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我带了本书过来。“

坐在桌子对面的马里奥,在几瓶乌苏把酒言欢后,伸出他那满是纹身的双臂,越过一桌空啤酒瓶和小龙虾,把一本厚厚的书递到我面前,微醺中带着些许羞涩,对我说道,“这本书好看。”

马里奥给我推荐了一本书。

那一刻,我是意外的,也是惊喜的。马里奥,其实是我一个长得很像游戏马里奥的兄弟,认识他的时候,没有觉得。但现在却越看越像。他也喜欢别人叫他马里奥,甚至还搞了个音乐播客就叫马里奥音乐电台。

认识他是因为在十几年前我要找一个卖ERP的大销售,那个时候能卖出ERP的销售都绝对是人才,要白天能讲,晚上能喝,半夜能搞的文武全才。在那个下午进我办公室来面试的马里奥,但他那时还不叫马里奥,当他伸出双手,短袖衬衣下露出了两条满是纹身的手臂,把简历资料放到桌上时,我是意外的。

这个家伙能做销售吗?要账唬人应该可以!再细看一下,一条胳膊纹的是一个美女,另一条胳膊没看出来,花草之类的,估计是个情种。依稀记得他自我介绍是从事家具行业销售的,那时他刚从印度游历回来,正在找工作。我也没有搞明白最后为什么录用了他

不过,世界就是这样,大多人可能以为人生是线性连续的,其实人生是非线性的。真正的人生往往就是一个意外接着另一个意外组成的。

那年,我意外的录用了他,他则意外的成为了一个很二逼行业的2B软件销售。至今,这还是他赖以生存的职业。我原来以为录用他是期待他能带来一些业绩的惊喜。事实的结果中规中矩,惊喜未必称得上。

至于录用他的真实原因,则是在很多年以后,在某个深夜的一场欢醉之后,我坐在马路牙子上醒酒时才幡然醒悟的。醒悟到那其实和他及他能带来什么根本没有关系。原来,我只是喜欢意外。对我来说,意外可能就已经是惊喜。至于意外带来的结果是什么?痛苦失望,抑或是希望欢喜,那就不是考虑的范畴了。

只是,有些人的人生是被动等待着各种意外,有些人是主动创造着各种意外,有些人则是在等待和主动出击间摇摆。我如今只是希望,马里奥和我的意外,并没有让他感到太意外。


当他看我用眼睛扫到封面上的那一行题目《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就跟了一句,“这可是我认真看完的一本书。” 他知道我对于书,尤其是这种带着文青色彩书名的书,向来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但也就在他说那句话的时候,我却分明看到的了他眼光闪烁着的一丝狡黠,嘴角却绽露出点点幸福的笑意。

我随手翻了几页,只见书里满是各种深浅不一的划线,证明了他确实没有说谎,花时间读过是肯定的,至于是不是重点就不知道了。以我过往的经验,能这样用心的读书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找到书中的金句来武装自己后去撩妹子用的,另外一种是试图从文字种找出人生真相的。我猜他不大可能是后者。

果不其然,“书,我就送给你了。”他对我这样说道。送给我的原因,他解释到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他很喜欢这本书。同时,这本书在他家有两本。一本是他买的,另一本是他老婆买的。他老婆也喜欢这本书,但那时候,她还不是他老婆。


至于到底是谁先喜欢上的这本书,我没有再继续追问。但他接着告诉我了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下一个月他要做爸爸了。也就是说,那个和他一起读过这本书的女人,马上要为他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了。我知道也没有必要再去追问什么了,因为他和她一起读完这本书之后的结局显然已经摆在眼前了。

我终于理解了他为什么要向我推荐这本书。用一本《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把自己武装起来的文学青年马里奥就这样找到了人生的真爱。

现如今,当我拿起这本书时,又可以用来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意外?带着这样的期待,我开启了我的《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之旅。


这是匈牙利人马洛伊山多尔写的小说。故事是由四个人以罗生门式的独白讲述了他们各自所经历的爱情人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叫《真爱》,通过彼得和伊伦卡这对曾经的夫妻各自的独白来讲述了他们失败的婚姻和爱情。第二部分叫《尤迪特和尾声》,通过彼得的第二任妻子尤迪特和她情人的独白来讲述了战争中的爱情以及政治和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变化。此书有意思的地方是前后两部分由马洛伊,这个带着忧郁贵族气质并一直在流亡的话痨作家,相隔四十年写就的。第一部分是在1941年也即他40岁左右时写的,后两个故事则是在1980年80岁左右时的人生暮年写完的。

