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父母也要自我教育

今天早晨突然想起了一首兒歌。經過搜索之後,這首兒歌是《蝸牛與黃鸝鳥》是一首卓依婷演唱的歌曲,收錄於專輯《校園青春樂》。

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


阿嫩阿嫩綠的剛發芽


蝸牛揹着那重重的殼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樹阿上兩隻黃鸝鳥


阿喜阿喜(哈哈)在笑他


葡萄成熟還早得很哪


現在上來幹什麼


阿黃阿黃你呀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反覆唱三遍

那麼我爲什麼會想到這首兒歌?這首兒歌對我有什麼啓發?

是因爲昨天我和幾個人討論,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應該怎樣進行學習而受到了啓發。晚上雖然我們人睡着了,但是我的大腦還是在運轉的,今天早晨我突然想起了這首兒歌,可能就對我有所啓發,是我的大腦自己思考之後給我的答案,這也可以稱之爲頓悟或湧現。

那麼,這首兒歌對我有什麼啓發?

我個人看法是,這首兒歌從表面上看就是一首擬人化的對話式的兒歌。

主要表達了蝸牛雖然爬的很慢,但是他是有計劃的,而黃鸝鳥雖然會飛,但他沒有體會到蝸牛的情況,而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嘲笑蝸牛。蝸牛通過自己的解釋,說明了自己爲什麼這樣做的道理。

我覺得這首歌詞所蘊含的道理是非常的簡單的,即使是小孩子也能聽明白,但我認爲重點是這首歌詞的視角非常獨特。

表面上看,是以蝸牛與黃鸝鳥的對話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實際上,這裏面有一個上帝視角。這個外在的人物,他明白所有的事情,他安排了整個事件的發生。

首先,就是蝸牛與黃鸝鳥的相遇,只有相遇之後,纔有這件事情的發生,纔有這些對話的產生。

其次,黃鸝鳥他從自己本身出發並沒有錯,因爲人都是以爲最瞭解的是自己,所以看事情都從自己角度出發,這很正常。

最後,最奇特的是蝸牛。

第一,他了解自己。

他知道自己的爬行速度非常慢。

第二,他了解葡萄的生長週期。

他知道葡萄從發芽到果實成熟需要多長時間。

第三,他的執行力超強。

他能夠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就開始行動,並且不因別人的嘲笑而停止,能夠篤定的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當然這是一個寓言故事,也是個童話,或者說是一首擬人化的兒歌,但是這個外在的上帝視角是是統管全局的,是他安排了這整個的過程。

那麼,對於我昨天的關於子女的教育和自身的學習有什麼聯繫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有侷限性的,都侷限於自身。我們都自認爲,我們是瞭解自己的,我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本性來行事,認爲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優點,就已經很好了。而實際上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我們瞭解別人嗎?

父母就像黃鸝鳥,他並不瞭解蝸牛。我們真正的瞭解孩子,真正瞭解他的想法嗎?理解孩子行爲所代表的意義嗎?

我們只是我以爲了解而已。

那應該怎麼辦呢?

那就應該採用上帝視角。

能夠從整體上來看待這件事情。

不只是看到他的行爲,還要看到他所做的這件事情的全週期。也就是在這個故事裏面能夠看見葡萄嗎?能夠了解葡萄的生長週期嗎?這個時候再去判斷蝸牛的行爲是否正確。

同時也應該剋制自己父母的行爲,也就是黃鸝鳥的嘲笑。我們看見了蝸牛的這一個行爲,瞭解他的目的嗎?瞭解他的想法嗎?不因爲自己父母的身份而自以爲是,也就是不要太驕傲,要有同理心,要換位思考,要去和孩子交流,讓孩子說出他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能夠接納他的想法,並且與孩子形成親密的親子關係。

只要能夠進入孩子的內心,能夠和孩子通暢的交流,我們就可以少犯點錯誤,我們可能沒有上帝視角,但是最起碼我們只要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我們就可以少犯點錯誤。

是人就會犯錯,犯了錯誤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和孩子處於同一陣線,能夠和孩子共同面對所遇到的問題,能夠改正錯誤,學習正確的解決方法。這樣的孩子才能成,我們父母也是成長的。

其實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也要自我教育與孩子共同成長,只有如此纔會瞭解孩子,鼓勵孩子,孩子才能更有信心,更有勇氣的成長起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