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28天學解剖,從入門到精通(學習筆記)

第1天 :解剖基礎知識概述

*推薦書籍

1.《基礎肌動學》

2.《肌動學——人體科學動作的基礎》

3.《骨骼肌肉功能解剖學》

4.康復師必會的37個特殊檢查

http://url.cn/5wAzvHK

*人體解剖學標準姿勢

身體直立,面向前方,兩眼平視正前方,兩足併攏,足尖向前,雙上肢下垂於軀幹的兩側,掌心向前。

*人體基本解剖面

矢狀面、冠狀面、水平面、自由度

*人體運動基本軸

矢狀軸:通過關節中心的前後方向的軸,與水平面平行,做外展或內收、尺偏或橈偏、外翻或內翻;

冠狀軸:通過關節中心的左右方向的軸,也稱額狀軸,與水平面平行,做屈曲或伸直、背屈或跖屈;

垂直軸:通過關節中心的上下方向的軸,與人體縱軸平行,做內轉或外轉、旋轉。

*人體方位術語

中線:垂直穿過身體中心的一條假想線

前方或後方:朝向身體的前面或後面

內側或外側:靠近或遠離身體的中線

上方或下方:朝向頭部或在頭之上;朝向足部或在足之下

近端或遠端:朝向或遠離軀幹

淺層或深層:朝向身體的皮膚表層或朝向身體的內部

起點或止點:肌肉或韌帶的近端或遠端附着處

俯臥或仰臥:臉朝下或臉朝上躺着的姿勢

尺側:前臂的內側,即尺骨側

橈側:前臂的外側,即橈骨側

脛側:小腿的內側稱爲脛側,即脛骨側

腓側:小腿的外側稱爲腓側,即橈骨側

*人體骨骼運動學

前屈、後伸;外展、內收;內旋、外旋;水平內收,水平外展

第2天:解剖基礎知識概述

*骨骼表面形態

骨面有的凹陷,有的銳薄或粗鈍。其主要表面特徵及常用術語表述如下:

骨面的突起:結節、粗隆、脊、突、棘、嵴、髁等;

骨面的凹陷:窩、壓跡、切跡、盂、臼等;

骨端的空腔:管、孔、裂孔等。

*骨骼的功能

1 骨與骨相連構成人體支架,支持人體的軟組織,賦予人體一定外形。並承擔全身的重量;

2 骨形成體腔壁,保護身體內部的重要臟器;

3 提供骨骼肌附着點,肌肉收縮時牽拉骨骼作爲槓槓,引起各種動作;

4 紅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黃骨髓具有貯存脂肪的功能;

5 是人體內礦物質儲存的倉庫,供應人體的需要。

*沃夫定律

在高壓力的區域骨頭會生長,而在低壓力環境會被吸收。

第3天:解剖基礎知識之關節篇

*關節及關節間連結

關節是骨與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相連形成的骨連結。

關節的連結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連結,另一種是間接連結。

直接連結 分纖維連結、軟骨連結、骨性結合。

間接連結 又稱爲滑液關節、動關節,它是骨連結的最高分化形式。

*滑液關節的分類

1) 球窩/杵臼關節

2) 平面關節

3) 樞軸關節

4) 橢圓關節

5)鞍狀關節

6)滑車關節

*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因素

關節面積大小

關節囊的厚薄和鬆緊度

關節韌帶的多少與強弱

關節周圍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

關節周圍的骨結構

其他因素:年齡、性別、鍛鍊等

*關節的穩定機制

結締組織的被動穩定

肌肉的主動穩定

肌動學穩定

*關節相間理論

踝關節爲靈活關節,膝關節爲穩定關節,髖關節爲靈活關節,腰椎爲穩定關節,胸椎爲靈活關節,下頸椎爲穩定關節,上頸椎段爲靈活關節,肩胛胸壁關節爲穩定關節,盂肱關節爲靈活關節,肘關節爲穩定關節,腕關節爲靈活關節。

第4天:解剖基礎知識之肌肉篇

*骨骼肌的基本概念

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發動機’’,分佈於頭、頸、軀幹和四肢,通常附着於骨,做主動運動時,骨骼肌收縮迅速、有力,但容易疲勞,骨骼肌可隨人的意志舒縮,故稱隨意肌。

