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技術下的記憶

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普魯斯特區分了兩種記憶:意願性記憶與非意願性記憶。前者是人主動追憶某個人或某件事而觸達的記憶;後者則是外界的某個刺激突然激發出的一段記憶,如小說中的主人公在喫名爲小瑪德萊娜的點心時由其味道喚起的一段記憶。

有時候我們主動去回憶時,往往想不起來什麼東西,倒是偶然被喚起的記憶格外清晰。這似乎反映了一種身處自然中的經驗。我們天生對周圍的自然環境很敏感,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嚐到的都隨着當時的情境在大腦中留下了印跡。而一旦這些感覺重現,潛藏的印跡便會重新被挖掘出來。有些人試圖獲得更多的記憶入口,會把重要時刻的經歷與感受寫下來,用文字建成一座記憶之塔,以便隨時回到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人類的經驗都是如此。

到了現代,新技術的出現慢慢改變了這個過程,尤其是今天的數字技術,幾乎重塑了我們追溯過去的方式。用文字細細記錄的人變少了,但 IM 上的聊天變得無處不在,無意中也爲我們記錄了許多瞬間與感受。只不過這些比起有意識的寫作更爲散亂,也更不容易被翻檢。由於沒有線下環境的感受,如若不是主動去搜索,幾乎很難被想起。但也有賴於這些數字記錄,當我們想要尋找,終究也可以找到那些過去的記錄。至少,總有些對話是很用心的。

而另一種技術則顯得有些膚淺,這就是拍照。如今出去旅遊,拿起手機,我們就能隨手拍下一大堆照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感官變得慵懶,有了照片,似乎就不必讓自己全身心地感受所在的環境。於是拍照成了一種打卡方式。這在逛博物館時尤爲明顯,誠然用照片記錄展品方便之後回顧,但對照片的依賴也讓我們對展覽的空間佈局與具體展品的印象變得模糊。當然,照片也確實是記憶的入口,但總覺得因爲當時沒有去認真感受而喪失了許多細節。

我在想沒有照片的年代,人們是不是更懂得如何觀看這個世界?如今,圖像已遍佈在生活中,製造圖像的人總恨不得把最具衝擊力的東西放大到你眼前,塑造你的感受,剝奪你的耐心。媒介技術全方位地改造了我們過去的經驗方式。但觀看是需要花時間的,講述也是,對話更是。記憶的沉澱與挖掘都需要耐心。

不知道隨着技術的日益發展,記憶會不會變得更加標準化,以致最後我們不再擁有豐富的細節與奇妙的感受?也許在當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用認真的寫作與對話去抵抗這一過程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