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人之間的距離

戴建東

社會是一個萬花筒。有貧窮,有富裕;有疾病,有健康;有憂鬱,有快樂;有失落,有希望。

有的人,一生萬事皆順,無有坑珂;有的人,終日長吁短嘆,怨天尤人。當我們埋怨造物主不公時,卻又對冥冥之中註定的事無可奈何。

貧窮與富有,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存在於世間,看似近在咫尺,卻又相隔天涯。

貧窮的人,想像不出富有人家的衣食住行;富有的人,勾勒不起貧窮人家的煙火日常。他們同存在俗世中,爲大千世界塗抹着不同的色彩。

記得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城裏人到偏遠鄉村去支教。他在一個週末,到學校邊的山村去家訪。

學生家的土坯房建在山腳下,茅草與樹皮覆蓋在屋頂,遮擋着風雨與陽光。小男孩正坐在門口,津津有味地喫着一盒泡麪。

這種低劣的泡麪,城裏人是不屑去喫的,統稱之爲垃圾食品。

支教老師便對孩子奶奶說,孩子還小,不應該喫這樣的食品。奶奶悻悻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平常哪會給他喫,今天他生日,他生日……”

支教老師一時語塞,他眼中的低劣食品,在這個孩子心裏,卻是難得一遇的美味佳餚,只有生日纔有機會品嚐。

這就是貧富的差距,這就是高原與海平面的距離。

這讓我又想起在一本書上看到的另一個故事,一個關於城鄉對事物認知上的距離。

一個鄉下的孩子,到城裏親戚家做客,城裏的親戚看鄉下的孩子難得來一回城裏,張羅着上菜場買菜。

大魚大肉家裏都有,喫多了不利健康。城裏的親戚就挑選了許多時新的蔬菜回家,一把馬蘭頭比一條魚還貴,一捆野山椿抵過一斤肉。

城裏的親戚,變着法子想着,怎樣才能讓鄉下的孩子喫好,喫得健康,喫得營養。

中午的餐桌上,城裏的親戚招呼鄉下的孩子喫菜。鄉下的孩子咕嘟着嘴:這些野菜,在鄉下不是都拿來餵豬的嗎?怎麼給我吃了?

他轉到廚房裏,發現冰箱裏豬腸子,大塊肉塞得滿滿的,怎麼這麼多好喫的,也不拿點來喫喫?

鄉下的孩子回去後,一個勁地說,城裏人太小氣,好菜都不上桌的,下次再也不去了。

後來,城裏的孩子,也來到鄉下做客,鄉下親戚覺得,城裏的孩子嬌貴,一般的伙食一定喫不慣。

於時,鄉下的餐桌上,每天大豬頭,大豬蹄侍候着,唯恐招待不周,虧待了城裏來的客人。

城裏的孩子不喜歡喫油膩的食品,每到飯點就愁雲鋪臉。他悄悄地轉到廚房間,打開菜櫃,發現裏面的醃蘿蔔條,老蕎頭。

城裏的孩子就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用手抓着就往嘴裏塞。這纔是人間美味,鄉下的親戚怎麼藏着掖着不上桌呢?

城裏的孩子回去後,父母問他,鄉下的親戚對他好不好?孩子回答:一點都不好,再也不去了,他們好菜都不上桌的。

好菜不上桌?這是多麼深的誤會啊。

這哪裏是好菜不上桌啊?這是城鄉對美食認知上的差異,折射着城鄉生存條件的反差,也讓我們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這種距離,讓我們內心產生深深的震撼,這是一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距離,一種讓人無可奈何又發人深思的距離。

這是城裏與鄉下的距離,是都市與鄉村的距離,是文明與閉塞的距離,是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距離。

有的人每天錦衣玉食,一擲千金;有的人卻節衣縮食,緊巴度日。當今社會,富二代,拆二代,都是讓人羨慕的羣體,但又不可能人人都有機會成爲這樣的羣體。

距離作爲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也並非一成不變。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不甘平庸的人,總會通過自身的努力,而改變家庭的命運,即而改變家族的命運。

而得過且過的人,便會一味埋怨祖上無陰德,父母無財產,導致他在世上不能坐享其成。

這種安於現狀的思維,完全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心裏,是爲自己眼前的低迷生活,尋找不切實際的藉口,也爲自己不努力作無力的辯解。

自古雄才多磨難,紈絝子弟少偉男。甘於宿命,本也於事無補,只有奮起抗爭,才能改寫人生,才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你的努力,永遠不會白費,總有一天,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