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赢,超越自我——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自卑与超越》作为个体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写于阿德勒去世前5年。那时阿德勒62岁、正处于思想最成熟的巅峰时刻。他通过十二个章节,分别从童年记忆、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交伦理、职业婚姻等各个领域,深入阐述了自卑情结对人的影响、探索人生的真正意义,帮助人们打破自卑枷锁、理解生活、超越自我。

初读这本书时,既让人觉得震撼,又让人觉得惊奇,就好像乘坐飞机于云层之上,突然得遇骄阳初升,就在刹那间金光肆意,满眼的暖色充满了希望与生机。再读此书,心情渐渐平复,却不断能从中咂摸处一些成长的模式,可以让人按图索骥,不断攀援而上。

阿德勒认为:不同的人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意义多得不可胜举、没有“绝对正确”、却有高下之分。真正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

放下此书,仔细琢磨,不知道是因为选择了逃避,还是因为生活中过于忙碌,已不知多久没有真正的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该如何走?当下的生活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想要过得更好是因,得遇这本书是果。如今已经连续翻阅两遍,虽然此中真意尚不能阐述一二,但是对于当下生活的提升已有了简单的想法。

一、生活总会给予我们误伤,但是我们却能通过伤痕看见太阳。

大部分的人都怀有自卑的情节,总是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对比,然后郁郁不欢。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我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小时候的影响,而不断的让自己陷入其中。

就好像一头大象在小的时候被铁链锁住。那个时候的他由于力气太小,始终没能挣脱。等到他长大以后,同样的锁链依然锁住了他庞大的身躯。即使能够挣脱,但是已经没有了想要挣脱的想法。

“习惯”这个词在此时此刻看起来颇显悲哀。可有意思的是有一部分人虽然习惯了自卑,但是却喜欢追求优越感,这样的人看似高傲,实际上却只是为了避免失败,而非追求成功。

而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他的调皮,他的肆意妄为,他的无法无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他们在困难面前选择了错误的应对方式,虽然努力却是努力到了对生活毫无用处的方向。

他们也想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对实际生活中所有状况应付自如,但是以他的力量和头脑并不能想出恰如其分的方法来让自己达成所愿。

所以对于某些名师来说,孩子的突发状况反而是救赎的一条捷径。这个时候的老师和孩子,如果能够坐下来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让孩子看见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

二、需求被看见,自我被发现,便缓解了自卑创造了新生。

看见在心理学中似乎是一个很神奇的词。很多时候因为被看见,所以便产生了疗愈的效果。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并不一定直抒胸臆,反而拐弯抹角让别人猜测。

我们每天都在猜谜之中,如果别人猜对了,我们或许开心一下,而对方没有猜对,那么我们便会自言自语,又陷入了自卑的情节之中,仿佛整个世界都抛弃了我们。

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放弃自己,那么这个世界也不会放弃我们,毕竟外在的世界取决于我们内心对世界的看法。

身为教师就要看见孩子的需求,无论他以什么形式在表达自己,我们都要。试着透过现象去发现他内心真实的需求,是渴望被关注,被关爱,被偏爱,还是被温暖。

只有看见了需求才能让孩子真正的表现自我,让他感受到安全,让他感受到温暖,让他了解到自己此时此刻可以肆无顾忌的生长,长成更好的自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当他的意识和行为被人接住的时候,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以成长的。如果受到了打压,那就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逃避现实,去避免失败。

三、恰到好处的位置和任务,教会学生合作之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总会看着别人。总是在告诉老师,别人也做了什么,而从来不提自己做了,什么只有循循善诱之后,孩子才会心不甘,情不愿的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们的眼睛里总是盯着别人得到了什么,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没有看到别人付出了什么,自己做了什么。

以前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但是一份好心在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便走了样,总是一味的评判孩子,甚至打骂羞辱,想要让孩子学会谦卑,懂得敬畏,但实际上这种打骂羞辱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恐惧,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只会觉得成人是多么的强势,对于成人是畏惧的,他们的内心是只有恨而没有爱的。

我们想要突破这样的一种状况,让孩子真正的学会谦卑和敬畏,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做到自信,学会合作,让孩子在保持开放的经验和独立的思考下茁壮成长。

想起刚刚上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还不喜欢阅读。老师告诉我们,如果看不进去那些大不同的书,可以先从漫画开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哪怕满页都是画只有几个字的绘本,只要感兴趣就可以去读。

时间长了自然而然便习惯了阅读,闲暇的时候,睡前的时候,都会拿起一本书来翻上几页,虽然也学不了多少知识,但是那份感觉让人陶醉。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要设置场景让孩子能够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做适合的事情。而我们要做的是鼓励而不要求指导而不限制,在保证他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机会去积极担当自己行为的后果,这远胜于剥夺孩子的机会来惩罚他们。

表面上我们的做法很简单,但是背后我们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所布置的任务有全面的掌握。学生的每一丝情绪,每一个动作,都是他成长的机会,只有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独立做事的乐趣,养成合作共赢的习惯,他们才能真正的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其实我们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成长的路上,只是有些人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做了恰到好处的事情,让自己尽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秀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要创造场景让他们看见自己成为自己,然后通过合作的方式超越自己。

每个人都会自卑,自卑之后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求优越感,以为这是超越自己,实际上这仅仅是在避免失败,只有我们看见自卑情节背后的需求,才能真正的看见自己。

身为教师,我们更要耐下心来去关照学生,帮助他们抚摸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帮助他们以合适的方式的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缓解他们内心的恐惧,成就自信的自己。

在此基础上逐步渗透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不同的人组合起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孩子意识到合作是超越自己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合作与奉献才能真正的将自卑超越,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