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与文明》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二、内容概述 三、读后感悟 四、推荐书籍

一、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生于1926年10月,卒于1984年6月,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历史学家,“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出生于法国一个乡村家庭的米歇尔.福柯,青少年时期虽历经二战炮火,饱受纳粹的黑暗统治,却并未泯灭自己读书求知的内心。

战后,福柯进入了法国最负盛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求学期间福柯主要做了三件影响自身未来发展的事情。第一件,探求新知。求学期间的福柯身边不仅有类似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一样出色的老师,更同日后著名哲学家乔治·冈圭朗成为同学,并且对包括黑格尔、海德格尔、尼采等诸多德国哲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均为福柯未来哲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件,心理养护。求学期间的福柯因患有严重的忧郁症,其实过得并不快乐。万幸得到一位出色心理学家的治疗,不但治愈了他的心理疾病,更得到了心理学的教育。第三件,信仰加持。求学期间的福柯同样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选择加入法国共产党,不过他从未参加过共产党的任何活动,后期更是选择退党。

1950年毕业后,经过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一段教学经历,来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开始自己的求学、科研工作。1954年至1970年乌普萨拉大学的经历,福柯另辟蹊径,对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神学、社会学等领域均产生重大影响。其中耗时三年而写成的博士论文,更是成为其1961年出版的名著《疯癫与文明》

一生著有《疯癫与文明》、《性史》、《规训与惩罚》、《临床医学的诞生》、《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等多部世界名著的福柯,被誉为一个反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1970年12月,正式走上被誉为“圣殿中的圣殿”的法兰西学院的讲坛,成为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至此达到自身学术地位的巅峰。1984年6月,福柯因艾滋病在巴黎萨病逝,终年58岁。

二、内容概述

首次出版于1961年的《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最初作为福柯的哲学博士论文。因按照当时制度,博士论文必须出版后才能进行答辩,出版后书名为《疯癫与非理智:古典时期的疯癫史》。1965年,该书的英译本出版,福柯对书中内容做了一些修改,新增《激情与谵妄》一章,书名也改为现今的《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疯癫与文明》这部饱含激情的名著,向读者解释了被理性敬畏、扭曲、展现、审判的疯癫。所谓“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天才与疯子之间仅有一线之隔,为什么众多哲学家会以不同程度盛赞疯癫,为什么众多文学作品又会出现看似疯癫实则清醒的人?诸多疑问,福柯在书中依次划分三个阶段,对理性时代的疯癫进行详细解读。

第一阶段,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前期,疯癫是未知、神秘的知识的象征。中世纪人们给那些思想和行为“离经叛道”的人贴上“疯人”的标签,通过“愚人船”将其放逐,正是体现了人们对疯癫的排斥和隔离。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众多艺术作品中疯癫被认为是理性、智慧、有预知能力的表现,成为一种时代的普遍特征。这个时期的疯癫,鞭挞罪恶和错误,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表达,一种映衬社会理性的对立面。

第二阶段,古典主义时期。相比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标签,“专制保守”成为古典主义的符号。这一阶段各类艺术作品不再有自由的呐喊,疯癫的禁闭让理性趋于沉寂。书中讲到17世纪,欧洲出现诸多大型禁闭所。巴黎每百人中就会有一人,同小偷、罪犯等一起被关在禁闭所,人们关心的问题更多是如何回归“正常”的生活。在当时人们认为,懒散是罪恶之源,无所事事就是对上帝的亵渎。换句话说,所有的疯病都是闲出来的。禁闭所不但对“疯人”进行思想束缚和控制,还强迫他们从事大量繁重的劳动,认为劳动是一种苦修、一种赎罪的手段。

对外宣称是医疗机构的禁闭所,更像是一个小法庭,拥有对“疯人”进行裁决、审判、执行的权利,里面甚至还设有火刑柱、镣铐、监狱、地牢等行刑工具。被关进禁闭所的“疯人”,因为疯癫成为一种罪恶,被不断打压,与世隔绝。而他们唯一与外界沟通的机会,竟然是站在囚笼中作为展览品,像动物一样供外人参观点评。禁闭所内为了让“疯人”尽快回归“正常”生活,还形成了一整套生理和心理疗法,对疯人进行治疗,生理方法主要包括强固法、清洗法、浸泡法、运动调节法

