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超越自我,發展人格(一)

十二月:超越自我,發展人格(一)

——2021-2022君子蘭班上學期第14封信

親愛的大、小君子們:

週末快樂!

今天早上看到煙雨濛濛的樣子,就沒有出去跑步,睡個回籠覺,卻夢見自己就要上課了卻不知道要講什麼。這個夢明顯是在暗示一種焦慮情緒啊。對付焦慮最好的方法是行動起來。於是做飯,整理房間,拖地,擦擦洗洗。中午倆孩子回到家,大呼家裏好乾淨啊。雖然累得腰痠背痛,但聽到孩子說“媽媽辛苦了”,就覺得疲憊似乎一掃而光了呢。

下午懶散地讀書,兩本書交替着讀。晚上出門散步,看到路旁的月季依然開得燦爛。於是想起校園裏那些美好的事物,比如校園裏的兩排法國梧桐,每天在校園裏穿行的時候會看到它們,有的同學還撿拾了好看的葉子加在書本中間,真有審美陽光!每天走在中心道上,會看到一片兩片梧桐樹葉蹁躚,落在腳下,那掌形的輪廓,那成熟的黃綠色,還有被風雨侵蝕出的一些洞痕,都讓人不忍心踩上去。也因爲這些落葉,給校園增添了多少冬日的詩意啊——看到它們,你會想起很多詩詞句,什麼“梧桐更兼細雨”,什麼“缺月掛疏桐”,什麼“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什麼“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小君子們,每天抽出兩分鐘,欣賞欣賞我們身邊的風景吧。美,其實不遠。

1

這一週,這一週的語文課,容量很大啊。《孔乙己》,《變色龍》等小說,過了一把閱讀小說之癮。《孔乙己》這篇小說,是我這學期備課時間最長的課文(兩個星期,一直在思考教什麼如何教)。我們看到孔乙己是大家的笑料,從頭笑到尾;被人鄙棄,連小夥計都不耐煩跟他對話。好言一句三冬暖,孔乙己最需要的,是“好言”,是馬斯洛層次論裏“被尊重的需要”但是從未得到,得到的只是“涼薄”。年輕時候的讀書生活和等級觀念讓他具有勞動能力卻沒有了勞動的積極性,懶惰,潦倒,不失善良本性。這就是孔乙己,一箇舊社會會走出來的“苦人”。他在看客們的笑聲中入場,在看客們的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大約的確死去。小君子們,願世界再無苦人,望我們不做看客!

《變色龍》這篇小說,我們看到了多次變色背後是對權勢的膜拜,對比了《水滸傳》裏差撥見林沖的情節,看到變色龍不分國界和古今,只要專制存在,變色龍就存在,因爲變色龍的境界就是趨利避害的功利境界。我們還分析到,小說的諷刺效果,是通過對比和誇張實現的。我們以後寫文章的可以借鑑呢。

《水滸》的宋江故事會,我們利用兩節課來分享,週二晚自習,聆聽了坤苗、媛媛、翔宇、永康、宇龍、蘇文他們的分享,週四下午第三節,夢敏、柯冰、明勇、承激、子恩和航宇等同學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宋江故事。這些同學較之前幾次的分享,更爲自然和從容,放得很開,爲他們點贊!

這個週末,我們繼續讀宋江後面九個故事,寫《宋江小傳(二)》,並做出宋江的導讀題。也可以在導讀題後,提出來自己困惑不解的問題,或者是你的獨特發現,變成問題,下週與大家分享。我想探究不只是在課堂上,好問題會激發大家繼續讀書的熱情!

2

十一月的書信,我們一直在聊閱讀,聊閱讀的意義,閱讀的原則和閱讀時間的問題。我們來回顧總結一下。

閱讀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有哪些意義呢?