骨骼肌的收縮形式共分爲3種,一種是向心收縮,一種是等長收縮,還有一種是離心收縮。

*肌絲滑行理論

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量大小主要取決於肌動蛋白-肌凝蛋白橫橋形成的數量。

*多關節肌與單關節肌

跨過一個關節的肌肉叫做單關節肌,跨過兩個或兩個以上關節的肌肉叫做多關節肌。

*主動不足與被動不足

主動不足:主動不足發生在特定動作的力量減弱,因爲跨多關節的作用肌太短,無法產生一個有利或有效的力量。

被動不足:多關節肌工作時,力量充分作用於一個關節後,就不能再充分作用於其他關節,這種現象叫多關節肌“被動不足”

*力矩

力矩在物理學裏是指作用力使物體繞着轉動軸或支點轉動的趨向。在人體中需要考慮肌肉產生力矩的潛力與關節完成何種動作之間的關係。

*疼痛弧測試

60度-120度時出現疼痛 岡上肌受損

120度-150度時出現疼痛 岡下肌受損

*肌筋膜

肌肉組織內外的生物膜稱爲肌筋膜。肌筋膜位在皮膚之下,不只包住肌肉,也包住了脂肪、骨骼、血管,這也解釋了爲什麼肌筋膜出現問題會導致高血壓、胸悶、胸痛、頭暈等一系列問題。

第5天 :肩關節之肩胛帶

*肩胛帶骨骼

1)胸骨:位於胸前壁的正中,是一塊上寬下窄、前凸後凹的扁骨,分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3部分。

2)鎖骨:俗稱“美人骨”,爲S狀彎曲的細長骨,前2/3凸向前,外側1/3凸向後,內側端粗大稱胸骨端,與鎖骨形成胸鎖關節,外側端扁平稱肩峯端,與肩峯形成肩峯鎖骨關節。

3)肩胛骨:肩胛骨是一塊三角形扁骨,貼於胸廓的後外側上方,介於第2~7肋之間,體表易於摸到。肩胛骨分爲兩面、三緣和三角。

*肩胛帶的關節

1)胸鎖關節:鎖骨胸骨端、胸骨以及第一肋骨形成的關節,此關節也是一個可動關節,每一側都有關節盤。胸鎖關節也可以進行三個水平面的動作,包括上擡與下壓、前凸及後縮、還有鎖骨前後的旋轉。

2)肩鎖關節:肩鎖關節是一個可動關節,由經鎖骨末端上方至肩峯的肩鎖韌帶強化,同鎖骨同時由喙鎖韌帶進一步強化,喙鎖韌帶又分爲兩條,圓錐韌帶與斜方韌帶,在遭受猛烈撞擊時很容易損傷導致脫位。

3)肩胛胸壁關節:肩胛胸壁關節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關節,他是由肩胛骨和胸廓後壁構成,由肌肉進行加固。它雖不具有關節的結構,但在功能上被視爲肩關節的部分。

*肩胛帶的運動類型

胸鎖關節和肩鎖關節使肩胛帶產生運動。肩胛帶的運動有上提、下降、前伸、後縮、上旋和下旋六種運動類型。

*肩胛帶的肌肉

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鋸肌和胸小肌。

第6天:肩關節之盂肱關節

*肱骨

位於上臂,是一根典型的長骨,分上、下兩端及一體。上端呈半球形,稱肱骨頭,朝向內後上方,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盂肱關節,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狹義上的肩關節。

*盂肱關節

盂肱關節是人體運動範圍最大而又最靈活的關節,它可做前屈、後伸、內收、外展、內旋以及外旋運動,結構上的特點雖然保證了它的靈活性,但它的牢固穩定性都較其他關節爲差,是全身大關節中結構最不穩固的關節。

盂肱關節的脫位最常見的是向肩關節的前下脫位,盂肱關節結構更多的像是一枚硬幣以及一個高爾夫球,穩定主要由結締組織的被動穩定提供。

*盂肱關節的活動

前屈0-180°

後伸0-60°

外展0-180°

內收0-75°

內旋0-70°

外旋0-90°

水平內收0-130°

水平外展:0-40°

*盂肱關節的肌肉

岡下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背闊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長頭、三角肌、胸大肌、大圓肌、喙肱肌

