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爲什麼要使用OKR,目的是什麼?

原創不易,求分享、求一鍵三連

站在公司角度,會有一些訴求:

  1. 想知道每個人在幹什麼,幹得怎麼樣;
  2. 想知道如何把更多的人捲起來

人是不想被管束的,無論是想“度量我”還是想我,都是我不願意的,所以公司需要一套考覈規則:

  1. 保下限,讓躺平的人不至於拖累公司,最好自己離職;
  2. 求上限,讓有訴求的人得以獲取資源追求成功;

另一個角度,每個角色所承受壓力也是不一樣的:

  • CEO

戰略壓力最大的角色,各種認知輸出,時常陷入焦慮;

  • 高管

戰略壓力直接承接方,接收的是模糊信息,產出的是宏偉藍圖,每天在焦慮中遲遲不能入睡,第二天雖充滿激情,在幾件事上左右橫跳很快就又到了焦慮的夜晚,好像做了很多事,又好像什麼都沒做,忙到死,焦慮到爆。

  • 中層幹部

最爽的羣體,離權利中心既近又遠,經常在老闆那裏刷臉,該有的信息能拿到,還不需要擔風險,待遇也不低。真要做一個事,想要的資源往往能拿到。

前有高管Leader擋子彈,後有一線分攤壓力,出一點成績就能讓人拍手叫好,由於過往功績,只要不是太過分,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能過活,令人羨慕啊!

  • 一線Leader

相對苦逼的一個角色,在上信息被篩選了一次;在下偶爾還得幹一線的活,如果沒有良好的職業規劃又沒人提拔,很容易淪爲工具人。

但這類角色往往壓力較小,多是體力痛苦,遠遠到不了心理痛苦層面,對於成長訴求不高的話,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 一線員工

最後就是龐大的一線員工,接收明確的指令,可說毫無心理壓力,有時候項目確實延期,也是Leader更着急...

比如我做一線時候就經常看跟幾個同學18.00後在園區打羽毛球,那個愜意啊,看着工資低但是時薪高啊!!!

所以,有些公司會有一個魔咒:

CEO經常折騰,不停輸入認知;

高管隨之起舞,不停繪製藍圖;

中層幹部習以爲常,隨機認真應付工作;

戰略就是對未來的預測,但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所以CEO的想法會有所微調;高管藍圖本就不清晰,這下只能高速轉彎;中層依舊習以爲常,隨機認真應付工作。一些想法在要死要活數次後終於可以落下去,但這對於一線來說就很有意思了。

大量信息根本到不了一線,他們可能臨時接到一大坨任務,也有可能長時間接不到一個任務,於是有些同學開始摸魚,有些同學開始做重構,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

高層忙得要死,中層怨聲載道,基層無所事事或者忙得要死

高層戰略落不下去,高層反覆無用功,中層隨機應付,下層資源空轉,這可如何是好?

最小單元&更多創新

解法其實很簡單,執行起來卻很複雜:

  1. 最小運行單元;
  2. 加速創新;
  • 最小運行單元

所謂最小運行單元,多半要做資源結構調整,很可能導致裁員......

作爲部門負責人,首先要不斷研究成本結構,以及投入產出的ROI。理性的去思考我們到底需要多少人,不停微調到基本配置

其次,我們也要保證需求發生時候,不至於捉襟見肘,基本的支持人力是足夠的,要加速時候靠譜的外包,適當加速是能夠發生的。

  • 加速創新發生

很多事情真正的壁壘其實只有三個:

  1. 資源,有沒有錢去做;
  2. 權利,環境是否允許你做;
  3. 認知,是否有足夠認知去做;

認知又分爲時間型認知、是否型認知。

不以時間推行而改變,經過時間洗禮依舊不被發現的就是是否型認知,比如沒有外星人站出來告訴我們外星球是什麼樣的,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這就是是否型認知。

另一個是時間積累型認知,就是時間夠了、樣本量夠了,這件事情自然而然的就發生了,無限的猴子也能寫出李白的詩句。

所以,解決資源空轉導致的浪費後,還是得從源頭解決問題,讓戰略更快的落地,這就需要更多積極、有能力的人蔘與到戰略這個事情。

一個人解讀戰略不夠,就五個人解讀,五個人解讀不夠就十個人解讀,參與的人多了,這個事情就一定會發生。

最後,又回到組織建設的時候了...

