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更好,醜必更醜

寫文章,就不怕人講,不怕人想。早就有小說評論家提出一個觀點——假如你寫的一個人物,令人愛或令人憎,你都成功了。

對此,我頗爲贊同,就好比我寫人生百態,有人感同身受,有人醍醐灌頂,有人對號入座,有人恨得牙癢癢,更有甚者背地裏看笑話,當“傳話筒”,自以爲窺探到我的“時勢”,對此我總是露出巨人的微笑,有一種俯瞰衆生之感。

後者我只覺得如螻蟻,窮盡畢生也攀緣不了巨人的腳趾,階層緣來如此。

寫議論文的人總比寫小說的人有正義感,有勇氣!

社會是一幕大熒屏,各色人等,青黃不接,高明或拙劣,無不盡情角色扮演。暴戾恣睢的政客,荒淫無道,卻衣冠楚楚,一本正經地批評相聲演員講個黃色小笑話;貪得無厭,利益至上的商賈,多在各種場合標榜“仁義禮信”,鼓吹奉獻,賺着昧良心的錢,講着“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的豪言笑話,講這些話的人不一定是狗,但聽這些話的一定是豬……

笑貧不笑娼的年代,真理和道德總是稀缺的。之所以稀缺,是因爲不太被需要。好比人體的微量元素長期的被人忽略,直到病了,人才開始注意,覺得有必要攝入。一旦恢復如初,這種微量物質很快又要被拋棄,這是芸芸衆生的天性,不可強求。

有一天,一個家長朋友問我,娃讀高三了,時間緊迫,有沒有推薦的機構。我告訴家長,如果是高一,我肯定可以給你指定某個機構甚至班主任、授課老師,因爲我可以對我的言行負責。但是現在時間過於緊迫,我推薦不了。但我可以給你建議。

我建議:你要去的機構,是能正視國家政策,不迴避難關難點的;是不刻意製造一片祥和,不鼓勵大肆繳費的;是不一天到晚有時間發朋友圈,搞形式主義建設,擺拍各種研討開會的。因爲教育行業永遠都是口碑行業,只有閒得沒實戰經驗,成功經驗的,又及其渴望大撈一把彌補形式大好時盲目擴張帶來的慘重損失的,隨時準備跑路的企業,纔會那麼“茹毛飲血”、肆無忌憚!

那種把準時發工資這種最起碼的底線都能拿出來作爲企業宣傳的機構,你敢去嗎?

有個詞語叫“寵辱不驚”,是一個褒義詞。但隨着時代腳步的遷移,也漸漸變味兒了。我曾記得有人在我面前用非常不屑的口吻評論某家庭教育品牌的創始人,用口無遮攔者最慣用經典的語氣:“他……嘖……”開頭。現在又在搶着合作宣傳,一下子捧上天,現在想起來尤爲滑稽。

不知道那種喜歡張口閉口“他……”如何如何的人,在同樣一個羣體因爲時勢出現兩種截然不同口徑,是一種怎樣的心裏體驗。

或許,兩種評價都是發自內心的,“有奶便是娘”是這類人的基本生存法則。言之有理,賺錢對於他們難道還要分“站着”與“跪着”?

在我的家庭裏,我一直覺得是我母親會賺錢,有商業頭腦。父親則是“時靈時不靈”的。譬如母親是一個弄潮兒,願意“廣撒網,勤耕織”,敢於挑戰涉足;父親則是覺得某一個領域能成爲自己的舒適區則再也不會願意“挪屁股”,他經常會忽略時代變遷所產生的“量變”,直到“質變”時,他又會懊惱。

本來父親和母親的性格原本是互補的最佳拍檔。當性格使然,事與願違。譬如母親有一個主意,毫無例外的他會表示反對,如果他反對這個事情做成了他就會坐享其成,他如果反對的事情失敗了,他一定會以一副“早已經看穿了一切”的姿態耳提面命。

這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發生在絕大多數掌控欲大於實際能力的中年男人身上。

一直以來,真正強有力的掌控欲是讓被掌控的人不覺得自己被掌控。有好的想法,支持和贊同永遠比反對和阻撓低成本;有不甚認同的想法,在不全盤否定的心態下觀望, 要在搖搖欲墜,可與不可之間送上“不計前嫌”式的助力,促成好的,皆大歡喜的局面。請永遠記住,強者之所以強,絕不是判斷能力強,而是結果能力強,至於過程,誰還在意呢……

有的人害怕批判,有的人追求平穩,可偏偏一生都在無意義的批判中風雨飄搖。有的人不懼怕批判,有的人不追求平穩,可就是受到絕大部分人發自肺腑的欽佩讚譽,一生雖跌宕起伏,卻又波瀾不驚,海浪拍打後仍然嶄露頭角。

生活就是那麼趣味盎然,唯物主義者喜歡把“醜話”說到前頭,唯心主義者總是把仁義道德刺在臉上。可效果不一樣,結局更是大相徑庭。

好不一定可以使之更好,醜卻一定會使之更醜。擁有睿智的清靈則是活在混沌世界裏,乾淨的捷徑之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