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電影

無戒7天療愈寫作課第六課作業:如果你的過去是一部電影,那麼作爲觀衆,你是否願意從頭到尾認真仔細的將它觀看,回顧一遍或者多遍。這部電影給你的感受、 體驗又是什麼呢?你是否喜歡自己當時的演出?站在導演的角度上,你是否想要試圖去更改某些情節?而作爲觀衆,你是否願意和這部影片中的一切和解?

如果你並不喜歡這部電影,那麼我們沒有必要去看完一部不能夠提起你興趣的電影。我們可以去想一想如何拍好下一部電影,如何做好下一部電影的觀衆。

把你的感受寫出來,你需要繼續做自己好的傾聽者。

漫天大雪中,大山深處的村小放學了,一個小小的少年,翻山越嶺,前往他最喜歡的小姨家。整個小學階段,這樣的畫面,有無數次。

暑假啦,男孩子們都扛着鋤頭,揹着布袋去山上挖野生的中草藥。一個少年,身體有些弱,母親不想讓他去,可是每一次,他都去了,他的家庭條件還算可以,但他“不服輸”,他想證明自己也可以。

少年離開了村小,到五公里外的另一所村小寄宿上五年級了。新來的男數學老師每天帶同學們到校門外的馬路上晨跑,春夏秋冬,少年每天都使勁往前衝,想讓自己變得強壯。

又過了兩年,少年到離家10公里的鎮上上初中啦。多數週末,即使母親給了車費,他還是選擇步行回家。

少年愛上了乒乓球,每天的課間十分鐘,每個週末,少年都在打球,他善於學習,僅僅幾周,就跟一些很厲害的同學打到一個水平了。夏天裏,即使太陽很烈,少年也能在陽光下一打就是一天。

初二那年,少年經常患皮膚病,農村叫長包,後來知道那是癤腫。皮膚從一個疼痛的小點,慢慢鼓脹起一個硬硬的小包,再慢慢化膿,一整年,少年曾經晚上被同牀的男同學不小心踢到哭,可是一整年,他還是一直堅持上課,亦堅持打球。

除了學習與玩耍,更多時候,少年跟母親一起,幹各種農活,收綠豆,翻紅薯藤,給莊稼除草。

17歲,少年離開學校,離開家鄉,外出“找活路”。他本可以繼續讀書,可是兩年的高中生活,充滿了痛苦,他感到自己在虛度時光,又無法改變,儘管他依然在快班裏學習,還是老師眼中的重點生,種種原因,他選擇離開。

少年在外面漂泊了好多年,吃了很多苦,上了很多當。在工地上,每天干得手腳麻木;在工廠裏,每天12小時,兩班倒,簡直看不到希望。

可是,從小就愛讀書的少年,一直去書中尋找答案。23歲上下,他讀到了《鄉村建設理論》,瞭解到百年前的鄉村建設。他想起小時候那個很神奇的小小心願——有一年,鄰居叔叔因礦難去世,少年(10歲前)突然就產生了長大了建設家鄉的想法。那時候,大山裏的信息還非常封閉。一個孩子,怎麼就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呢?也許,是因爲他看到了鄉人們的苦難吧!

25歲,少年放下一切,去尋找當代的鄉村建設。後來,他前往鄉村建設試驗基地,參與實踐與理論學習。

26歲,少年回到家鄉過春節,卻正好碰到兒時夥伴母親去世十天才被家人發現這種新聞裏偶爾出現的事件,一無所有的少年,在“留不下城市,回不去的故鄉”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決定“試着回到故鄉”。少年預期在家鄉生活一年,看看能不能做些什麼,並記錄下家鄉的變遷。

後來,少年籌建了一個鄉村公益圖書館。結果,這一留,就留了六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