所谓强固法,就是给疯人闻各种有强烈刺激性的气味,比如琥珀油等,旨在让忧郁的疯人重振精神。清洗法实则是一种反科学的清洗手术,在当时人们认为疯人的血液是黏滞苦涩的,通过给病人输入明亮清洁的血液,可以治疗各种疯癫病症。浸泡法就是用沐浴、浸泡的方法让疯人恢复神智。并不是一种轻松的浸泡,而是一种暴力的浸泡,如数次将疯人强行按入水中,出其不意将其扔入水中等。运动调节法,是生理方法中唯一比较合理的方法,通过简单的散步、跑步、骑马、做操等肢体运动,调节疯人的精神和肉体,及早恢复理性。

心理疗法主要包括唤醒法、戏剧表演法、返璞归真法唤醒法简单粗暴,简单来说治疗者在疯人旁边突然开枪,或者烧红的铁钩烙病人的手臂,人们认为这样突然的刺激能让疯人彻底清醒。戏剧表演法指由治疗者依据疯人的幻觉和想象编排一出戏,让疯人的幻觉和想象在戏剧中得到肯定和满足,戏剧结束后,有助于疯人回归到正常生活中。返璞归真法就是让疯人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中,自行从疯癫中摆脱出来,自己救自己。除此之外,禁闭所还有一些近乎疯狂的物理和化学治疗方法,帮助疯人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第三阶段,精神病院时期。书中讲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精神病医学”建立。旨在运用现代精神病院解放禁闭所中的疯人理论应运而生,人们渐渐认为需要将没理性的疯人与有理性的犯罪者区别对待。从这时开始,疯癫陷入彻底沉默,被看做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疾病。医生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治疗病人,甚至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评判疯人,直至让疯人重新恢复“理性”。这一阶段的疯人,虽然身体不用再受任何摧残打压,但依然无法逃离精神囚笼,也让疯人在理性话语系统的统治中完全失语。

书中福柯所划分的三个阶段,其实在第一阶段,即文艺复兴时期,疯癫曾短暂地闪耀出艺术之光。这一时期,理性与非理性并没有完全割裂开来,疯癫尚能自由呼吸到美好的时光。比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出现的“弄人”角色,其实就是一种疯癫形态在戏剧结构中的完美展现,运用疯癫角色不仅推动剧情发展,更能点亮人类梦想、引导世人审美。书中福柯介绍,艺术作品的非理性形象可以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指完全失去理性的疯子,他们行为怪诞,性格孤僻,常常处于失语状态,被周围人孤立;第二类,指看似可以像正常理性人一样说话办事,却又时常表现出一副疯癫状态的人,他们往往是离经叛道者、同性恋者、罪犯等社会边缘人士。

艺术作品通常被认为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投射,现实生活中,诸多艺术家为了完善自我艺术作品,常常给人们呈现出一副特立独行、疯疯癫癫的非理性行为。艺术家们不经意间的奇思妙想,进而触发出艺术创造的发狂的想象,归根结底还是疯癫等非理性行为引发的怪诞行径。比如绘画大师梵高与高更,两位都是才华横溢的伟大艺术家,同样性格孤僻、举止怪诞,都是世人眼中的疯子,然而却成功创造出无数伟大作品,开辟和引领出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非理性近乎被理性全部压制的环境下,艺术成为了非理性获得自由的唯一突破口。

福柯在书中讲到,因为疯癫、非理性就意味着要被文明世界隔离和排斥。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行为怪诞的疯人,往往会被投去异样的眼光,被人疏远,甚至被人揹后议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我们众人的隔离与排斥,而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理性的权力不是由理性自身建立起来的,恰恰是为了排除对理性有害的危险因素——比如疯癫——理性才获得了稳固地位。社会的主体性就是由话语构建的,话语产生了立场,站在普遍立场这边的人就享有了权力。而疯癫者却总发表一些普遍立场相反的论调,让享受话语权的人处境十分尴尬。

福柯认为,疯人的形象是由理性对非理性不断打压形成的,最终非理性完全臣服于理性,在理性所构建起来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了疯癫的位置。同样,理性也无法进入疯癫的世界,二者之间形成一道看不见的屏障。疯癫的形成不是始于内部的非理性,而是始于外部的理性,始于某种体制化的社会实践、某种权力技术。

何为理性,何为疯癫,二者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胡言乱语、行为怪诞,可以是非理性的疯癫,也可以是特立独行的理性。从理性自我角度审视,可以看出所有世人无法用常理解释的行径,均归为非理性的疯癫。相反,能够识别、判断、评估人类行为的智能,即可称为理性。

