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的建議3

有一天早上,同事說起夜裏沒睡好,因爲看了一篇關於學生抑鬱症的文章,憂心忡忡一晚上。她家裏正好有一個讀中學的孩子,所以她的擔心是很可以理解的。父母對於兒女,一點風吹草動無不提心吊膽,心理疾病這樣的問題自然更是憂慮。同事說,最可怕的是,有的青少年心理問題父母幾乎覺察不到,甚至連事事乖巧、陽光外向的孩子,也不能肯定他的心理就是健康讓人放心的。

現在大多數孩子生活得幸福安逸,這是真實的;但也大多過得辛苦而壓抑,這也是毫無疑問的。據同事所說,她家孩子自上初中以後,每天早上六點起牀,夜晚十一點以後上牀睡覺,除了體育課幾乎無戶外活動,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業。而體育課這樣的戶外活動,又每一項都以考試測驗爲標準,談不上一點樂趣。像自由地跑出去找同學朋友瘋玩這樣的事,幾乎不曾發生過。沒有戶外活動時間,影響視力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問題,對心理、情感的影響纔是嚴重而深遠的。這麼說並不誇張。

蘇霍姆林斯基《給父母的建議》這本書雖然沒有談到孩子抑鬱症的問題,但他的很多論述都對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至爲重要。他所反覆強調的一件事,就是要教給孩子勞動,讓孩子接觸真實的生活,讓孩子體驗各種情感,讓他享受智慧勞動和創造的快樂。而現在的孩子最可憐的,是他幾乎沒有體驗真實生活的機會。他學習的東西,他看的動畫片和玩的遊戲,包括他出去旅行看到的風景和喫到的美食,甚至是他進行的社會實踐和做的科學實驗,都是被過分包裝和美化過的。那些東西確實都很好,很精緻,卻讓人看不見根柢,看不出質地。那不是真實的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

不要因爲上了學,就使小孩子的活動變得單調和缺乏主動性,這對智力發展是非常有害的,學習之初緊張而單調的記憶活動特別多(這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用專門組織的活動,激發孩子強烈的求知慾望,就顯得特別重要。兒童在學校的勞動,應該帶有一些成人勞動的性質。作業間,試驗田,果園,畜牧場,無論在哪裏工作,都應該讓兒童有一種真實的感覺。
天氣不太冷的話,就讓十二三歲的少年在空氣新鮮的室外,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這些少年和青年從自己的經驗中體驗到什麼是真正的工作,體驗到不去戰勝困難,就不會有生活,這種切身體驗纔是使精神和勞動成熟起來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那些在青少年時期就學會真正的勞動,學會戰勝困難的人,纔不會孩子般地天真,纔會像一個成人那樣去思考生活。

這話說得多麼樸素多麼好,這麼簡單的道理,可惜很多人已經忘記。我認識的很多家長,他們都承認,從來沒讓孩子幹過任何家務活,包括洗洗碗,晾晾衣服這樣的小事,更別說出去扔垃圾、打掃衛生以及其他體力活了。十幾歲的人,要洗腳還都是媽媽打了水,試好水溫,放在他的椅子前。……我想說,有些父母對孩子做的事,不是愛,而無異於是自私。因爲很多人都體會過,並不只有索取才快樂,付出和給予的快樂也一樣多。你每天無怨無悔地幹那麼多家務,不正是因爲從中體會到爲所愛的人付出的那種幸福了嗎?而這種幸福和快樂你卻不捨得讓孩子體驗,甚至從他很小的時候起,你就沒有告訴過他,你剝奪了他從細小的日常的生活中獲得成就感的權利。而缺乏成就感,除了學習成績之外,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覺得自己無能,這些都是焦慮的根源。

除此之外,讓孩子知道人生有多種可能,讓他有自由選擇的機會,也是至關重要的。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步,都有退路可尋,這是安全感的來源。而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不要總跟孩子說,你只需要弄好學習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沒用;也不要總跟他說,你將來必須要從事什麼職業,你只能做什麼事;也不要從小就向他灌輸許多成見: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得幹苦力,就得掃大街,送外賣……好像那些職業都是低賤的,不是一般人應該乾的。其實人生的真相併不是這樣。而一旦你在孩子的心中樹立起這些僞命題,豈不知他以後的人生需要花費多大的力氣才能去破解,去反抗。如果對孩子的要求只有一個標準,讓他的人生只有一種樂趣,那麼一旦遭遇挫折,他就很難進行調適,他就會覺得路越走越窄,直到無路可走。或者,他本可以從一次勞動中、從一次幫助別人中體會到的快樂、成就感,被剝奪了,被否定了,那麼他就得花費更大的力氣,從別的事情中去尋求這種成就感和快樂。這樣就很難保證他不會誤入歧途。

人生有退路,有選擇,並不代表我們是要向退路上走,而恰恰是爲了更勇敢地前行。我相信很多一往無前的人,他們的心中都知道自己的退路在哪裏,因而更無懼失敗,更能成功。

2021.12.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