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怎么样的?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就要正式实施了。法律规定:“父母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这意味着,中国家庭正式步入依法带娃的时代。

  国家为家庭教育立法,分量不用多说。家长必须负起责、负好责,再也不能当“甩手掌柜”了。但问题是,应该负什么责呢?

  一般来说,家庭的教育责任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帮孩子适应学校。这个功能家长普遍比较重视,但容易窄化为学业成绩,而不是帮助孩子成为全面而有个性的人为未来做准备。

第二,帮孩子学会生活,成为有能力、有想法、能为自己创造幸福的人。这是家庭独有的责任,但却容易被忽视。

识别两个行为误区

明确了责任,在讲怎么做之前,我们先梳理下,看看有哪些行为误区与责任相悖。

第一种,习惯性外包。

    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有两句话:“没时间”和“工作太忙”。因为忙,就把学知识的事全交给了老师,把提分数、学技能交给了校外培训机构,甚至有时候还把孩子的膳食营养交给了外卖。这就叫“习惯性外包”。

  我遇到过一位高三学生的母亲,焦虑地问:“孩子英语成绩上不去,我又辅导不了,怎么办?”

    我建议她只做一件事,每周空出三个晚上,不用教,就静静地坐在孩子身边,一直陪伴到高考。

    后来,她真的听了建议,推掉了所有应酬,每天花一个小时坐在孩子身边。现在这个孩子出国读硕士了。我每次遇见这位母亲,她总是很感慨,现在儿子总会怀念那段陪伴他的时光。

第二种,经验性伤害。

    家庭教育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不少家长都投票给手机。有家长说:“不碰手机,孩子就是天使;拿到手机,就变成小恶魔。”在无数次手机抢夺中,亲子关系破坏了,家庭矛盾也随之升级。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家长想的那么严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网做的事情排名第一的是学习,包括查资料、发送作业等等;排第二的是听音乐;之后才是游戏、聊天和短视频。

  一名中学生说:“爸妈拿手机就是在工作查资料,为什么我一拿起手机就是玩游戏呢?他们越这么说,我就越玩。”

    你看,这就是“经验性伤害”,父母总带着自己过去成长中的经验去要求孩子。殊不知,教育学上有一个“镜像传递”效应,也就是李希贵校长常说的:“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他们只会成为你的样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