僞裝成獨白的愛情

【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今天我帶了本書過來。“

坐在桌子對面的馬里奧,在幾瓶烏蘇把酒言歡後,伸出他那滿是紋身的雙臂,越過一桌空啤酒瓶和小龍蝦,把一本厚厚的書遞到我面前,微醺中帶着些許羞澀,對我說道,“這本書好看。”

馬里奧給我推薦了一本書。

那一刻,我是意外的,也是驚喜的。馬里奧,其實是我一個長得很像遊戲馬里奧的兄弟,認識他的時候,沒有覺得。但現在卻越看越像。他也喜歡別人叫他馬里奧,甚至還搞了個音樂播客就叫馬里奧音樂電臺。

認識他是因爲在十幾年前我要找一個賣ERP的大銷售,那個時候能賣出ERP的銷售都絕對是人才,要白天能講,晚上能喝,半夜能搞的文武全才。在那個下午進我辦公室來面試的馬里奧,但他那時還不叫馬里奧,當他伸出雙手,短袖襯衣下露出了兩條滿是紋身的手臂,把簡歷資料放到桌上時,我是意外的。

這個傢伙能做銷售嗎?要賬唬人應該可以!再細看一下,一條胳膊紋的是一個美女,另一條胳膊沒看出來,花草之類的,估計是個情種。依稀記得他自我介紹是從事傢俱行業銷售的,那時他剛從印度遊歷回來,正在找工作。我也沒有搞明白最後爲什麼錄用了他

不過,世界就是這樣,大多人可能以爲人生是線性連續的,其實人生是非線性的。真正的人生往往就是一個意外接着另一個意外組成的。

那年,我意外的錄用了他,他則意外的成爲了一個很二逼行業的2B軟件銷售。至今,這還是他賴以生存的職業。我原來以爲錄用他是期待他能帶來一些業績的驚喜。事實的結果中規中矩,驚喜未必稱得上。

至於錄用他的真實原因,則是在很多年以後,在某個深夜的一場歡醉之後,我坐在馬路牙子上醒酒時才幡然醒悟的。醒悟到那其實和他及他能帶來什麼根本沒有關係。原來,我只是喜歡意外。對我來說,意外可能就已經是驚喜。至於意外帶來的結果是什麼?痛苦失望,抑或是希望歡喜,那就不是考慮的範疇了。

只是,有些人的人生是被動等待着各種意外,有些人是主動創造着各種意外,有些人則是在等待和主動出擊間搖擺。我如今只是希望,馬里奧和我的意外,並沒有讓他感到太意外。


當他看我用眼睛掃到封面上的那一行題目《僞裝成獨白的愛情》,就跟了一句,“這可是我認真看完的一本書。” 他知道我對於書,尤其是這種帶着文青色彩書名的書,向來是沒有什麼抵抗力的。但也就在他說那句話的時候,我卻分明看到的了他眼光閃爍着的一絲狡黠,嘴角卻綻露出點點幸福的笑意。

我隨手翻了幾頁,只見書裏滿是各種深淺不一的劃線,證明了他確實沒有說謊,花時間讀過是肯定的,至於是不是重點就不知道了。以我過往的經驗,能這樣用心的讀書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找到書中的金句來武裝自己後去撩妹子用的,另外一種是試圖從文字種找出人生真相的。我猜他不大可能是後者。

果不其然,“書,我就送給你了。”他對我這樣說道。送給我的原因,他解釋到不是因爲別的,而是他很喜歡這本書。同時,這本書在他家有兩本。一本是他買的,另一本是他老婆買的。他老婆也喜歡這本書,但那時候,她還不是他老婆。


至於到底是誰先喜歡上的這本書,我沒有再繼續追問。但他接着告訴我了一件讓人高興的事,下一個月他要做爸爸了。也就是說,那個和他一起讀過這本書的女人,馬上要爲他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了。我知道也沒有必要再去追問什麼了,因爲他和她一起讀完這本書之後的結局顯然已經擺在眼前了。

我終於理解了他爲什麼要向我推薦這本書。用一本《僞裝成獨白的愛情》把自己武裝起來的文學青年馬里奧就這樣找到了人生的真愛。

現如今,當我拿起這本書時,又可以用來獲得一個什麼樣的意外?帶着這樣的期待,我開啓了我的《僞裝成獨白的愛情》之旅。


這是匈牙利人馬洛伊山多爾寫的小說。故事是由四個人以羅生門式的獨白講述了他們各自所經歷的愛情人生。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叫《真愛》,通過彼得和伊倫卡這對曾經的夫妻各自的獨白來講述了他們失敗的婚姻和愛情。第二部分叫《尤迪特和尾聲》,通過彼得的第二任妻子尤迪特和她情人的獨白來講述了戰爭中的愛情以及政治和戰爭給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變化。此書有意思的地方是前後兩部分由馬洛伊,這個帶着憂鬱貴族氣質並一直在流亡的話癆作家,相隔四十年寫就的。第一部分是在1941年也即他40歲左右時寫的,後兩個故事則是在1980年80歲左右時的人生暮年寫完的。

