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決策的三個層級

很多同學總好奇:“數據分析要怎麼做,才能驅動決策?”天天總聽人說:數據驅動,可現實中沒見過,只見過自己寫的報告石沉大海……

今天結合一個具體案例講解一下,到底如何做。話不多說,直接上場景。

問題場景:某二手交易平臺,其中舊貨回收環節,需要人工話務員進行轉化。現在計劃引入智能機器人承接轉化流程,領導要求把人工話務員數量砍到80%以下,問:該如何做分析?

思考一分鐘

01沒有數據驅動,會咋樣

很多人一看題目,說這要啥數據驅動呀。不就是砍人嗎,領導都要求砍80%了,直接派HR去宣讀辭退要求,搞掂!

這麼幹行不行?理論上行。但很有可能在砍完以後發現:這機器人不中用呀!電話接不住,轉化率刷刷往下掉。最後導致平臺供給出現問題,直接拉低GMV。

這就是數據驅動的直觀作用:驗證方案可行性,避免重大損失。

02初級數據驅動

既然要驗證方案可行性,那麼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做測試。那麼怎麼測試砍多少人合理呢?最簡單的方法是:先砍10%,看看機器人能接住不;再砍10%,再砍10%……這樣逐步砍滿80%爲止。這是數據驅動的直觀做法。

看起來,似乎很合理,但是隱藏一個問題:砍10%,從誰砍起?如果好死不死,砍到了轉化最好的話務員,那根本進不了下一輪測試,就會發現貨又缺了,GMV又崩了……

因此,做事後驗證,只是一種方式;事先分析,提前掃雷,也很重要。

03中級數據驅動

要排砍人順序,理論上應該從最差的砍起。但這麼做也有個前提:真的有人做得更好,不同層級的話務員,轉化數量有明顯差異。因此可以先做分層,根據分層結果,決定砍人策略(如下圖)。

但是,只考慮短期(比如一個月)的表現,並不公平,很有可能一個話務員一直表現很好,只是最近一個月沒有表現好。所以做分層的同時,還要加入行爲分析,判斷:話務員是持續好、一開始好、越來越好,還是真的隨機好(如下圖)。

那麼,考慮到這裏足夠了嗎?

還不夠,因爲只考慮了最後轉化成果,並沒有考慮轉化率。到底話務員是怎麼做出這個成果的,很重要!如果轉化好,僅僅是靠大力出奇跡,瘋狂打電話獲得的,那照樣可以用機器人代替人工話務,機器人不是更大力嗎,哈哈。

但是如果真的有話務技巧,可以慢工出細活,就得考慮:到底機器人能不能達成人工的效果(如下圖)。

那麼,考慮到這裏足夠了嗎?

還不夠,因爲並沒有考慮線索類型。如果不同種類的線索,轉化率差不多,那自然可以直接替換。

如果有些線索就是天然的轉化好,有些怎麼做都不行,那麼就得考慮:天然好,是因爲線索本身就容易轉化,還是話務員服務很得心應手。到底機器人能不能承接住這些線索。(如下圖)

經過這麼多層分析,可以探索出:到底影響轉化率的原因是什麼?

1、是話務員個人素質?

2、是話務員熟練程度?

3、是話務員拼命撥號?

4、是線索本身質量優秀?

這樣的區分,對於解釋爲什麼機器人替代人工以後,轉化率不會掉,有重大幫助。從而避免了在測試的時候,只看到結果漲漲跌跌,無法解釋原因的。這樣利用多維度綜合分析,在事前能清晰評估形式,從而避免盲目測試。

04高級數據驅動

假設在事前分析中,已經能鎖定:和話務員個人素質/熟練程度沒關係,主要看線索本身的質量。此時可以推動下一步測試。因爲機器人轉化效果未知,因此可以從好線索/壞線索中,各自抽樣本做ABtest,測試機器人替代人工的效果(如下圖)。

注意:不同的測試結果,會影響進一步的策略

如果真的是機器人全面佔優,自然可以直接替代(甚至連20%都不用留)

如果機器人全面佔下風,則說明算法還需改進,只能暫緩計劃

如果機器人對優質線索轉化差,對普通線索轉化好,則可以分工合作,人工做優質線索,機器人做差線索。由於原本轉化差的線索由機器人接手,機器人是不知疲倦的,因此完全可以搞“機海戰術”,通過大量的機器人接單,提升需求響應速度,靠走量取勝。

如果機器人更適合轉化優質線索,轉化普通線索更差,則完全是另外的局面:因爲壓縮人工是勢在必行的,不可能通過添人手來轉化普通線索。

因此,此時的策略,是調整算法訓練方向。針對特定來源/商品類型/交易金額的普通線索,提升轉化率。有可能的話,單獨開發一套算法,以最終實現降低人工工作(如下圖)。

之所以稱之爲:“高級”驅動,是在此時,後續策略已經完全由數據表現而決定。即使大家有各種想法,最後以數據爲準繩,根據數據變化做判斷,已經實現了數據驅動最高級階段,不必再做事後諸葛亮。

05小結

通過數據驅動決策,靠的是體系化的分析,而不是一個神威無敵大將軍模型,摸一下摸出100%精準結果。事前預判、事中監控、事後覆盤,缺一不可。

並且,決策依據,是可量化的數據結果,而不是“我以爲……”“他就是……”“老夫從業十年……“我看別人都這麼幹”“我在大廠的時候都是這麼幹的……”我們設定好量化的判斷準則,根據數據結果優化決策。

只是,實現這套方法論,不但需要數據分析師有耐心,做細緻的工作,更需要業務方積極配合,有足夠的耐心和活躍的思路,嘗試多種可能性(而不是簡單地一刀切),這樣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最好的效果。

並非每個廠子都有這麼好的氛圍,所以大家能保底做到的,就是事先分析的時候多做一些嘗試,試着接近真相,這樣才能提升個人分析能力,與大家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