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嶠:少年寫了一首《風》,卻成了一生的自畫像(每日賞詩)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直接寫“風”的詩詞不多,有風的詩句卻是不少,李嶠這首《風》也便獨樹一幟了。除了題首有“風”,詩句裏卻並無一風字,但句句帶風,可謂無形而有神。俗話說“秋風掃落葉”,李嶠隱主語而用動賓,主語便不言而喻,但李嶠不用“掃”而改用“解”,這更是細膩,掃與解,一魯莽一精緻,如抽絲剝繭的解,一葉一葉都解得細緻,不似無差別地當成垃圾而一掃帚完事,留給落寂的樹葉最後的關懷,對待落葉尚且如此,對待二月花更是關懷備至,但此處用“能開”兩字,略顯僵硬,“催開”更顯性情。“過江”和“入竹”,對得比“解落”和“能開”好。“千尺”與“萬竿”更顯示了風的威力。風既有柔和的一面,也有顛狂的一面,既可以是春風細雨,也可以是狂風暴雨,在這一首詩裏,都有了體現。

作者李嶠(645~714年),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但他的官名更爲顯赫,先後歷仕五朝,而且三次拜相,歷經唐高宗、武則天、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其中在久視元年(700年)(武則天年號),與其舅張錫同時拜相,首次拜相之後,因不宜與親舅同時爲相,去相,後在長安三年(703年),李嶠再次拜相,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辟,神龍二年(706年),李嶠以吏部尚書之職三次拜相。

李嶠雖然官運享通,但沒有文人風骨,如同“風”品,多變無常。這首詩如其說是寫“風”,不如說是自畫相。既能催殺人,也能成就人,既能興起千層浪,也能讓萬民折腰。當狄仁傑、李嗣真、裴宣禮等大臣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下獄論罪時,李嶠上疏皇帝,爲狄仁傑等人辨冤,因而忤旨,被外放爲潤州司馬。唐中宗暴崩。韋皇后以皇太后身份臨朝攝政。但宗楚客等韋氏親信,卻以“嫂叔不通問”爲由,建議削去李旦的輔政之責。諸宰相中只有蘇瑰表示反對,李嶠等人皆一言未發。後來,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及其親信黨羽,擁立李旦爲皇帝,史稱唐睿宗。兩年後,唐睿宗退爲太上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史稱唐玄宗。唐玄宗在宮中發現了李嶠當初的奏表,將其宣示於朝臣。李嶠的官運也就到了頭。不過,此時李嶠也已年邁,將近七十,早該致仕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