人类社会通过区分、压制疯癫,构建了独特的理性话语权。得到话语权,理性就拥有了从文化上规范人类文化行为的权利,理性社会的秩序便建立起来。在理性与非理性争夺社会主导权的过程中,迸发出文明的火光。疯癫便是文明火光的重要衍生品,文明现象的推进根源。

三、读后感悟

设想一下,假若我们身处精神病院中,如何向医生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看似无解的问题,实则每人都会给出相同的答案——“我是正常人,不是精神病”。话语一出,自然继续被认为是精神病患者,继续被关在精神病院治疗。那么何为疯癫?《新华字典》解释“疯癫”指神经错乱、精神失常,显示精神不健全或精神错乱,易受癫狂所影响。

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福柯指出,疯癫与理性的对立和分裂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近代社会产生的特殊现象。中世纪时期,疯癫并不与理性处于截然对立的位置。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待疯癫的态度处于暧昧状态。而且,在众多艺术作品中,疯癫都是具有启示性的中心意象。人们正是借助疯癫,表达了对凶兆和秘密的直觉性领悟,形成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在古典时期,随着禁闭所的兴起,人们逐渐把疯癫看成一种需要用禁闭来对付的破坏力量和威胁。禁闭表现出的是伦理和道德维度,是古典时期人们对美好事物憧憬的流露,被禁闭正是其反劳作与非道德的非理性展现。驾驭疯癫只能靠纪律或残忍,疯子被视作动物一般的病人。禁闭所内,疯癫者被展示、被参观、被表演,各种暴力行为压制那些反道德的社会因素,各种神奇的“治疗”让疯癫者重获拯救,回归理性。

18世纪末,人们虽然对禁闭所进行批判,让疯人免除肉体的监禁,但精神病院的建立,却进一步加深对疯人精神的禁锢。精神病院是各种被道德和宗教环境笼罩的理性制度,与邪恶的非理性完全分离出来。精神病院内形成一种独特的“家”文化,医生占据着主导地位,院内所有疯人都必须完全服从“家”的指示。人们认为需要不断利用宗教刺激,一旦过滤掉疯人脑海中的谵妄、幻觉、绝望、忧郁等不良思想,疯人便能回归正常。

其实纵观全书,不难看出,福柯想告诉人们,疯癫与理性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疯癫其实就是隐藏在理性之下的那一点真性情。现实生活中,本质上其实并不存在疯癫,所谓疯癫只存在于我们每人身上独有的“疯态”中。现如今,理性宛若一个重要的边界,那些每天愿意按部就班、规规矩矩服从制度工作生活的人,恰似这条边界之内的自己人。而对于那些每天打破传统、颠覆创新的人,宛若这条边界之外的“疯人”,进而用冰冷话语中将其定义为“疯癫”。接下来,这群不符管教的“疯人”,一部分人接受了改编,剪掉多余的枝叶,成为了整齐划一的正常人,另一部分人则因为与理性边界不符被禁锢。

换一个角度想,非理性的“疯人”融合传统,成为理性的正常人,接下来再次设定全新的理性规范,来限制全新一批非理性的“疯人”。《疯癫与文明》与其说是一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史,不如说更像是一部“我们是谁”的哲学书。有些正常人,选择服从压抑规范的理性制度,进而自我内在另一个隐藏的思维被禁锢。相反有些虽被称作“疯人”,却毫不掩饰完全释放自我内在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如狂放不羁、推陈出新、狂放自大等,却创造出一番不一样的创举。这样的人,古往今来数不胜数,虽曾被人誉为“疯人”,但其创举却影响深远。比如著名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与埃隆.马斯克,两人虽身处时代不一样,虽受教育程度不一样,但却都曾历经人生的至暗时刻,都曾被诸多世人不理解、不相信、不合作,都曾是正常人眼中的“疯人”,都曾力排众议创造出众多影响深远的产品、行业,他们的成功恰恰是不一样的非理性疯癫的不可能似的成功。

疯癫一直在人类文明进步发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文明时代产物的疯癫,不应一味迎合理性的苟且,更不应一味被囚禁于未知幽深的牢笼。疯癫与文明,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经常碰撞不断闪耀出诸多智慧的光芒。处于高速社会发展的我们来说,所能做的不是排斥疯癫,更不是囚禁疯癫,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颠覆创新思维,走出舒适区,建构出与众不同的疯癫。让“愚人船”彻底成为一艘“朝圣船”,满载疯人,驶向文明的彼岸。

四、推荐书籍

《规训与惩罚》、《思考,快与慢》、《史蒂夫.乔布斯传》、《硅谷钢铁侠》、《知识考古学》、《米歇尔.福柯传》、《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唐.吉坷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