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兄點評《大明王朝1566》| 貫穿全劇的“改稻爲桑”,究竟在鋪墊什麼?

以人以史爲鏡,提升人文素質。

歡迎走進今天的大師兄點評《大明王朝1566》

貫穿全劇的“改稻爲桑”,究竟在鋪墊什麼?

    “改稻爲桑”算是基本落下了帷幕。圍繞“改稻爲桑”的主題橫貫了2-30集,幾乎佔到了2/3的劇情長度。雖然劇集高達29集,但劇裏面的主要時間線其實只有半年。

這麼長的鋪墊其實作用有三。

第一,在劇情上爲“倒嚴”作出鋪墊。

正月十五的財政會議裏,明着是就國庫沒銀子在打嘴仗,但暗地裏嚴黨一直拿着周雲逸攻擊裕王一派,彼時嚴嵩仍然是御前賜座的唯一一個人。由於周雲逸的事情,嘉靖對清流派是有嫌隙的,但是裕王生了孩子又穩固了自身的地位。

圖片

五月,毀堤淹田,嘉靖也絲毫沒有想過倒嚴,只是心中不喜嚴世蕃不容胡宗憲;六月中,聽說沈一石打着宮裏的牌子去買田,嘉靖才第一次動了倒嚴的心思,沈一石死的時候,牽出了浙江的貪墨,看了賬冊,嘉靖已經決定要倒嚴,因此試探胡宗憲,可胡宗憲對嚴嵩的孺慕之情又延緩了嘉靖倒嚴的心思。到七月份的”三審鄭何“,實際上海瑞的供詞只是加深了嘉靖倒嚴的決心,但胡宗憲的不可替代性仍然讓他無法倒嚴。

所以改稻爲桑結束後,看上去嚴嵩和嚴世蕃的勢力沒有受到什麼損害,實際上早就失去了嘉靖的信任,地位遠不如半年前穩當,唯一維繫他們地位的是胡宗憲的不可替代性。這纔有了後續那麼摧枯拉朽的倒嚴。

第二,在背景上對大明朝的政治生態作出詳細的說明。

大明朝最重要的決策最開始的推進都是緩慢的,譬如改稻爲桑。從正月十五到四月中,這三個月都沒有什麼推進,縱馬踏青苗、毀堤淹田也還遵從着”地方上疏——朝堂決議——地方執行“的正常博弈流程,各方掌握的信息也大多彼此透明,各自也都有活動和影響決策的方式。

但是越到後面決策的流程就越來越失控。譬如沈一石“奉旨賑災”事件,朝堂的決策和地方的博弈是同步進行的,各方掌握的信息越來越不同,到了最後的“三審鄭何”決策,嘉靖直接約等於廢了內閣和司禮監的所有職能,沒有任何一派能夠掌握信息,所有的直接信息彙總在嘉靖一人手上,他一個人做了最後的決策,所謂“獨裁”不過如是。而這種“獨裁”造成的“壞”其實不那麼直接,即使是嘉靖最後對浙江貪墨的處理也不能不說是某種程度的“顧全大局”。

圖片

第三,從人物塑造上爲海瑞最後的治安疏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清流派對於“改稻爲桑”的結果只是失望,這個失望更多的來源於“倒嚴”的失敗。海瑞卻是絕望,錐心而刺骨。

很多人在觀影中不理解,爲什麼海瑞這麼憤怒?至少,清流派算是局部勝利,也給他升了官,他可以繼續跟嚴黨鬥,可以和鄢懋卿鬥。但其實,他的絕望來自於對自己理想的破滅。年輕的時候,理想更多需要一個具象的人來承載。士兵的理想是將軍,文人的理想是明君。你不一定想成爲他,但是你的理想裏面一定有他。這個人可以失敗,可以死亡,唯獨不可以真實。

海瑞是個讀書人,少年失父,對書裏的君父有天然的孺慕之情。所以在官場所見種種,他只以爲是嚴嵩和司禮監的惡。

“二審鄭何”裏面嘉靖的聖旨又加深了這種印象。這種對君父的景仰也是他頂住壓力“三審鄭何”的動力。可最後“改稻爲桑”的結果仍然沒有任何改變,該殺的沒有殺,不該苦的還要苦。海瑞對嘉靖的幻想破滅了,他的理想也破滅了。他領悟到依靠清流的勢力去“倒嚴”是徒勞,或許”倒嚴“本身就是徒勞,因爲癥結本來就不在嚴嵩。

所以最後,他纔會選擇了死諫。若是沒有”改稻爲桑“這一遭,海瑞最後上《治安疏》便會顯得淺薄,因爲他不夠痛苦也不夠絕望。

圖片

所以【大師兄點評歷史】評的不是歷史,而是幫助我們從不同層面上學習如何管理自我和管理他人。可以看到衆多小人物的生存之道,爲官爲臣之道,帝王的分權管理。

作爲一個平凡人想要追求卓越,請每一位追求未來的人,放下成長道路上的壓力,讓我們一起走進利己利義的信仰的抉擇風暴,學習如何正確決策,歡迎進入大師兄點評歷史之《大明王朝1566》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