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数字化转型实操——非要度量效能,从《一分钟日报》开始

去年开始在产研团队做数字化转型的尝试,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实操类的文章偏少,也不完整。今年取得了一些成果,将其中一部分分享出来跟大家交流,求多指正

之前我们聊了熵增的问题,也介绍了一些解决方案,但并没有做实现,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是不完整的,于是这边设计了一个系统《CEO驾驶舱》去解决这些问题,也拿到了初步结果,这里完整与大家分享一下,他包括:

1)当前问题是什么;

2)解题思路是什么;

3)落地方案是什么;

4)落地过程的阻碍如何解决;

5)最终效果是什么;

6)完整的方案是什么;

代码获取方式

关注公众号(叶小钗的心法):

关注公众号后回复:一分钟日报,获取源码。

开源说明:先开放1.0,一分钟日报部分,长期维护;

演示地址:点击我查看页面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问题是什么?

《CEO驾驶舱》的背景——问题是什么

之前讨论过公司大了后,无效资源消耗会增多,真实情况下还会有很多“维护成本”:

这种维护成本一般由几部分组成:

1)之前十分重要的业务,迭代减缓,但依旧有很重的地位,需要持续维护;

2)之前不愠不火的业务停止迭代后,参与人员无事可做,却又因为一些因素(如架构调整、leader离职)没有得到妥善安排;

3)之前死掉的业务......

类似于这种业务以及之前的部分参与者,都会变成所谓的“维护成本”,这包括一些之前的“有功之臣”,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这种比例一大成本变高是其次,公司整体运转效率会受到极大影响,所以很多公司会定期出现成本优化,HC冻结事项:

成本优化是很多公司(甚至这些公司并不缺钱!)一直在做的事情。这里的重要标志就是限制HC、限制成本,对于不缺钱的公司似乎很奇怪。

这是因为公司有一笔账,当他识别到整体的业务资源投入是足够的(比如多给10%资源用以解决冲突问题),但实际情况却是各个团队依旧在闹缺人缺资源,那么公司就会认为我们所付出的【维护成本】与【解决冲突成本】过高,诊断结果会是当下【结构出了问题】。

多余的人事物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甚至最终引起【死海效应】是公司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成本优化会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这里优化的不是成本,而是缓解系统性问题的一种手段。

这里一些实际佐证的Case:

近期产研一直在做成本优化,数据团队给我的报表是产研一年用了很多钱,看到数据的时候我自己都吃了一惊,对于我们这种体量的团队,不可谓不高!

说起来令人心疼,我甚至不知道钱怎么花的,最终结论是【维护类工作为主】,但维护类工作值不值得花这么多钱?

公司有很多项目,在一定时期完成后做出了贡献,后面项目结束了,而相关的人事物都留下来了。但是后续因为组织结构变化,或新官上任后的梯队重组,那批人事物不再发挥关键作用,也没人想主动优化。于是冗余慢慢出来了,一年、两年、五年、七年后,冗余的情况势必不容乐观,没有很好的机制,没人愿意主动优化的,毕竟那是得罪人的事,而就算想要主动优化往往也无从下手......

顶层设计·利益分配机制

处理系统性、结构性问题要切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找到根节点,做系统性思考,做顶层设计,从源头解决问题。

认真研读上述问题,其实是一个数字游戏,传统的优化手段也是一个数字游戏:

问题的本质是冗余太多,转换为数字就是【冗余比例太高】,而传统的优化手段是“末位淘汰”,他想要达到的目标是【降低冗余】,而他依靠的每个体系leader的自觉......

传统手段有没有用,当然有;用处大不大,这个不好说,这里的点是人治太过,毕竟leader是小集团的受益者,让既得利益者自己革自己命,显然不可尽信,所以这里第一步是要有好的策略识别冗余

利益分配机制

依旧回到裁员这个话题,这里从员工视角拉到老板视角:

这里有一笔费用(资源),那么首先应该盘清楚他会被用到几个地方;如果这个资源(钱)没被用到自己想要的地方,那么就要调整他的比例;比例调整的时候要慢慢替换,用新的结构替换老的结构,太快容易拉着蛋;最终拿到最优的分配比例。

具体到实际案例:

1)老板开始识别冗余,发现产研线ROI较低;

2)老板约谈产、研负责人,要求做成本优化以及结构调整;

3)产研leader私下商量,少裁点,毕竟那么多老旧业务要维护;

4)老板不买单,要求首先将总成本减少某个比例,其次将现有资源投入做重新布局;

