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裏(4)

晚上果然下起了雨。第二天一早,遠山雲霧繚繞,一幅米氏雲山圖就這樣展開在我眼前。進入陰雨天氣,我們的活動也逐漸往室內收縮,但準備活動還是要走進大自然。大部隊兵分兩路,男生在海波的帶領下砍竹子,女生則去地裏挖魔芋。我們來到一小片竹林的邊緣,只見海波拿着砍刀斜着切入靠近根部的地區,幾刀下去,竹子便被砍斷。隨後再用砍刀輕輕削掉竹葉和小枝,一根竹棍就這樣成了。我們一人砍下一根,拿着往回走,彷彿保衛村莊的武士。

回到溪邊,女生們已經把挖好的魔芋擺好,邊削皮邊刷洗乾淨。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到剛從地裏挖出來的魔芋,確實和芋頭有點像,只是身上有很多紅色的根狀莖突起,再加上粗壯的頂芽,遠遠看上去還有點像蘑菇。與此同時,男生們開始拿着竹棍在旁邊比武,老李說他練的這一招是《箭士柳白猿》裏的回馬槍。

戶外的勞作完結後,我們回到海波的小院裏繼續下一步加工。先用電鋸將竹子切成十多釐米的小段,具體的功用之後再揭曉。

處理魔芋絕對是個體力活。先用一根小棍插上一塊魔芋,在一個類似搓衣板的小木板上將其摩擦成粉狀。邊摩擦邊淋鹼水,讓粉狀魔芋逐漸凝固成魔芋豆腐,另外據說也有祛除其輕微毒素的作用。同時,還需要另一個人拿着鍋鏟之類的東西將盆裏的粉狀魔芋壓實。大家輪流弄了一個小時,終於把讓一個個魔芋都成爲了盆裏的魔芋粉。一眼看上去有點像髒了的積雪,之後還要在鹼水泡一泡,最後切塊,才成爲我們平時喫到的魔芋豆腐。

喫完午飯,幾個人突然莫名開始了踩臺階的運動,並且堅持了四五十分鐘,出了一身汗,我也不知道爲啥,就很神奇。待到午休的朋友們恢復活力後,我們又開始另一項食物加工:菜豆腐。從黃豆開始,磨豆機磨出帶渣的豆漿,然後拿到廚房經篩子過濾,濾掉的豆渣可以炒着喫。豆漿濾入大鍋中,用玉米棒子充當燃料點火,接下來就是滷水點豆腐的高光時刻。這個階段最需要技術的其實是控制火候,由海波的奶奶在竈邊操作,經驗豐富。最後加上切好的綠葉菜,慢慢的,一鍋豆漿逐漸凝固成淡黃的豆腐,這就是我們晚餐的重要部分了。第一次喫炒豆渣的我也覺得很美味。

與做豆腐同步進行的,就是要以竹子作爲工具的手工了,它所用到的原料是蜂巢裏的蜂蠟。沒錯,就是做蠟燭。小竹筒底部鑽個孔,把線穿進去。海波將蜂蠟加熱成液體後,倒入這一個個小竹筒中,待冷卻凝固後,用刀簡單劈一下,掰開,蜂蠟就鑄成了一根根金黃的蠟燭。很簡單的過程,但中間也有一些隨機性,有的蠟燭有微微的裂痕,有的蜂蠟倒得太滿,線頭不夠,但終歸不是什麼大問題。這些小蠟燭被我們帶走,作爲一個融進一點勞動的實體紀念。當然也有直接點燃的,比如老李的生命之火,期間幾次熄滅,讓人想《鄉愁》的結尾,又讓人想到五丈原的諸葛亮(笑)。

最後一天,是輕鬆的採集野果日。黨哥開車帶我們瘋狂採摘,一大袋野生獼猴桃與可怕的異形果分發給大家。晚上,大家一起討論這一週活動的感受,給吳同學提各種建議。其實山村裏的生活相當豐富,身體與自然的交互,帶來感受上的變化,非城市裏膚淺的娛樂可比。但時間確實是個問題,如何在較短的活動中讓人感受到這一點,並覺得有啓發,很不容易。另外,自然教育和實際需求的結合,也得好好考慮。

一週的時間不長,對我來說信息量巨大。我們剛回到城市,暴雨又將村裏唯一的吊橋給沖垮了,兩岸交通中斷,這就是村民們需要隨時應對、處理的事情。相比之下,我們仍只是簡單體驗,並未被真正捲入這裏的生活。回到家,過了十來天,帶回來的野生獼猴桃終於完全熟了,軟軟的酸甜,又讓我想起這些奇妙的感受,但終歸還是有些距離,不如先期待吳同學的下一步實踐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