第7天 :肩關節之肌動學與翼狀肩胛實戰案例

*肩肱節律

所謂肩肱節律,就是指肩關節正常外展或屈曲時,盂肱關節及肩胛胸壁關節會出現自然的2:1比率,此比率意味着每2度的盂肱關節外展同時會伴隨着約1度的肩胛骨上回旋。

在肩胛骨的向上60度的轉動中也包含了胸鎖關節25度的上擡以及肩鎖關節35度的的往上轉動。35度的的往上轉動。

不僅如此,在肩胛骨上回旋60度的過程中,胸鎖關節還存在着沿鎖骨長軸的25度向後旋轉,並且還伴有15度的鎖骨回縮。肱骨在外展時同時也伴隨着22-55度的外旋。

*鎖骨向後旋轉機制

鎖骨向後旋轉機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驅使鎖骨向後旋轉的機制的基礎是附着於鎖骨與喙突上的喙鎖韌帶。

*避免肩峯下撞擊的方法

1) 肩胛骨平面外展

2)肱骨主動外旋

*可能造成肩峯下撞擊綜合徵的原因

1)肩胛骨上回旋肌無力(前鋸肌,上、下斜方肌)

2)肩胛骨下回旋肌過緊(胸小肌)

3)鎖骨向後旋轉機制受限

4)肱骨凸凹定律失效

5)肱骨無法進行外旋

*翼狀肩胛其實共分爲兩種

第一種是在人的手前屈時所出現的翼狀肩胛,針對這種病人,分析是前鋸肌和斜方肌不能很好的協調工作,或者前鋸肌無力而出現翼狀肩胛。這種病人一般採取鍛鍊前鋸肌的方法,只有當前鋸肌力量恢復時,病人的翼狀肩胛纔會消失。

第二種翼狀肩是當手從腹部背到後面膜肩胛骨時(手臂後伸、內旋、內收)所出現的翼狀肩胛,是由於小圓肌、岡下肌、前鋸肌過於緊張,而菱形肌無力所造成的。所以針對這樣的翼狀肩胛,採用鬆解小圓肌、岡下肌和前鋸肌,強化菱形肌,或者在肩胛骨後縮的基礎上練習肩關節的動作去治療。

第8天:肘關節之前臂功能與骨骼

*肘關節功能

肘關節在上肢中間部位,通過它的屈伸活動能夠有效的人調節上肢工作距離。分爲開鏈運動和閉鏈運動。其中日常生活中主要是開鏈運動,而下肢日常生活主要是閉鏈運動。

*前臂旋前功能

前臂具有獨立的旋轉功能,能在不使用到肩關節的前提下,大大的提高手的獨立操作的能力。前臂功能主要是旋前和旋後。旋後動作配合上屈肘在將掌心裏持握的東西朝向面部;旋前動作配合上伸肘將手掌心面向物體完成抓握。

*肱骨遠端結構

肱骨內外側髁(上面是前臂肌肉重要近端附着點),肱骨小頭,滑車(內側脣向遠端延伸更遠是提攜角的解剖基礎),冠狀窩和鷹嘴窩(能夠增加屈伸肘末端穩定性)

*尺骨

鷹嘴突,冠突,滑車切跡,橈切跡,旋後肌嵴(附着旋後肌),尺骨粗隆(附着肱肌),尺頭,莖突。

*橈骨

橈頭,橈骨頸,凹,橈骨粗隆(肱二頭肌遠端附着點),尺切跡,莖突

*橈骨粗隆觸診

在肘窩處找到肱二頭肌肌腱然後向橈側遠端1.5cm左右觸摸,旋轉前臂找到骨性凸起。

*橈頭觸診

在肱骨外上髁遠端能夠觸摸骨性突起,通過橈頭觸診能夠判斷橈骨近端前後內外側錯位,爲手法矯正提供依據。

*肘三角

鷹嘴和肱骨內外上髁正常情況下在肘伸直時,3個骨性凸起在一條直線上;在屈肘90°,呈等腰三角形。這個的意義在於判斷外傷導致鷹嘴向後脫位和肱骨髁的骨折。

第9天:肘關節之關節與神經

*肘部由肱尺關節和肱橈關節組成

當肘部完全伸直,前臂會相對於肱骨向外展15-20,稱爲提攜角;女性的外翻角通常比男性角度大幾度;因爲外傷會出現提攜角增大稱爲肘外翻,提攜角減少稱爲肘內翻。

肱尺關節是肱骨滑車和尺骨滑車切跡組成的滑車關節,只能進行屈伸運動;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凹組成的關節,能夠提供肘外翻的骨性抵抗力。

