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3)

接下来几天要下雨,趁着最后一个晴天,海波和党哥决定把地里的玉米收了。海波把家里的小货车开到玉米地里,我们一大群人也跟着过去,分头掰玉米棒子。

掰玉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排排走过去,快速掰下,留下一段茎,随后再由其他的人折断去掉。当然也可以直接在掰的时候折断尾部的茎,这样稍慢一点,但不用后续处理。老李揹着个竹篓穿行在玉米地里,手起棒扔,落在篓子里,活脱脱一个人形收割机。相比之下,几乎没干过农活的我,实在显得过于悠闲了。

田埂上堆放着没有去尾的玉米棒子,几个女生坐在边上,把「尾巴」折断后,抛到下面的车上,像投篮一样,算是颇有些解压的劳动。集体的力量果然强大,没过多久,地里的玉米棒子就全堆在车上了。吴同学把我们之前采摘的「野百香果」和蜂蜜、柠檬混合起来,倒上些许气泡水,做成冰凉的自制饮料,劳动过后喝上一口,其味绝美!

玉米地旁边是海波的亲戚家,院子里已经挂上了很多串玉米。海波在这里表演了一个徒手给玉米脱粒。只见他把长板凳倒放在两个小马扎上,自己骑坐在上面,脱下鞋子,竖着套在板凳腿上,两手拿着玉米边旋转边在鞋底上下刮擦。在鞋底橡胶花纹的摩擦下,一颗颗玉米粒飞舞起来,蹦到地上。很快,一个棒子就秃了。这就是过去人工脱粒的方法,不得不说劳动人民智慧多。当然现在大伙儿都是用机器了。

下午,我们去看一座附近的清代坟墓。路上经过一株很大的银杏树,边上全是掉落的银杏果。党哥招呼我们捡起来,晚上烤白果吃。我们将满满一袋银杏果拿到溪边,在水里挤一挤,松软的果肉顿时泄入水中,留下一颗颗坚硬的白果。有一种捏爆塑料袋上气泡的快感,简直太减压了。

入夜,劳动仍未结束。海波一家要赶在下雨前将玉米串好挂在屋檐下,中间还需要一个步骤,那就是把玉米皮剥掉。这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玉米皮把棒子包得严严实实的,得先顺着一个方向将其拉开,然后一把扯下,最后还得留两三片用于缠绕在挂玉米的铁丝上。我们十多个人搬来各种板凳围坐在车上堆积如山的玉米棒子边,边聊天边干活,阵势着实不小。过程中时不时还能发现一些发育不良的「秃头」棒子。最夸张是剥开一看,光秃秃的棒子上只有一颗巨大的玉米粒,敢情这位大块头把仅剩的营养全部吸到自己身上了。老李干活依旧是最卷的那个,寻思着各种提高效率的方法,这让坐在边上的我压力非常大。

不过我倒挺喜欢这种一群人在夜色中围坐在一起的感觉,边干活边瞎聊。虽然早已忘记聊了啥,但时不时爆发出笑声仍在脑海中回荡。如此一来,重复的劳动也不觉无聊。随着时间的推移,脚下的玉米棒子逐渐变身为铺满地的一片片黄皮,我们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最后终于大功告成。另一边海波和几个同学在屋后挂玉米,架着梯子,戴着头灯,从「前线」运过来的玉米在此逐渐旋转成一片金色的「森林」,真乃屋檐下的壮观景象。

这么多玉米短时间从地里飞到屋檐下,工作量还真不小。乡村生活,对城里人来说,总带有一种浪漫的想象。但融入自然,并不是轻松的事。村民们需要随时关注天气、作物的变化,需要运用各种智慧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像掰玉米、串玉米这样的劳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体验,对他们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习惯了城市便利性的人,若一下子扔到大自然中,实在是无比脆弱。

老李一直想找一天玩一玩生存游戏,不带吃的进山,靠板栗和野果为生。当然,他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我们也终于发现,山里头的智慧,属实深不可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