这里举个例子,之前是有70%的人在维持老旧业务,30%用于新业务探索,老板认为老旧业务投入太大没有未来,于是希望把比例先调成5:5,然后在新体系开辟后逐渐改成4:6乃至3:7。

这里产研leader的问题是会被历史包袱束缚,并且这种历史包袱反而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之前各种考核指标或重点考核项,是KPI量化的体现。

所以单靠产研leader自己努力,很难跳出框架处理这个问题,老板的策略也很简单,直接调整投入比例,帮产研leader卸下了包袱。

这个案例再细化,老旧业务维护资源40%中,到底有哪些业务,这些业务依旧有一个比例,要再细分;创新事项、新体系建立事项也是可以穷举的,那么这60%的资源又该如何投入?

以这种利益分配思维思考下去后,会引发以下结果:

1)一些老旧业务不得不放弃;

2)创新会更有重点,不会想要大而全;

3)在不停的调整比例过程中会达成一个动态平衡,确实有一些老旧业务无论如何都必须存在,那么这个就会变成基建或者公共项;

4)在系统稳定后开始第二轮迭代;

规整一下解题思路

1)识别冗余;

2)格局梳理,识别利益分配者;

3)利益比例调整,结构替代法;

4)找到资源分配出去的方法,即如何将资源给到你想给的人事物;

5)确定稳态比例,并开始再迭代;

现在问题有了,解题思路有了,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呢?朋友,你想太多了,现在问题才开始呢,第一步怎么做

一分钟日报,困难的开端

将视角切换到管理层,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

1)现在的资源用到了什么地方?

2)我所关注的事项用了多少资源,是否足够?

问题很清晰,我需要知道每个人都做了什么,而这个知道每个人都做了什么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怎么知道每个人做了什么?

这里的方案很简单,人作为最小单元模型,让每个人写日报即可。但这里马上会遇到第二个问题:

写你妹的日报!

写日报是反人性的,如果花费每个人的成本过高,这个事情会被各大leader联合抵制,还没开始就得结束,所以这个日报必须要被限制到1分钟以内,最好是30S,于是形成了《一分钟日报》的设计思路:

这里先是对我们的工作内容做了穷举,其次让大家做选择题,最终实现的效果是做选择题,大家可以自己体验:

这里基本功能设计完了,马上就迎来了第三个问题,基本功能开发完了如何推呢?

如何实施?

各位如果以后要推广一个系统或者落地一个机制,一定要先做一个事:

打造案例!在你最有话语权的地方打造成功案例。

我在产研话语权很大,系统完成第二天就直接在产研团队使用,要求所有人必须填,由此在线打磨体验,边修BUG边优化体验,并且拿到了第一波数据,于是可以处理第四个问题了:

如何进一步推广?

有了小案例后就不要闭门造车了,该去找“投资人”了。

于是直接拿着当前案例去找CEO,也从他那里拿到了正反馈,CEO:这个东西真是个天才设计!!!这是继续做下去的基础。

接下来也不必着急全公司推,先看看情况,并且继续打磨产品,毕竟从开发到上线到试用到CEO汇报一共才3周呢!

现在要做的是控制节奏,鼓励项目组同学加班加点完成新模块开发,并且不断的优化体验,想下周要拿什么东西给CEO以便获取更多的支持。

而好的东西是能说话的,过程中CEO已经把这个工具介绍给了其他部门:小钗那边有个管理的好东西,你们都应该去了解下。

于是控制权已经不完全在你手里了,要注意节奏,控制节奏!这里要做的是去除阻碍,千万不要在大面积推广过程中被劝退,所以这里的问题是:

如何去除阻碍?

1)马上筹备培训材料;

2)马上筹备宣传图册以及宣传海报,比如:

3)来个更有冲击力的大屏,直接在公司播放!

于是,这个至下而上的产物演进为至上而下,拿到了红头文件:

后面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需要不停的优化运营......那么到此就结束了吗?

CEO驾驶舱的四个版本

很遗憾,一分钟日报仅仅是CEO驾驶舱的1/4,他只是开始!CEO驾驶舱的设计是:

《CEO驾驶舱》是一套效能解决方案,是公司数字化转型、精细化运营的开始。

他对公司的帮助是:有一个工具能提供【依据】以【验证】哪个地方【效能有问题】,并且提供一定【手段】去【降低】这些【损耗】产生的概率。

他的四个版本是:

1.0 一分钟日报,将公司资源用到什么地方能看清楚,并且有一些宏观调控的能力;

2.0 项目工作台,主要目的是将所有项目收归起来,每个项目不能随意立项,可以保证资源不被浪费;每个项目必须有验收标准(甚至多个验收标准),这样会在一定阶段防止烂尾(毕竟,有追责成本);

3.0 打破部门墙,以项目虚拟货币而成的“市场经济”,以“宏观经济”加“市场经济”促进跨部门协作(虚拟货币+奖惩引导);

4.0 数据有意义,人才天梯榜、部门天梯榜,项目ROI以及业务ROI测算模型与展示(精算+风控);

一些效果比较敏感,随便截点图:

那么,系统开发结束就完了吗?