雖然馬洛伊八十歲時的嘮叨水平和四十歲時不相上下,但卻完全是在兩種不同情緒下的嘮叨。從伊倫卡和彼得的獨白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他四十歲時那種對愛情以一種過來人的情緒宣泄,而到八十歲時則完全展露出了他歷經人世滄桑和世事無常後對現實無情而冷靜地洞察。

不過,馬洛伊確實無愧於”最後的精神貴族“之稱,正是藉助於他孜孜不倦的嘮叨,向我們再現了那些布爾喬亞,也就是馬洛伊書中所說的市民階層們,在一戰和二戰以及後來被前蘇聯控制下的東歐,一個大時代下的風雲變幻中,對自己身份和階層認知以及精神迷失的種種心路歷程。

不知道誰把本書起名叫《僞裝成獨白的愛情》,我感覺並不完全恰當。在這一系列羅生門式的獨白中,馬洛伊實際上是無意做出任何僞裝的。相反,他冷酷而犀利地剝下了所有愛情的僞裝,不管是伊倫卡,尤迪特和鼓手對於愛情僞裝下功利主義的追求,還是彼得試圖以愛情幻像來逃離自己的階層,在馬洛伊看來,這個世界上,在愛情中翻滾的人們只是用愛在相互廝殺。真實的愛情盡頭卻是人類永恆的孤獨。

如果說到真正的愛情,那麼我寧願選擇去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男主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的內心去尋找。他在年輕時遭到自己心愛戀人費爾米娜·達薩的無情拒絕後,用餘生放逐自己身體於人世間各種情色誘惑,任自己沉淪在各種愛情遊戲中。表面上看似一個不羈的浪子,內心卻實則堅守着對費爾米娜不變的愛。他不惜等到費爾米娜七十二歲時,用馬爾克斯的話來說,那已經是兩個人接吻時都充滿了老人特有的那種令人討厭酸味的年齡。有情人終成眷屬,阿里薩終於在等到她的丈夫去世後,最終如願和自己所愛得續前緣。這讓我們領教了什麼是人世間的真愛。

與馬爾克斯的手法相反,馬洛伊寫彼得,這個出身在一個富有的布達佩斯工廠主家庭裏有錢又有身份地位的青年,出於對自己階層的厭倦和對內心精神自由的渴望,他一見傾心地愛上了來到他家做保姆的農村姑娘尤迪特,在他貌似純潔的愛情追求下,實質上卻是有着一個不純潔的動機。但他的不純潔並不是因爲肉體的原因,彼得甚至都沒有碰過尤迪特的身體,他沒有想過要以任何不當或粗魯的方式去獲得她,即使那個充滿活力和有些野性的姑娘對他確實有着足夠荷爾蒙的誘惑。

他的不純潔是來源於他以爲在追求屬於自己獨立自由的愛情,但事實並非如此。他想要的愛情只是他的一個幻像,尤迪特也只是他內心世界在現實裏的一個投影。根源是他對於自己作爲市民階層一份子時他對那個充滿束縛和秩序規則體系的厭惡,他只是想逃離這一切。他真正想要的是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氣,和放浪不羈的無拘無束。而尤迪特的出現就恰好成爲了那個被投射出來的影像,而投影的過程就是那場愛情。

所以,當他第一眼看到尤迪特,這個帶着另一個世界的野性和新鮮感的女孩出現在他面前,並也同樣大膽直視他的時候,他是意外的,更是驚喜的。瞬間,他覺得自己找到了未來。於是展開了對尤迪特的追求,但由於身份的懸殊和階層束縛,他第一次的追求以他離家出走遊歷他國而告終。之後,一直等到他結束了和第一任妻子伊倫卡的婚姻後,才又有機會和尤迪特續起前緣。而伊倫卡,這個來自於小市民階層,則是一個知書達理,文雅貌美而有教養的女人。她努力的愛着彼得,以努力使自己能融入彼得所在的市民階層,但不管她如何努力,也始終無法和彼得同頻,最後他倆的婚姻只能無疾而終。

彼得在如願和尤迪特結婚後,他以爲自己終於獲得了他苦苦追求的愛情,然後可以盡享自由和獨立。他甚至沒有去細想他所進入的那個世界裏還會有什麼樣的陰暗和危險,他只是天真的以爲,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美好。直到某一天在從銀行寄給尤迪特的對賬單裏,他發現了她實際上一直在偷他的錢之後,才如夢初醒,原來他以爲的一切都是虛幻和虛僞的,這讓他掉進了無盡的失落和孤獨之中。