虽然马洛伊八十岁时的唠叨水平和四十岁时不相上下,但却完全是在两种不同情绪下的唠叨。从伊伦卡和彼得的独白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他四十岁时那种对爱情以一种过来人的情绪宣泄,而到八十岁时则完全展露出了他历经人世沧桑和世事无常后对现实无情而冷静地洞察。

不过,马洛伊确实无愧于”最后的精神贵族“之称,正是借助于他孜孜不倦的唠叨,向我们再现了那些布尔乔亚,也就是马洛伊书中所说的市民阶层们,在一战和二战以及后来被前苏联控制下的东欧,一个大时代下的风云变幻中,对自己身份和阶层认知以及精神迷失的种种心路历程。

不知道谁把本书起名叫《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我感觉并不完全恰当。在这一系列罗生门式的独白中,马洛伊实际上是无意做出任何伪装的。相反,他冷酷而犀利地剥下了所有爱情的伪装,不管是伊伦卡,尤迪特和鼓手对于爱情伪装下功利主义的追求,还是彼得试图以爱情幻像来逃离自己的阶层,在马洛伊看来,这个世界上,在爱情中翻滚的人们只是用爱在相互厮杀。真实的爱情尽头却是人类永恒的孤独。

如果说到真正的爱情,那么我宁愿选择去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男主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内心去寻找。他在年轻时遭到自己心爱恋人费尔米娜·达萨的无情拒绝后,用余生放逐自己身体于人世间各种情色诱惑,任自己沉沦在各种爱情游戏中。表面上看似一个不羁的浪子,内心却实则坚守着对费尔米娜不变的爱。他不惜等到费尔米娜七十二岁时,用马尔克斯的话来说,那已经是两个人接吻时都充满了老人特有的那种令人讨厌酸味的年龄。有情人终成眷属,阿里萨终于在等到她的丈夫去世后,最终如愿和自己所爱得续前缘。这让我们领教了什么是人世间的真爱。

与马尔克斯的手法相反,马洛伊写彼得,这个出身在一个富有的布达佩斯工厂主家庭里有钱又有身份地位的青年,出于对自己阶层的厌倦和对内心精神自由的渴望,他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来到他家做保姆的农村姑娘尤迪特,在他貌似纯洁的爱情追求下,实质上却是有着一个不纯洁的动机。但他的不纯洁并不是因为肉体的原因,彼得甚至都没有碰过尤迪特的身体,他没有想过要以任何不当或粗鲁的方式去获得她,即使那个充满活力和有些野性的姑娘对他确实有着足够荷尔蒙的诱惑。

他的不纯洁是来源于他以为在追求属于自己独立自由的爱情,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想要的爱情只是他的一个幻像,尤迪特也只是他内心世界在现实里的一个投影。根源是他对于自己作为市民阶层一份子时他对那个充满束缚和秩序规则体系的厌恶,他只是想逃离这一切。他真正想要的是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和放浪不羁的无拘无束。而尤迪特的出现就恰好成为了那个被投射出来的影像,而投影的过程就是那场爱情。

所以,当他第一眼看到尤迪特,这个带着另一个世界的野性和新鲜感的女孩出现在他面前,并也同样大胆直视他的时候,他是意外的,更是惊喜的。瞬间,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未来。于是展开了对尤迪特的追求,但由于身份的悬殊和阶层束缚,他第一次的追求以他离家出走游历他国而告终。之后,一直等到他结束了和第一任妻子伊伦卡的婚姻后,才又有机会和尤迪特续起前缘。而伊伦卡,这个来自于小市民阶层,则是一个知书达理,文雅貌美而有教养的女人。她努力的爱着彼得,以努力使自己能融入彼得所在的市民阶层,但不管她如何努力,也始终无法和彼得同频,最后他俩的婚姻只能无疾而终。

彼得在如愿和尤迪特结婚后,他以为自己终于获得了他苦苦追求的爱情,然后可以尽享自由和独立。他甚至没有去细想他所进入的那个世界里还会有什么样的阴暗和危险,他只是天真的以为,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美好。直到某一天在从银行寄给尤迪特的对账单里,他发现了她实际上一直在偷他的钱之后,才如梦初醒,原来他以为的一切都是虚幻和虚伪的,这让他掉进了无尽的失落和孤独之中。

