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4)

晚上果然下起了雨。第二天一早,远山云雾缭绕,一幅米氏云山图就这样展开在我眼前。进入阴雨天气,我们的活动也逐渐往室内收缩,但准备活动还是要走进大自然。大部队兵分两路,男生在海波的带领下砍竹子,女生则去地里挖魔芋。我们来到一小片竹林的边缘,只见海波拿着砍刀斜着切入靠近根部的地区,几刀下去,竹子便被砍断。随后再用砍刀轻轻削掉竹叶和小枝,一根竹棍就这样成了。我们一人砍下一根,拿着往回走,仿佛保卫村庄的武士。

回到溪边,女生们已经把挖好的魔芋摆好,边削皮边刷洗干净。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刚从地里挖出来的魔芋,确实和芋头有点像,只是身上有很多红色的根状茎突起,再加上粗壮的顶芽,远远看上去还有点像蘑菇。与此同时,男生们开始拿着竹棍在旁边比武,老李说他练的这一招是《箭士柳白猿》里的回马枪。

户外的劳作完结后,我们回到海波的小院里继续下一步加工。先用电锯将竹子切成十多厘米的小段,具体的功用之后再揭晓。

处理魔芋绝对是个体力活。先用一根小棍插上一块魔芋,在一个类似搓衣板的小木板上将其摩擦成粉状。边摩擦边淋碱水,让粉状魔芋逐渐凝固成魔芋豆腐,另外据说也有祛除其轻微毒素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另一个人拿着锅铲之类的东西将盆里的粉状魔芋压实。大家轮流弄了一个小时,终于把让一个个魔芋都成为了盆里的魔芋粉。一眼看上去有点像脏了的积雪,之后还要在碱水泡一泡,最后切块,才成为我们平时吃到的魔芋豆腐。

吃完午饭,几个人突然莫名开始了踩台阶的运动,并且坚持了四五十分钟,出了一身汗,我也不知道为啥,就很神奇。待到午休的朋友们恢复活力后,我们又开始另一项食物加工:菜豆腐。从黄豆开始,磨豆机磨出带渣的豆浆,然后拿到厨房经筛子过滤,滤掉的豆渣可以炒着吃。豆浆滤入大锅中,用玉米棒子充当燃料点火,接下来就是卤水点豆腐的高光时刻。这个阶段最需要技术的其实是控制火候,由海波的奶奶在灶边操作,经验丰富。最后加上切好的绿叶菜,慢慢的,一锅豆浆逐渐凝固成淡黄的豆腐,这就是我们晚餐的重要部分了。第一次吃炒豆渣的我也觉得很美味。

与做豆腐同步进行的,就是要以竹子作为工具的手工了,它所用到的原料是蜂巢里的蜂蜡。没错,就是做蜡烛。小竹筒底部钻个孔,把线穿进去。海波将蜂蜡加热成液体后,倒入这一个个小竹筒中,待冷却凝固后,用刀简单劈一下,掰开,蜂蜡就铸成了一根根金黄的蜡烛。很简单的过程,但中间也有一些随机性,有的蜡烛有微微的裂痕,有的蜂蜡倒得太满,线头不够,但终归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些小蜡烛被我们带走,作为一个融进一点劳动的实体纪念。当然也有直接点燃的,比如老李的生命之火,期间几次熄灭,让人想《乡愁》的结尾,又让人想到五丈原的诸葛亮(笑)。

最后一天,是轻松的采集野果日。党哥开车带我们疯狂采摘,一大袋野生猕猴桃与可怕的异形果分发给大家。晚上,大家一起讨论这一周活动的感受,给吴同学提各种建议。其实山村里的生活相当丰富,身体与自然的交互,带来感受上的变化,非城市里肤浅的娱乐可比。但时间确实是个问题,如何在较短的活动中让人感受到这一点,并觉得有启发,很不容易。另外,自然教育和实际需求的结合,也得好好考虑。

一周的时间不长,对我来说信息量巨大。我们刚回到城市,暴雨又将村里唯一的吊桥给冲垮了,两岸交通中断,这就是村民们需要随时应对、处理的事情。相比之下,我们仍只是简单体验,并未被真正卷入这里的生活。回到家,过了十来天,带回来的野生猕猴桃终于完全熟了,软软的酸甜,又让我想起这些奇妙的感受,但终归还是有些距离,不如先期待吴同学的下一步实践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