閱讀,能助力學習。大量的閱讀,會提升你的閱讀理解能力,會讓你在讀教材做試卷時,迅速而準確地把握題意,對各科學習都有好處;廣泛而深遠的閱讀,構建學習的智力背景,智力背景越廣闊,學習越輕鬆;對某些方面知識的閱讀,相當於補充學習所需資料,就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第二套大綱”,“第二套大綱”越豐富,理解新知識越容易。

閱讀,能爲夢想奠基。“在你最感興趣的事物上,隱藏着你人生的祕密。”這是比爾蓋茨曾說過的一句話。確實,能把自己的事業和愛好結合在一起,每天“沉迷”於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中,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讀書,能幫助同學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在書中,你可以間接地接觸各種職業,在閱讀中瞭解其他人並瞭解他們在做什麼。這樣在閱讀的同時,你就會不自覺地對照自己,發現什麼職業更適合自己,自己最爲喜歡。閱讀不僅滋生夢想,實現這種夢想的能力,也通常只有通過閱讀來獲得。所謂讀書改變命運,尤其在這樣一個智識時代,一個人的創造力、與命運議價的能力,往往來自於閱讀,來自於從閱讀中一點點積蓄的力量。

閱讀,能塑造健全人格。初中階段正是你形成穩定的人格的時候,你會養成怎樣的性格,形成什麼樣的品格,家庭薰陶很重要,然後就是閱讀的影響了。而閱讀名人傳記,則會對你的人格形成產生有益的影響,比如政治方面的《林肯傳》、《羅斯福傳》,文學家傳記如《名人傳》、《蘇東坡傳》,當代名人傳記如《比爾蓋茨傳》、《愛因斯坦傳》等,這些名人偉人身上的卓越品質,會給你的人格以深刻的影響,你在閱讀中碰到一位氣質上與他相近的名人偉人,那麼這本書對你的影響更是不可低估。更何況,那麼多古今中外小說,塑造那麼多人物形象,你在閱讀的過程中,無形中就受着他們的良好薰陶。

對於我們農村孩子來說,與大城市孩子相比,我們的各種文化條件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閱讀,是縮減差距的重要途徑!與大家分享教育經典書《朗讀手冊》裏的一句話:“閱讀是消滅無知、貧窮與絕望的終極武器,我們要在它們消滅我們之前殲滅它們。”

既然閱讀如此重要,我們該讀哪些書呢?建議同學們閱讀的時候遵循三個原則:高趣味,大容量,結構合理。

高趣味。遠離垃圾圖書,遠離低級趣味的閱讀。中國古代有個詞評家叫嚴羽的,曾說過一句話: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爲下矣。我們要注重書籍的品質。。

大容量。就是要儘可能的豐富,包括數量上的和種類上的豐富。數量上,我倡導海量閱讀,盡力彌補小學階段讀書太少的缺憾,世界上有那麼多好書等着大家用目光吻醒!種類上,建議大家不要只看喜歡的類別,博覽羣書。

結構合理。在飲食上,我們要不偏食,不挑食,營養搭配合理;在閱讀上,我們也要建立一個合理的閱讀結構,構築合宜的大腦。也就是說,不僅要興趣出發選擇要閱讀的書籍,還要兼顧到學習,讀一些能創建智力背景的書籍,或者叫學習上的第二套大綱圖書,還要有豐富精神生活的讀物,讀那些能有助於塑造理想人格的圖書,拓寬知識面的科普、人文類書籍閱讀等等,把握合適的比例,避免精神發育不良。

關於閱讀時間,我的建議是:抓住日常零碎時間,用好週末整塊時間,珍惜假期閱讀時光。閱讀時間從哪裏來?從零碎中來,從自我管理中來,從玩與讀的取捨中來,從對時間的珍惜中來。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閱讀時間從哪裏來》中寫道:“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教師如此,學生也是如此。閱讀,然後知不足,促使人努力學習;學習,然後知困,進而更主動閱讀。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踏上閱讀之路,相信閱讀的力量,堅持深廣閱讀。閱讀這一持續的行爲,會使我們的學業之路延伸更遠,會引領我們走向更遠更美好的遠方!

3

小君子們,我們的晨誦,是語文課程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君子蘭班人格課程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裏學習,一方面學習知識,訓練學科思維,提高學習力;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完善我們的人格,提升我們的品德修養,這就是校訓“學會做人,自強不息”傳達的意思吧。

我們教室後牆上,早就掛上了君子蘭班人格發展圖譜,這張圖譜是依據幹國祥老師的設計製作出來的,它融合了中國哲學家馮友蘭總結的人生四境界、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的人格六階段理論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在語文課上、晨誦和共讀的時候,我們經常聯繫這張人格發展圖譜來討論,但是一直沒有給小君子們細緻解讀過。所以12月的書信,我們就聚焦這張圖譜,理解其內涵,聯繫我們熟知的作品中和歷史中的人物,還有自己,用圖譜來反思、對照,發展和完善我們的人格,提升人格境界。