組織執行力

個人執行力三要素是:

  1. 意願;
  2. 信息;
  3. 能力;

組織執行力三要素是:

  1. 員工思維:願不願意;
  2. 員工能力:會不會;
  3. 員工治理:土壤問題;
  • 員工思維人們進步的驅動力只有兩個熱愛上進:熱愛是因爲喜歡這個事情本身,給不給錢都要做,爲愛發電;上進是因爲有所求,本質是窮,想賺錢或者想變強以便賺錢。

通常而言【賺錢】【變強賺更多的錢】是我們做某事的根本驅動力,所以,想要員工有意願只需要解決任一問題:

  1. 事情做了有錢賺;
  2. 事情做了能變強;

其次就需要打開信息通道,讓公司戰略更好的透傳下去,執行力的關鍵還是信息量本身足不足。

創新的底色是足夠的信息量,團隊追求創新,一定要更多更好的透傳戰略,分享上下文。

  • 員工能力

這個比較簡單,無非就是選留育用大法。

  • 員工治理

員工治理核心是解決土壤,解決能不能的問題,什麼是能不能的問題呢?

比如同學們加班到深夜,制度上不允許點加班餐,這就是能不能的問題;

比如同學們深夜發現一個事故,確實找不到人Code Review,那麼就不能處理這個問題,這就是能不能的問題;

比如前端同學發現Bug,主動參與修復,結果追責時候前端同學變成了責任人,這就是能不能的問題。

最後放一個完善的表格:

總結下核心訴求:

  1. 需要建設信息通道,儘量透傳戰略;
  2. 需要建設上升通道,讓有能力的人冒頭;
  3. 管理層需要一套工具,知道所有人能做什麼,做得怎樣,這個評價儘量客觀;

OKR的影子自然而然的就飄出來了...

統一管理工具:OKR

公司管理者衆多,認知不同很難統一管理手段,這個時候外來的和尚好唸經,OKR反而可以讓所有人更容易接受。

因爲團隊也很“固執”,思考以下場景:

1)你發現各部門的黑盒越發嚴重,想要建立指標系統診治,但又怕各個部門反彈太過,於是給部門負責人來一句,我們使用OKR吧,豈不順滑?

2)你發現部門牆確實嚴重,部門間的目標很難拉齊,現在公司大了,靠硬推的方式顯然不行,於是給部門負責人來一句,我們使用OKR吧,豈不順滑?

我們首先想統一管理工具,OKR又確實是一種人越多使用威力越大的工具,所以實踐好OKR會降低很多解釋成本。

好的Leader善於「順勢而爲」,可以慢慢藉助OKR實踐幫助大家建立數據指標體系覆盤文化

人才運營工具

OKR的意義是幫助團隊培育目標導向與結果意識,並且加強跨部門合作。

進一步可以幫我們識別團隊中隱藏的潛力股(人才),並且給他們塑造表現自己的舞臺。

以人爲本的翻譯就是:

團隊中核心的人才會提出幫助團隊前進的目標並獲取資源執行;

而比較功利的說法是:

提出好的OKR並且成功獲得資源執行的人會成爲團隊核心人才,這裏的需要我們注意的點是:

① 好的OKR需要善於思考並且真實瞭解團隊痛點的人提出

② 團隊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好的OKR纔會獲取資源並執行下去

所以OKR最終可能會演化成團隊人才的培育,和團隊資源的合理使用,這也是爲什麼說:

OKR可以作爲團隊人才運營的核心工具

可以通過OKR讓大家捲起來

結語

最後做一下總結,縮減成本不是公司的目的,讓更多的人捲起來也不是公司的目的,公司的目的依舊是圍繞如何讓創新更快的發生展開,如果創新不能發生,那麼就要先節約空轉成本,這裏的幾個點是:

  1. 建立信息通道,深化戰略傳遞;
  2. 建立上升通道,激活人才;
  3. 人員考覈多維相對公平;

因此可以採用OKR,於是我這裏又開始在整個公司推行OKR了,做了足夠的心理建設,後續給大家分享實踐經驗。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喜歡的同學可以四連支持:

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微信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