*活動度

正常肘關節活動度爲0-145°,但是大部分日常活動僅限在30-130°的範圍內。所以對於很多肘關節外傷後出現活動受限的患者,首要目標是恢復肘關節這個角度的活動。

*骨間膜

由橈骨向內下走形到尺骨,是維持橈尺相互固定重要結構, 當在支撐時,橈骨向上移動後,骨間膜被拉緊會將力量傳到尺骨,從而使力量分散到整個結構。

如果骨間膜受到損傷會導致在支撐時出現肱橈關節負荷過大出現疼痛,這種疼痛也是類似肱骨外上髁炎。

骨間膜在橈骨向下運動時沒有幫助,在牽大型犬,提拉重物導致橈骨向遠端脫位,從而出現類似肱骨外上髁炎的症狀;在手法復位後,爲了保護還不穩定的近端橈尺關節,可以將提拉的動作變爲類似服務員托盤的動作。

由近端和遠端橈尺關節組成,發生動作是旋前和旋後。因爲尺骨和和肱骨關節本身的特性尺骨相對固定,所以前臂活動中尺骨不發生運動,僅是橈骨相對尺骨運動;旋後有85°,旋前有75°;前臂旋前旋後活動度測試方法,大臂貼近軀幹,旋轉前臂,能夠避免肩關節的影響。

*前臂活動受限原因

近端橈尺關節,遠端橈尺關節,肱橈關節,肌肉軟組織

*前臂和肩關節具有活動相關性

前臂內外旋不足,會利用肩關節內外旋代償,導致疼痛

*肘部神經

1)肌皮神經支配喙肱肌、肱二頭肌及肱肌,終末支爲前臂外側皮神經,負責前臂外側皮膚

2)橈神經,支配肱三頭肌,所有前臂伸肌;支配大臂後側和前臂背側皮膚感覺,尤其在第一,二指蹼區感覺。卡壓點在橈神經溝,旋後肌弗氏弓

3)正中神經:支配前臂大部分屈肌和旋前圓肌;卡壓點Struthers韌帶,旋前圓肌

4)尺神經:支配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尺側半肌肉。卡壓點肘管

第10天:肘關節之肌動學與網球肘案例實戰

*肘肌

肘肌是肘屈曲的主力,1因爲橫截面積最大;2遠端附着處在尺骨,這會導致前臂的旋前和旋後不會該肌肉的長度和收縮產生影響。

肱二頭肌,雙關節肌,具有肩屈曲,肘屈曲,前臂旋後,外展功能;肱二頭肌在屈肘90°旋後能力最強,是屈肘30°時力量的一倍。

肱橈肌具有屈肘和將前臂旋轉到中立位置的功能;屈肘肌在屈曲90°,力臂和力矩同時達到最大。

*屈肘和肩伸的相關性

屈肘和肩伸具有相關性,當用力屈肘時,肱二頭肌縮短,這還會導致肩屈曲,爲了避免肱二頭肌縮短過快,需要三角肌後束參與。這會使得肌肉保持一個較好的收縮長度,有利於屈肘力量的輸出。

