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策略的好與壞是如何判斷的?

例如要堅持早睡這個方案,我認爲這是一個好的方案,可是:

* 我爲什麼採納這個方案?

* 爲什麼我覺得這個是好的?

* 我基於什麼標準去選擇判斷這個方案?

有時候覺得很神奇,我的大腦在判定一個方案是不是好方案時,很多時候沒有很仔細的去思考,而是主要依賴感覺。對於這個事實,我卻不覺得有問題,因爲我有一個很清晰的感覺----“我感覺這個方案是好的”這個感覺是對的...

對於早睡這個例子,如果我仔細思考,可能是這樣的:如果不早睡,我第二天就沒足夠的時間進行計劃,一天也沒狀態;相反,如果我早睡,我早上思維很活躍,可以進行一些覆盤總結和計劃,整一天就安排的很好,思維狀態也好,效率很高不容易犯錯。

如果不是刻意去思考,我基本靠感覺就完成了這個判斷。這個判斷過程,除了“感覺”直接的身心感官感受,還“感覺”了它的間接後果或者影響---早睡會影響工作學習的效率,而工作學習的效率會影響人的財富、聲望、關係等其他東西。我並不需要仔細去思考它的影響,基於經驗,意識到影響效率就已經能判斷出它的意義。

而財富、聲望、情感關係這些影響效果,最終其實還是歸結到人的基本需求。作爲文明社會里的人,每個人的需求基本都類似:喫的好、物質材料豐富、情感有依賴、性慾滿足、身體健康好看、社會地位高、被人喜歡、獵奇探索,等等。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人生建議時,基本上是對所有人通用的。

這裏,基本需求並不是目標,目標是相對需求更具體的東西。即便沒有目標,或者每個人的目標不一樣,但是作爲社會人的基本需求是一樣的,因爲那些“如何過好這一生”的建議基本是通用的。

當然,有時候我們也的確有人生的目標,那這個目標也可以被納入考量。比如有些人想當個軍人保家衛國,所以他要從小注意保護眼睛和鍛鍊身體。具體的目標因人而異,或有或沒有,或有這個,或有那個,都是考量人生方案的參考點。

每個人的基本需求也有差別,比如有些人天生在寺廟中當個和尚沒有很多紅塵中人的需求。

總結下:我們判斷一些人生建議的好與壞時,一方面本質上都會直接、間接地根據大同小異的社會人基本需求的滿足情況來判斷,這個過程未必一定是理性思維得出的,可能更多時候還是根據直覺;另一方面,會根據自己的人生願景目標來思考調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