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的故事》DAY2

第二章 人類與細菌的“軍備競賽”

青黴素(Penicillin)的發現是人類生存和致病細菌(又稱病原菌)的長期鬥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這個發現引起了細菌學家們的關注,但是由於沒有實用的生產線路,很多研究無法開展。青黴素比當時的磺胺類藥物更加安全有效,馬上獲得了整個醫藥界的熱切關注。但是,青黴素的進一步研發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除了實驗室的小試之外,連車間中試都未能取得成功,更不用說大規模生產了。當時的一位資深行家是這樣進行描述的:“那些該死的黴菌就像是一個壞脾氣的歌劇演員,令人難以捉摸,產率非常低,分離極爲困難,提取更是要命,純化簡直是災難性的,測試也不可能令人滿意。”這可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看法,整個製藥界都對青黴素的工業化生產一籌莫展。

製藥的人都知道實驗室研發只能是發現信息,要做到批量生產纔是每個製藥人需要共同努力的課題。幸而隨着後面醫學界的不斷努力,青黴素可以大規模生產。

接着是鏈黴素的發現。人類在對抗細菌感染的路上取得的成就越來越大。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細菌產生的抗藥性。既然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始終存在,與用不用抗生素無關,爲什麼濫用抗生素會惡化抗藥性的問題?這主要是一個輪次的問題,細菌每隔幾小時就繁殖一代,使用抗生素越頻繁,細菌被選擇的輪次也就越多,抗藥變異的富集也就越快,所謂的“抗藥性”就越強。

讀到這章,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國的科學家—屠呦呦前輩。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浙江寧波人,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

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創制出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被認爲是20世紀熱帶醫學的顯著突破。

她是我崇拜的榜樣!

變異自始至終存在,進化永遠不會停止。

無論是“軍備競賽”還是“裁軍談判”,人類與致病細菌之間的戰爭均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持久戰”。爲了人類的健康事業,醫藥領域的科研人員始終活躍在抗生素研發的第一線,爲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