一方,會在第2天甚至以後的一段時間裏遭到大家的抵制。所以他就會採取的一個妥協的方案,無論討論什麼事情,到晚上12點必須停,然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洗個熱水澡,睡覺,第2天再討論,而神奇的是,第2天80%的問題都可以達成一致。

這裏作者還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應收款,應收款通常是1~3個月才付錢,如果你追的太急,你三天就把應收款追回來了,如果長期下去,對方是不是會選擇一個追應收款追的不那麼急的,可以允許他三個月的時間去付款的這樣一個廠家呢?

感覺這一條裏的兩個例子都很有代表性,都給了我們一定的啓發,並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啓發我們要去考慮對方的處境,要達成一種共贏。

第三點,不着急,緩稱王,是一種正確的態度。

曾國藩說:“不慌不忙,嚴苛後進向後,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來。”

彆着急,別慌張,你把小河填滿,小河滿了自然會慢慢匯成大河,然後大河奔向大海,這實際上說的是人生態度,也是工作態度,不要着急,不要急着立山頭,不要急着稱王稱霸。

其實着急也沒用,當你笨功夫沒有下到一定的程度,你想要立山頭,其實也立不起來。

說完了上面3點,你可能會問,那還用努力嗎?其實這也是我想問的問題,那還用努力嗎?作者說當然。

因爲:

1.你可以不屠龍,但不能不磨劍,你要時刻準備着你的時機到來。而現下你就可以把努力集中到去磨劍,長本事上。(我覺得這一條建議尤其適合現在這個大環境下,尤其是這哈爾濱,動不動就居家的這個事情上,居家就可以集中精力去磨劍,就像昨天分享小夥伴說的,這個時候是彎道超車的最佳時機)

2.能打仗,能力戰,能快跑的時候,請力戰,快跑,成事,你要具備能夠力戰,快跑的能力和精力,這是可以努力的地方。(沒錯,現下就是最好的磨劍時機。)

3.獲得某個細分領域最多的知識和最高的智慧,在你豎起立山頭之前,你在這個細分領域多積累知識和智慧,不要太早說自己已經具有了,多捫心自問,在你試圖稱王的領域,你的知識和智慧夠不夠?(自問不夠,所以努力學習,即使很難,也要努力做。)

最後練就一身本事,能成大事時,成大事,不能成大事時,繼續躲在某處練的本事。得志行天下,不得志獨善其身,淡定而從容。



選擇,不僅僅是斷舍離

這個觀點我是認可的,看看作者是怎麼說明的:

第一,選擇人才,看其志向

這裏還是引用中國番的話,就是看人才到底是看智商還是情商,如果都不是,那看什麼呢?曾國藩說“視其志趣”,就是這個人是一個俗人,還是一個能脫俗的人。

如果是俗人,他會越來越差,哪怕他智商、情商特別高,智商、情商特別高的俗人,往往會變成更大的隱患。如果他志趣很高,不願願意流俗,即使智商、情商比較低,每天也能進步一點。

第二,養成好習慣,戰勝流俗。

對於這一條我無比的認同,這裏作者分享了他自己的習慣,每天至少有兩個:

第1個,就是每天做100個仰臥起坐,100個俯臥撐,他通常都能做到,我我覺得這個很厲害。

第2個,特別簡單,就是看着 Kindle入睡,也可以把Kindle換成紙書,只要不是手機就行。

下面是他每週的習慣。

1.每週練2~3次,10千米跑,根據每週的安排和天氣,不一定是具體哪天,可以放鬆一點,每月跑到體重公斤數的千米數。

2.每週2~3次,15分鐘完整版的高強度間歇訓練。

3.每週2~3次,每次不低於一小時的毛筆字。

4.每週連續輕斷食2~3天,這要在某些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他的目標是做到體重不要高於大學畢業時候的體重,BMI(身體質量指數)爭取小於19)

5.每週連續戒酒兩天,給肝臟充分的休息時間。

6.每週讀2~3卷《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大概是300卷每卷大概1萬字,整本書大概是300萬字。這樣一週能讀三卷的話,兩年就能把《資治通鑑》讀一遍。

每年的習慣,因爲涉及重大戰略,沒有分享。

光看這個每週的習慣,我覺得已經很驚訝了,因爲作者這麼大的工作量,業餘時間還培養了寫毛筆字的興趣愛好,還有這麼大強度的鍛鍊,我覺得這效率之高,是一般人沒有辦法比擬的。最起碼我現在就做不到這麼高效,因爲我沒有去跑步鍛鍊,也沒有一個給自己愛好一點時間,所以對自己還是不夠狠。

要對自己狠一點,要合理安排時間,加油吧。



摒棄“身心靈”,在現實中“修行”

無比認同這個觀點,因爲在我身邊,很多人一提到“修行”,就必須帶上原生家庭,就必須帶上“身心靈”,似乎只有這樣才叫修行,這一點我很不恥。都是成年人了,爲什麼要甩鍋給原生家庭呢?

看看作者的主張吧:

作者說人離不開肉身和靈魂,生來就帶着,跟着你一起長大。

成事的人更躲不開自己的肉身和靈魂。

第一,在現實中修行。

1.這裏作者舉的例子很有趣,就是現在普遍存在的描繪的很美的,白白的裙子,蓬鬆的頭髮,大家在一起吹風飲露,辟穀輕斷食,描繪的特別特別美。外帶“不語”,用心交流。

但是作者沒有去,因爲他覺得,去的人沒有什麼顯著改變,另肯定交了不菲的錢,下一次的錢也都交了,到底是洗腦課,還是修行課很難說。

(哈哈,無比認同這樣的說法。)

2.作者認爲可以在現實中修行,不一定要到大海邊、小樹林去修行。

如何在現實中修行?珍惜每一個不舒服和難受。

我們改變不了基因、原生家庭、環境、教育、遭遇,但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刻開始,覺察“我”這個人到底怎麼了。(無比認同)

第二,真正的修行是忍耐、自強

這裏作者的觀點我是無比認同的,他說:不要把舒服當成天經地義,不要把難受當成馬上要丟掉的負擔,珍惜這些不舒服、難受,不要總認爲自己都是對的。覺能生慧,察覺才能產生智慧,讓自己更好的與自己的肉身和靈魂相處,更好的運用自己的肉身和靈魂。

這裏又舉列舉了曾國藩慘敗的例子,其實我發現,作者特別喜歡曾國藩,每一章節都會舉曾國藩的例子,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個曾國藩的案例編輯。

當然這裏他也列舉了自己的例子,就是他自己20年來有兩份全職的工作,因爲他一旦沒有工作的時候,他就會跳出來去挑剔別人,比如你地沒有擦乾淨,花園沒有那麼完美,這樣的話 他和別人都不舒服。所以他要全職工作,耗光自己,造福他人。我覺得這一段描寫特別幽默,邊讀邊笑,這樣幽默的一種敘述方式,讓人讀起來特別輕鬆。

所以讓身心靈在現實中修行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