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的故事》DAY2

第二章 人类与细菌的“军备竞赛”

青霉素(Penicillin)的发现是人类生存和致病细菌(又称病原菌)的长期斗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发现引起了细菌学家们的关注,但是由于没有实用的生产线路,很多研究无法开展。青霉素比当时的磺胺类药物更加安全有效,马上获得了整个医药界的热切关注。但是,青霉素的进一步研发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除了实验室的小试之外,连车间中试都未能取得成功,更不用说大规模生产了。当时的一位资深行家是这样进行描述的:“那些该死的霉菌就像是一个坏脾气的歌剧演员,令人难以捉摸,产率非常低,分离极为困难,提取更是要命,纯化简直是灾难性的,测试也不可能令人满意。”这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看法,整个制药界都对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一筹莫展。

制药的人都知道实验室研发只能是发现信息,要做到批量生产才是每个制药人需要共同努力的课题。幸而随着后面医学界的不断努力,青霉素可以大规模生产。

接着是链霉素的发现。人类在对抗细菌感染的路上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细菌产生的抗药性。既然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始终存在,与用不用抗生素无关,为什么滥用抗生素会恶化抗药性的问题?这主要是一个轮次的问题,细菌每隔几小时就繁殖一代,使用抗生素越频繁,细菌被选择的轮次也就越多,抗药变异的富集也就越快,所谓的“抗药性”就越强。

读到这章,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国的科学家—屠呦呦前辈。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

她是我崇拜的榜样!

变异自始至终存在,进化永远不会停止。

无论是“军备竞赛”还是“裁军谈判”,人类与致病细菌之间的战争均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持久战”。为了人类的健康事业,医药领域的科研人员始终活跃在抗生素研发的第一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