一个被他所在的阶层保护的很好的人,却一直想突破那层保护,然后有一天他不顾一切冲破保护层,去寻找自己所谓的自由和真爱。但在拥抱那一切时,到头来他发现,一切只是幻想,这个世界没有真爱。

对于他生命中路过的那两个女人而言,他的第一任妻子伊伦卡,是她把他当成了梦想以让自己实现跨越阶层的梦想。他的第二个妻子尤迪特,则是他把她当成了梦想,以让他自己实现逃离自己阶层的梦想,去到另一个精神彼岸。但可惜的是,他上错了爱情的这艘渡船, 最佟他所能到达的那个彼岸,等待他的不是光明,却是另一个深渊。

书中说了一个寓言故事。

从前有个人一辈子的心愿就是得到一个绿色的钓鱼工具箱,直到他死的时候都没有实现。上帝可怜他,临终送他了个绿色的钓鱼工具箱。他却悲哀的看着工具箱叹了口气说:“还是不够绿。”

对彼得的处境来说,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他可能始终没有真正搞明白到底他在意什么?真正的爱情,还是灵魂的自由。就如同我们那个买椟还珠的故事一样, 其实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搞清楚呢?那些你人生中真正重要的和让你值得去珍视的东西,却很容易被那一句“还是不够绿."就轻易否定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一个关于伪装成独白的爱情,而是一个关于伪装成爱情的独白。独白出来的是一首奥匈帝国落幕时分那些布尔乔亚们的哀歌,事实上马洛伊也正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这四十年中他又经历了二战,从匈牙利再流亡到美国的种种。所以在书的第二部分以尤迪特之口独白时其实已经少了很多激情,更多的则是世态炎凉,虽然以尤迪特的口吻写出来的看似对曾经贵族生活的不屑,但从那样的不屑之中,流露出来的更多是怀念。

那些追求完美和秩序的贵族们,可能是彼得年轻时时想逃离的,但却也正是垂暮的马洛伊所感念的。不过,那些贵族们的生活方式却也是让活在2022年的我们大开眼界。我们会听说过如今的有钱人比谁有钱时,经常会比谁家的卫生间多。但很难想象,在一百年前,彼得他们一家拥有的不同卫生间,不仅装修奢华,甚至放在卫生间的卷纸也都必须要和卫生间的瓷砖保持相同色系时的奢华。再比如,每天放在床上仪式感满满的睡袍,上门服务的专业清洁工,美容护理师等。马洛伊在描写这些生活时,与其说他是在讲述这些贵族们表面的豪华生活,不如说他是在写他们如何保持着最后的贵族精神。他们是,以一种仪式感,以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以一种纪律在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里固执地继承着他们阶层所代表的一切秩序。

我尊重马洛伊的这些想法。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曾经这样说过,

“有钱人只不过从那一堆产出物中挑出了最珍贵最宜人的部分。他们所消费的数量,不会比穷人多多少。

尽管他们生性自私贪婪,尽管他们只在意他们自身便利,尽管他们所雇佣的数千人劳动之中,他们所图谋的唯一目的,只在于满足他们本身那些无聊于贪求无厌的欲望,但他们终究还是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的经营改良所获得的一切成果。

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而做出的那种生活必需品分配,和这世间的土地平均分配给所有居民时会有的那种生活必需品分配,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他们就这样,也不知道有这效果的情况下,增进了社会的利益,提供了人类繁衍所需的资源。”

这段对富人价值的评论,亚当斯密是一针见血的。而对于马洛伊所感怀的那些贵族富人们在他们所固守的阶层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如果确实还有另外一些价值的话,那可能就是在他们贵族精神里所存在的,也依然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些价值支柱如自由灵魂,文化教养和社会担当,

而同样,如果说书中的尤迪特们犯了一个错误的话,那么是他们可能忽略了一点,在身体自在和心灵平静方面,实际上所有不同阶层的人们几乎是在同一水平的,并不是因为在金钱为尺度的世界里,就可以追求到更高的宁静。一个在海边享受着日光浴的渔夫,也可以同样拥有那些富人们为之奋战不懈的那种安全感。

写完了前半部《真爱》的马洛伊,还能在人生垂暮之时用极大的热情续写了后半部《尤迪特和尾声》,把他生前所知的一切,不吝以唠叨独白的形式来讲述,我们感激他。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穿越时空的独白,有了这些无尽的故事,爱情追求也好,金钱追逐也罢,才如此滋养着人类不断得以延续的生命,生生不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