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奔赴,成就曠世友情

今天講一個暖心的故事。

因爲它發生在皇帝與臣子之間,所以更顯得彌足珍貴。

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致使國力大爲削弱,塞外胡人趁機入侵(其實,由於多代皇帝的懷柔政策,胡人們在中原已立足久矣,對都城洛陽早形成包圍之勢),中國北方陷入了歷史上最黑暗、最慘烈的一段時光,時長達百餘年。

其間,爲了躲避戰亂,漢民們紛紛渡過長江逃往南方,主要是北方各大士族,史稱“衣冠南渡”。中國迎來了它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由此,經濟重心從此南移。

在南渡的人流中,就有我們故事的主人公一一皇家遠房宗室司馬睿和士族王導,從此,他們將開啓互爲信賴,永不言棄的友情模式。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初到南方的司馬睿無人問津,門庭冷落,在沒有利益可言的情況下,南方士族互相觀望,按兵不動。

爲了擺脫困境,王導屈尊主動出擊去結交本地士族,與他們喝酒聊天,談論時局,在一來一往的交流中,博得信任,從而爭取到南方士族對司馬睿的支持,把司馬睿推上了南方霸主的寶座,史稱東晉(晉元帝)。

司馬睿對王導的感激之情自然不必再說,有史記載,登基那天,司馬睿竟要拉王導同坐御座,這是一種真情流露,因爲無以爲報,所以願平分天下。這舉動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隨着政權的穩固,琅琊王氏的勢力越來越大,可以說是權傾朝野,與此同時,有個別王家人開始飛揚跋扈起來,比如王導的堂兄王敦,有了起兵謀反之意。朝野上下有了傳言,說什麼“王與馬,共天下”。

晉元帝司馬睿此時如坐鍼氈,極爲生氣,一方面他不可能任局勢繼續發展需採取行動,另一方面又放不下與王導之間的感情左右爲難。

考驗友情的時刻到了。

堂兄王敦終是沒有聽從王導的勸導起兵謀反了,這一刻,王導與司馬睿的友情被逼入了絕境,任何一方言棄都會使這段多年締結的感情頃刻間灰飛煙滅,還好,歷史沒有把這份美好無情的撕碎,留給了後人更多的回味。

王導再也坐不下去了,他脫下官爵朝服,雙手捧着上殿請罪。而司馬睿下意識地起身相扶,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也在千鈞一髮之際挽救了東晉王朝,君臣之間消除了猜忌和遷怒。

王導極力勸說王敦退兵,維持了東晉王朝的穩定,並在司馬睿去世後,盡心輔佐兩代皇嗣,爲東晉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後話。

反觀王導和司馬睿這一對特殊的君臣之誼之所以能善始善終,固然有利益關係,司馬睿依靠琅琊王氏家族的力量站穩腳跟,進而登上王位;王氏家族在司馬睿的重用下實現了利益了的最大化,這是共存共贏的好事,但雙方的互相欣賞,雙向奔赴也是不容抹殺的。

王導出身名門,看重“法統名分,君臣之義”,有敬畏之心,即便自己在幫對方建立王朝時立下再大的功勞,也懂得君臣之別,對皇權從無非分之想,故,子曰: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知其可爲而爲之,知其不可爲而不爲,是謂君子之爲與不爲之道也!

司馬睿雖貴爲皇室宗親,但初期力量薄弱,成事後懂得感恩,沒有被皇權矇蔽雙眼衝昏頭腦,始終以禮對待王導。

所以,這曠世的友情才得以保全並延續。

現實生活中,利益是友情的試金石,見利忘義之徒不但不配擁有真摯的友誼,而且會爲背叛友誼付出他應有的代價。

戰國時代的李斯和韓非是同門師兄弟,師從荀子,學成後都想有一番作爲。李斯的志向是拜將入相,利用自己的學識建功立業,後成爲秦國的丞相,爲始皇出謀劃策,其在政治經濟上的建樹影響深遠,大家熟知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以及廢除分封制,確立郡縣制等都出自其智囊團,可謂功勳卓著。

然則一聽說韓非要來秦國謀事,就打起了算盤,因擔心秦王重用對方而忽略自己遂勸秦王擊殺韓非,秦王痛惜韓非大才,但又知其不爲己所用必將成爲滅六國之路上的最大障礙,故同意。

就這樣,李斯捧毒酒滅同窗,留下了千古罵名,而自己也因篡改聖意一步步滑入宦官趙高設置的陷阱,最終被腰斬棄市,不得善終,成爲天下人的笑柄,令人噓唏不已。

楊降先生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好的友情互相成全,雙向奔赴,是人格的極致體現,因其難得,故而珍貴。

如有幸一得,請務必珍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