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36:鳳山護輦記

在安溪縣西南邊緣層巒疊嶂的深山裏,聳立着一座海拔1100多米的高山,俗稱“內竈尖”,因內竈村而得名。雅稱“鳳山”,因山形“兩下開張,若鳳展翅”而得名。

“鳳山”之上建有名剎——鳳山岩,建巖始於一個古老而美妙的傳說。

相傳,宋鹹平年間,南海紫竹林高僧妙覺長老得觀音佛祖託夢道“閩南高峯,金鳳展翅,麓中爲巢,安爐立宗”。長老醒來,隨奉“南海佛祖”金身,往閩南探尋,跋山涉水,一路勘察直至來到龍涓裏(今龍涓鄉)內竈尖山脈,驚喜地見到主峯高峻秀麗,似鳳凰昂首,兩旁岡巒起伏,似鳳凰展翅,這“飛鳳朝天”之勝境不正是觀音佛祖夢中所託之地嗎?於是就此結廬,安奉南海觀音佛祖金身香火,普濟衆生,擇吉日建起鳳山岩寺,迄今已有1000多年了。

自清朝乾隆年間起,村民爲慶祝觀音佛祖誕辰,社裏信士先後籌資雕刻了五架鎏金輦轎,據說這輦轎是由木雕師傅祖孫三代,歷時85年才完工。五架輦轎中有一架“八角轎”,其餘四架都是“四角轎”。每一頂輦轎仿若一座城堡,層層疊疊,每一層中間城門四開,周圍環繞着的數百個人物,講述着一個個歷史典故,工藝繁複精湛,人物栩栩如生,連文保人員都讚歎不已。古輦平時安放在鳳山岩內,只有有活動的時候才被擡出巡遊。

以前因爲山路狹窄、路面坑窪,輦轎出行都必須有“喊轎人”。“喊轎”實爲“護轎”,“喊轎人”是古輦巡行的“導航儀”。爺爺有幸成爲其中一員,我曾不止一次地隨他一起去護輦。天剛矇矇亮時,我們就從家裏出發,一路向上,爬嶺越脊,來到鳳山岩,看着古輦從灰黑的杉木櫃裏擡出來,在朝陽下熠熠生輝,隨後點香磕拜後,每架輦轎由四位壯漢擡起來,沿着既定的巡香路線走。爺爺和另一位“喊轎人”——海山公一起護着八角輦轎,從鳳山岩往後溪坑走。新路剛開不久,山路崎嶇,急彎衆多,破石嶙峋,狹窄峻峭。他們一左一右,在彎曲狹窄的路上,頻頻發出諸如“過左彎”“拐右角”等指令,碰到路邊有大石橫擋時,發出“前方大石”“上擡三分”,碰上特別逼仄的地方,判斷不準,得緊急叫“停——”,然後拿出隨身攜帶的布尺,或趴在路面,或登上巨石,或折斷樹枝,比比量量,確定尺寸,確保輦轎不會磕傷才繼續通行。一路上,爲了把古輦保護好,年富力強的擡轎人和經驗老到的喊轎人恪盡職守,勞心勞力,往往未走多遠就已大汗淋漓了,雖然還是早春二月……

因爲有了一代代“喊轎人”,每次巡香活動中,輦轎才避免磕磕碰碰,得以完好保存。

“但古輦的保護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爺爺嘴裏噴出一口濃煙,若有所思地說,這些輦轎曾險些被拆除當柴火燒。幸好有鄉親聽說後,火速趕到現場堅決阻攔,輦轎得以保存,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才得以留存。爺爺在世時,盡心盡責地當好“喊轎人”,也總是期盼村路能像省道那樣寬敞和平坦,這樣輦轎出巡就安全多了。

近一二十年來,經濟發展,政策惠民,村路陸續加寬並硬化,爺爺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喊轎人”和“擡轎人”退出了歷史舞臺,輦轎出巡時上墊、綁定、穩固在工具車上,再由性情穩健、熟悉路況的鄉親開車馱着緩緩前行,安全有了保障。但由於年代久遠,古輦有些雕刻壞了,2009年重新修補後,古輦重新煥發生機。

俗話說“財帛動人心”,古輦也遭賊惦記過。2015年4月的一個夜裏,鎏金輦轎突然遭竊,全村人連夜迅速行動起來,只爲追回失物。終於在第二天一早,村民在一輛客車中抓獲其中一名逃竄的小偷,追回了已經拆得七零八落的古輦散件……

從輦轎失竊的經歷中,村民們明白了防盜是保護輦轎的重中之重。於是在鳳山岩的南閣中,專門開闢珍藏古輦的地方,安裝了電子眼。珍藏古輦的大櫃子上方和下面是杉木材質,以便吸收水分,起到除溼作用,四周安裝防盜玻璃,還安排專人看管。每年古輦都會被扛出來曬曬太陽,除溼防蛀,使之亮麗如新。

現在,逢年過節或閒暇時,總有許多村民和遊客到鳳山岩打卡,在防護欄外參觀古輦、拍照留念。許多父母也會帶着孩子們前來探究這傳承民俗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古輦。

自古輦誕生之日至今兩百多年來,鳳山上的歷代村民以護輦爲己任,把保護古輦融入自己的血液中,用自己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譜寫了一曲曲鄉村護輦的謠曲。

鄉村名片 內竈村

位於安溪縣龍涓鄉舉溪下游西坡,鳳山東坡。境內有南宋遺蹟——護國巖和鳳山岩,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鳳山岩內藏有清代古輦、明代古鐘、清代蜈蚣大旗和歷代牌匾等。輦轎製作技藝是安溪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