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留胜迹——“兵谏亭”的前身与今天


今天12月1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兵谏事件,后经中共代表团从中斡旋,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中国的历史车轮终于上了联合抗日的正轨,开启历史的新篇章。历史把这件事叫做“双12事变”。

我们还是把镜头切换回当年的情景,当时更是隆冬季节,在临潼华清池宾馆熟睡的蒋中正突然听到外面枪声大作,他明白底下的士兵发生了哗变,于是匆忙之间,一向特别重视仪表的蒋先生衣冠不整的,慌不择路,沿着一条小路跑向后山,结果被堵在了半山腰一个地方,事后,又被满山搜索的士兵搜查出来,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事后,蒋先生藏身的这个地方,就成为一个象征,成为一个政治晴雨表,当然,也成为旅游的打卡地。从那时到现在,它的名称发生了多次变化。

据我了解,这个景点最初的名称大概是叫做“正义亭”。1946年3月,胡宗南等人发起,修建起高4米、宽25米的钢筋水泥亭子,美其名曰“正气亭”。


很显然是“正义亭”有强烈的恭维的意味。但是内涵不清,究竟是蒋先生威武不屈,显示出他的正义凛然,还是说张杨二位将军秉持正义,活捉拿了这个违背民意的上级领导,总之这两个字不能深究,民国时期的政治上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在我当学生的时期,第一次游骊山,那时这个景点的名字叫做捉蒋亭。正是极左路线登峰造极之时,那个时期,对于蒋介石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把他说成是“独夫民贼”,在这个政治气候之下,那一个纪念亭就被叫做“捉蒋亭”。捉蒋亭倒也名副其实。只是一个捉拿的“捉”字轻蔑意味很浓。就好像是农户人家养的鸡跑了,被捉回来;养的猪跑了,被捉回来一样,这个字眼是不能用在人身上的,有点亵渎的意味,也正因此,这个纪念亭又有了第三个名称。


改革开放之后,两岸关系开始缓和发展。1986年12月在“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大陆政府决定在不改变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将“捉蒋亭”改名为立场相对中立的“兵谏亭”。而同样是为了尊重历史,那块所谓的“民族复兴纪念石“也部分恢复。

“兵谏亭”是一个相对中性的称呼,是张杨二位将军以下犯上,使用兵力胁迫他的上司来答应联合抗日的条件,这个称呼首先肯定了蒋介石在那个时期的领导地位,也对于以下犯上的行为做了暗示,做了一些批评,任何时代,身居高位的统治者都不可能喜欢以下犯上,违背长官意志,强行逼迫他们们改变做法的下属。多年以后,杨虎城将军及其家人被暗杀,张学良将军被软禁半个多世纪都是这个历史事件引起的。这个名称更准确,具有了春秋笔法的效用。

历史常有惊人相似之处,由兵谏亭西行到兴平马嵬坡,唐代时留下的马嵬坡兵变遗迹恰好和兵谏亭相映成趣,历史似乎再给我们后人昭示着什么。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还是让来自蒙古高原的凛冽的风去诉说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