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用六種心理學視角解釋拖延問題

1、現代生物學視角(笛卡爾):·神經系統 ·內分泌系統 ·遺傳 ·生理特徵

——拖延可能由大腦某種化學物質造成的,具有遺傳性。


2、現代認知視角(馮特和詹姆斯):·心理過程,如思維、學習、記憶和知覺

·頭腦是一臺計算機一樣的機器

·情緒與動機如何影響思維與知覺

——拖延者低估了完成項目所需的時間,或是證實偏差的受害者。


3、行爲主義視角(華生):學習·通過環境控制行爲·刺激與反應而不是心理過程

——從推遲不想完成的事情中可以獲得好處:不必把時間花在令人畏懼的工作上,而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獲得即時滿足,當在最後一刻完成工作時,獲得成功的感覺。


4、全人視角(弗洛伊德、卡爾羅傑斯、馬斯洛、古希臘人):·無意識的心理動力學視角 ·心理健康與人到潛能的人本主義視角·人格特徵與個體差異的特質與氣質視角

——精神分析師認爲拖延是對失敗的無意識恐懼造成的,特質與氣質心理學家認爲一個責任心強的人不太可能拖延,習慣拖延的人,即使沒有按期完成也不會很有壓力,責任心不強,比較懶散。


5、發展視角(安斯沃思 皮亞傑):·個體一生中心理功能的改變 ·遺傳與環境

——拖延是青少年的正常行爲,因爲他們在學戲如何應對多種責任,如何準確地估計完成這些任務需要的時間,還要應對身體與社交時間的改變。


6、社會文化視角(津巴多):社會對行爲與心理過程的影響·個體如何在羣體中發揮作用·文化差異

——人們長期生活其中的社會情境與文化情境對行爲的影響力超過其他所有因素。如果某種文化特別強調如期完成,那麼它會相應地影響文化中個體的行爲(如拖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