这才是一个开始呢......

系统与机制

在某种程度上说,有机制就可以了,机制可以保证很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里想要表达的点是:

所有的数字化转型都需要匹配的机制与流程辅助,甚至系统只是机制的辅助!但系统可以加速这一切的发生,也可以加固体系的稳定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系统完成后,还需要产出:

1)冗余预警策略以预警哪里出现了冗余;

2)项目月会策略以滚动跟踪项目形成闭环;

除此之外的宣传案例、奖惩策略、汇报模板、会议设置等等全部必须匹配!!!

每一个模块的推行,都需要重复一分钟日报的所有行为,甚至更难,其中一个环节出问题甚至会导致所有前期努力白费......

这里以项目月度报告举例,他可能是这样的:

机制要求:每个月月底,各部门需要写一份项目月报;

月报内容:上报本部门最重要的三个项目(或者三件事),并且简单描述项目(事件)进展;

项目结项:如果部门本月有结项的项目,会安排汇报并做评级,而后记录在案,随后也会有专门的项目结项表彰大会予以激励;

对于部门而言,以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到模板(请不要让我动脑,多数人都不喜欢思考),他可以是这样的:

项目月报模板

然后在不断的责骂中(日报写了现在又来月报?),最终会得到推行......

我想说,这一切很难,因为人都是有防御机制的,部门的防御机制更强,管理的动作稍有放松,管理的意志稍加薄弱,这些防御机制就会反扑,他们甚至会不停的试探你的底线,你只要在其中一个小策略松口,就有可能千里之体溃于蚁穴,这种事情做得好收益很大,做的不好就会变成公司的噪音!里面的拉扯很值得玩味......

总之,这一路走的很不容易,但结果是值得的,这一年的辛苦是值得的!

结语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希望此文对各位有帮助,对CEO驾驶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公众号(叶小钗的心法),后续会持续更新我们在数字化转型上做的一些努力。

有同学私下问了一些问题,也在此更新:

1. 个人填写的日报怎么保证或者确定是真实的呢,毕竟没人会写我今天摸鱼50%?

会有4层兜底校准策略:

1 leader每周或者每天会校准每个人,leader不爽谁就可以校准谁,这个是个管理工具;
2 项目负责人会校准参与我项目的人;
3 项目是要计算ROI的,参与人越多ROI越多;
4 总办会问责ROI极低的项目或者事项;

2. 日报没看出对一线经理的管理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没有说一线经理怎么调整员工投入产出

第二部分是涉及了的,但是我这里没写那部分,也就是CEO驾驶舱的第二部分。
我们会把所有重点事项项目化,项目化后必须有考核和验收,后续会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也会有信用积分的增减

一年大概有一大笔的项目奖金池做宏观调控。

3. 考核这些东西,很容易出现「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的结果,解决日报、月报准确性,怎么保证资源分配,尤其是月报,对于没有资源的团队经理造成伤害比较大,会裁撤团队还是怎么办?

现在公司主要的矛盾是冗余过大,具体点说公司战略执行不下去,所以更想要达到聚焦的作用,所以也是引导往项目上走,具体的做法是公司会给几个公司级重点项目,做上层“发改委”经济调控,也鼓励每个部门自己提报项目做市场经;
关于每个部门的资源或者事项的投入会有一个额度,比如研发还是需要做工程类建设,但是这个比例只能在10%以下,不同的团队会有带宽,我们希望的是大家抢占带宽,并且给到结果。

对于拿不到资源的团队我们会认为他就是冗余,除非他证明自己有用。

4. 月度的项目怎么保证符合预期,比如是否因为月报好做汇报够三个项目,存在大拆小、快拆慢的情况

这里所谓的月度项目不是每个月就必须结项一个项目,而是公司想要看到每个部门在持续的做一件事情或者投入一件事情,不要太唯上
这里的项目长的会持续2年,但我们希望至少一个季度会有一个节点考核,以防止沉没成本的产生

5. 工程团队会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大概率会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