這封信,我們首先了解一下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

百度百科中對“境界”是這樣定義的: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即修爲,人生感悟。馮友蘭認爲,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我們就拿上學這件事來說吧,不同的人對上學的意義理解真的不相同:有的同學是父母要我上學我就一級一級地上了,有的同學是看別人上我也上了,有的同學是爲了與同學在一起玩,有的同學則是享受上學學習的樂趣,有的是想通過上學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有的同學則是“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馮友蘭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爲四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是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什麼是自然境界?馮友蘭說,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着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其實我並不完全贊同馮友蘭的觀點,因爲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小孩子做事學習,也是遵循意義先行的原則,即使模仿也是有目的的模仿,單純的無意識的模仿幾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只要是一個社會人,其境界就不會一直停留在自然境界,這就是我們圖譜上八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放在一起的原因。

什麼是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爲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我們可以這麼說,人個人做事摻雜有功利的目的,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就是功利境界。我們小時候爲了不被懲罰而遵守紀律,而得到小紅花而學習,就是處在這一層次裏。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寫這句話的人,把這句話當做至理名言的人,就是活在功利境界,他們不是享受學習的樂趣,而是爲了將來憑藉學習掙到大錢找到美女。我做一件好事,不僅僅爲了幫助別人,更希望借這件好事出名,帶來更多名利的好處,這也是活在功利境界。《儒林外史》裏50多歲還在執着參加科舉考試的范進,其實就在這一境界裏。你還記得《水滸傳》共讀時,我們討論的武松故事裏的何九叔,他也是如此。

4

很多人,大部分時候,是停留在功利境界這一層的。但是在有些時候,他的境界會因某件事某個場景得到昇華,超越功利境界,進入道德境界甚至抵達天地境界。

什麼是道德境界?馮友蘭認爲,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爲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爲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爲。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曹文軒的《草房子》這本書裏,秦大奶奶不願意交出她的土地,村裏在這塊地上建了學校,她千方百計搗亂,這時候她的境界就是功利境界。但是後來她救了女孩喬喬,最後爲了生產隊的一根南瓜而死,她的境界就已經昇華到了道德境界。我印象深刻的,還有維克多·雨果的小說《九三年》裏,侯爵用自己的自由換取三個孩子的生命的舉動,也讓他的人格瞬間得到昇華。

什麼是天地境界呢?最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爲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爲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我想,這世界上只有極少數人才能達到,比如宗教的創始人,比如神話裏的如來等。

馮友蘭認爲,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爲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小君子們,我覺得這世界上很多人是可以達到道德境界的,比如《肖申克的救贖》裏,那個即使在監獄裏也不斷用自己的才智爲獄友謀福利,最後將監獄長送進監獄的銀行家安迪;我們七年級學過的課文《植樹的牧羊人》,那個默默種樹的男人,憑一己之力,爲很多人建造了一個美好的家園。歷史上人物,比如這學期我們瞭解的范仲淹、歐陽修、蘇軾,不也是如此嗎?同學們也可以看看我們周圍,有沒有這樣的人呢?

5

小君子們,我們學習,我們閱讀,我們參與何種活動,在這些過程當中,不知不覺中我們的人生境界也得以提升,超越環境的限制,讓生命不斷超越自我,朝向卓越,發展和完善人格。

推薦大家有時間看電影《辛德勒名單》。這部電影我是十年前看的了,我們沒有時間共同觀看了,就在這裏介紹一下劇情梗概吧。

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黨衛軍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飾)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生產軍需用品。憑着出衆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辛德勒和德軍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的工廠僱用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

1943年,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辛德勒目睹這一切,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賄賂軍官,讓自己的工廠成爲集中營的附屬勞役營,在那些瘋狂屠殺的日子裏,他的工廠也成爲了猶太人的避難所。

1944年,德國戰敗前夕,屠殺猶太人的行動越發瘋狂,辛德勒向德軍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蕩產買下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裏,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小君子們可以在網上搜一下劇情梗概,在瞭解劇情的基礎上觀看電影,你會看到超越劇情的更深刻的主題。這裏有三個問題幫助大家思考:1.辛德勒原本是一個奸商,是什麼使他發生了改變?2.辛德勒死後,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紀念他?3.辛德勒原本處在哪種人生境界?後來呢?

好了,這封信就到這裏了,祝我們大家在努力學習與工作的同時,也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你們的,王老師

2021.12.1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