一個被他所在的階層保護的很好的人,卻一直想突破那層保護,然後有一天他不顧一切衝破保護層,去尋找自己所謂的自由和真愛。但在擁抱那一切時,到頭來他發現,一切只是幻想,這個世界沒有真愛。

對於他生命中路過的那兩個女人而言,他的第一任妻子伊倫卡,是她把他當成了夢想以讓自己實現跨越階層的夢想。他的第二個妻子尤迪特,則是他把她當成了夢想,以讓他自己實現逃離自己階層的夢想,去到另一個精神彼岸。但可惜的是,他上錯了愛情的這艘渡船, 最佟他所能到達的那個彼岸,等待他的不是光明,卻是另一個深淵。

書中說了一個寓言故事。

從前有個人一輩子的心願就是得到一個綠色的釣魚工具箱,直到他死的時候都沒有實現。上帝可憐他,臨終送他了個綠色的釣魚工具箱。他卻悲哀的看着工具箱嘆了口氣說:“還是不夠綠。”

對彼得的處境來說,這就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他可能始終沒有真正搞明白到底他在意什麼?真正的愛情,還是靈魂的自由。就如同我們那個買櫝還珠的故事一樣, 其實又有多少人能夠在真實的生活中搞清楚呢?那些你人生中真正重要的和讓你值得去珍視的東西,卻很容易被那一句“還是不夠綠."就輕易否定了。

所以在我看來,這並非是一個關於僞裝成獨白的愛情,而是一個關於僞裝成愛情的獨白。獨白出來的是一首奧匈帝國落幕時分那些布爾喬亞們的哀歌,事實上馬洛伊也正是他們其中的一員。這四十年中他又經歷了二戰,從匈牙利再流亡到美國的種種。所以在書的第二部分以尤迪特之口獨白時其實已經少了很多激情,更多的則是世態炎涼,雖然以尤迪特的口吻寫出來的看似對曾經貴族生活的不屑,但從那樣的不屑之中,流露出來的更多是懷念。

那些追求完美和秩序的貴族們,可能是彼得年輕時時想逃離的,但卻也正是垂暮的馬洛伊所感念的。不過,那些貴族們的生活方式卻也是讓活在2022年的我們大開眼界。我們會聽說過如今的有錢人比誰有錢時,經常會比誰家的衛生間多。但很難想象,在一百年前,彼得他們一家擁有的不同衛生間,不僅裝修奢華,甚至放在衛生間的捲紙也都必須要和衛生間的瓷磚保持相同色系時的奢華。再比如,每天放在牀上儀式感滿滿的睡袍,上門服務的專業清潔工,美容護理師等。馬洛伊在描寫這些生活時,與其說他是在講述這些貴族們表面的豪華生活,不如說他是在寫他們如何保持着最後的貴族精神。他們是,以一種儀式感,以一種對於生活的態度,以一種紀律在日復一日這樣的生活裏固執地繼承着他們階層所代表的一切秩序。

我尊重馬洛伊的這些想法。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曾經這樣說過,

“有錢人只不過從那一堆產出物中挑出了最珍貴最宜人的部分。他們所消費的數量,不會比窮人多多少。

儘管他們生性自私貪婪,儘管他們只在意他們自身便利,儘管他們所僱傭的數千人勞動之中,他們所圖謀的唯一目的,只在於滿足他們本身那些無聊於貪求無厭的慾望,但他們終究還是和窮人一起分享他們的經營改良所獲得的一切成果。

他們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而做出的那種生活必需品分配,和這世間的土地平均分配給所有居民時會有的那種生活必需品分配,幾乎沒有什麼兩樣。

他們就這樣,也不知道有這效果的情況下,增進了社會的利益,提供了人類繁衍所需的資源。”

這段對富人價值的評論,亞當斯密是一針見血的。而對於馬洛伊所感懷的那些貴族富人們在他們所固守的階層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如果確實還有另外一些價值的話,那可能就是在他們貴族精神裏所存在的,也依然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些價值支柱如自由靈魂,文化教養和社會擔當,

而同樣,如果說書中的尤迪特們犯了一個錯誤的話,那麼是他們可能忽略了一點,在身體自在和心靈平靜方面,實際上所有不同階層的人們幾乎是在同一水平的,並不是因爲在金錢爲尺度的世界裏,就可以追求到更高的寧靜。一個在海邊享受着日光浴的漁夫,也可以同樣擁有那些富人們爲之奮戰不懈的那種安全感。

寫完了前半部《真愛》的馬洛伊,還能在人生垂暮之時用極大的熱情續寫了後半部《尤迪特和尾聲》,把他生前所知的一切,不吝以嘮叨獨白的形式來講述,我們感激他。

正是因爲有了這些穿越時空的獨白,有了這些無盡的故事,愛情追求也好,金錢追逐也罷,才如此滋養着人類不斷得以延續的生命,生生不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