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1天至少讀1本書打卡772天

書名:《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分類:腦科學科普類

閱讀分享:

作者迪安·博內特,主要內容是科普了我們覺得無比強大的大腦是如何“做糗事”的。我們越瞭解大腦,越能知道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更高效,以及對於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些反應也更能包容和理解,畢竟,那都是“不自覺的大腦反應”。

本書從心智、記憶、恐懼感、自作聰明、視覺、人格特徵、羣體抱團現象、心理問題等方面科普的,作者措辭很幽默,儘量用我們聽得懂的話和比喻來講解,所以是一本值得讀的腦科學讀物。

我只分享關於記憶的一部分知識,其他的大家自己去讀哦:

首先要了解一個特點:大腦最拿手的一種本事就是忽略那些變得完全可預期的信號,無論信號本身可能有多麼重要(這也是爲什麼士兵在交戰地帶仍然能睡一會兒)。

然後看一個比喻:

假如有一臺電腦會自行決定儲存的信息當中有一些比另一些更重要,至於原因則一直沒搞清楚。或者,這臺電腦歸檔信息的方式毫無邏輯,你只能在隨機的驅動盤和文件夾裏費力搜尋最重要的基礎數據。又或者,它總是冷不丁地自作主張把那些比較私密又令人尷尬的文件夾打開,比如存了全套愛心熊同人色情小說的文件夾。再或者,這臺電腦覺得它不太喜歡你存進去的某些信息,後來就擅自替你把信息改掉了。

雖然不可思議,但是我們的大腦也會犯這種錯誤,所以也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

科學的說法:

記憶有很多種區分方式,比較普遍的就是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用來快速處理和操作信息,而在源源不斷的信息流中,不重要的會被忽略,然後很快被覆蓋或消失。

長期記憶基於神經元之間的新連接,而建立連接的基礎是突觸,重複想要記住的事情能夠刺激突觸的形成。

總而言之,短期記憶速度快、可操縱、時間短;長期記憶連續、持久、容量大。這就是爲什麼你會一直記得學生時代發生的某件趣事,卻在去房間時因爲一點兒小事分心而忘了自己爲何會出現在那裏。

如何記得更久更多?

一段記憶的相關聯繫越多,突觸就越強(或者說越活躍),要使用這段記憶就越容易,就好比去一個四通八達的地方要比去湮沒在荒郊野外的一座廢棄倉庫更容易。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跟記憶無關的知識點,有一個科學名詞專指這種“不聰明的人反而更自信”的現象:達克效應(全稱爲達寧-克魯格效應),以率先研究該現象的兩名研究者——康奈爾大學的戴維·達寧(David Dunning)和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命名。啓發他倆研究這一現象的是一篇關於一名罪犯的報道,該報道稱這名罪犯用檸檬汁糊了滿臉後去搶銀行,因爲他相信檸檬汁既然可以當隱形墨水用,那麼塗到臉上後就不會被攝像頭拍出來。

看到沒,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喜歡“認爲自己很聰明”,看這樣子,智商欠奉的人更容易覺得自己聰明,所以察覺自己沾沾自喜的時候可得小心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