*節約定律

神經系統傾向於出發最少的肌肉,完成簡單的活動。只有在活動要求增強後,纔會選擇觸發多關節肌。

*肘肌

單關節肌,體積很小,在伸肘時第一個收縮的肌肉;但是能夠維持肘關節內外側穩定,同膝關節股內側斜肌一樣維持肘部冠狀面穩定。

*肱三頭肌

具有伸肘,肩伸功能。在伸肘時先激活內側頭,後外側頭,最後長頭;肱三頭肌的力臂在伸肘時最大,但是在屈肘90度時力矩最大。

*伸肘和肩屈的相關性

伸肘和肩屈具有相關性:強力伸肘時會出現肩伸的動作,爲了避免肱三頭肌快速縮短需要三角肌前束參與中和肩伸的力量。如果三角肌前束無力會導致肱三頭肌伸肘無力。

*前臂旋前旋後的要求

1)肌肉起於肱骨和尺骨,止點附着在橈骨。附着旋轉軸的兩側

2)肌肉拉力線必須與前臂關節旋轉軸相交叉

*擰螺絲

擰螺絲被設計爲順時針方向擰緊是因爲和旋後肌力量大於旋前肌有關;如果一個是左側慣用手的人擰螺絲可能造成旋前肌損傷,可以建議用右手操作。

*網球肘的治療要點

網球肘需要考慮

1)伸肌損傷

2)橈神經卡壓

3)近端橈尺關節脫位

4)指屈肌緊張

第11天 :腕關節之骨骼認識與觸診

*前臂遠端

橈骨遠端背側面有一個隆起結節,叫李斯特結節。這個結節重要是因爲在結節內側是拇長伸肌,在結節外側是橈側腕短伸肌;橈骨和尺骨遠端背側都有骨性凸起莖突

李斯特結節可以在先摸到橈骨莖突後向背側觸摸,摸到的第一個骨性隆起。

橈骨莖突向遠端延伸,朝向尺骨方向傾斜25°,這使得腕部在做橈側偏活動時角度會小於尺側偏;橈骨遠端背側向遠端延伸更長,導致朝向手掌方向呈傾斜10°,這使得腕部背伸的角度小於腕屈的角度。

*腕骨

腕骨分爲2層,近排腕骨和遠排腕骨;近排腕骨從橈側到尺側的腕骨依次是:舟狀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遠排腕骨依次是: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有一個口訣:舟月三角豆,大小頭狀鉤。

*舟狀骨

它因爲形狀似小船而得名;近端凸面和橈骨組成關節,;在遠端掌側面有一個結節,上面附着腕橫韌帶;先做拇指伸展,可以見到鼻菸窩解剖結構,然後將手指放在凹陷底部,然後將手尺偏,能夠感受到一個骨性碰到手指,就是舟狀骨;舟骨結節可以先找到大魚際和腕橫紋的交點部位,觸摸到的骨性凸起就是舟狀骨結節。

*月骨

它楔入舟狀骨和三角骨之間,近端凸起和橈骨組成關節。它是腕骨中最不穩定的一塊骨頭,最容易發生脫位;先在腕背側找到李斯特結節,然後向遠端偏尺側一點,摸到一個凹陷,然後屈曲腕部,能夠感受到一個骨性向上碰到手指,就是月骨。

*三角骨

因爲形狀似三角形而得名;先找到尺骨莖突,然後向遠端內側能夠摸到一個骨性突起,正常情況在腕部中立位下能夠在尺骨莖突下方直接看到一個凸起就是三角骨。

*豌豆骨

形似豌豆,它鬆散的和三角骨掌面連接;在腕橫紋尺側端摸到的明顯骨性凸起。

*大多角骨

形狀不規則,近端和舟骨相關節,遠端形似鞍狀和第一掌骨基部組成關節;先拇指伸展找到鼻菸窩,手指在凹陷底部,然後繼續向遠端移動,觸碰到的骨性就是大多角骨。

 *頭狀骨

是所有腕骨中最大的一塊,佔據着腕部中心的位置,是腕部軸心;先找到第三掌骨基部,然後向上觸摸一個凹陷,是頭狀骨的體部,然後繼續向上摸能夠觸摸到骨性凸起,就是頭狀骨的頭部。

*鉤骨

因掌面突出來的鉤狀突得名。遠端和第4,5掌骨基部相連;先找到第5掌骨基底部和三角骨,中間的凹陷就是鉤骨內側;鉤骨鉤突:先找到豌豆骨,然後向遠端外側大約朝向食指的方向觸摸能夠摸到骨性凸起,就是鉤突。

*腕管

下方是腕骨,外側是舟骨和大多角骨結節,內側是豌豆骨和鉤骨突,上方是腕橫韌帶。裏面穿行正中神經和指屈肌肌腱;腕橫韌帶的作用1提供手和掌長肌的附着點2手指活動時限制肌腱彈出繃緊。

*腕骨錯位機制

在摔倒時,用手腕背伸支撐地面會導致近排腕骨受到遠排腕骨和橈骨遠端的共同擠壓力,容易出現屈曲錯位。

*舟狀骨移動測試

患者前臂旋前,檢查者一手將患者手腕尺側偏,同時輕微背伸,另一隻手大拇指在舟狀骨掌側施加向後的力量,其餘手指在腕骨背側穩定,然後將手橈側偏和屈曲,如果舟狀骨不穩定會出現舟狀骨脫位和疼痛。

*月骨三角骨移動測試

手肘彎曲,前臂處於旋轉中立位,檢查者一手抓住患者手腕,大拇指在月骨上掌側面,另外4個手指在背側腕骨固定,另外一隻手大拇指在三角骨和豌豆骨上,其餘手指在背側,然後相對在月三角關節處施加一個剪切力,如果疼痛或不正常活動代表關節不穩。

第12天 :腕手部之關節活動與神經支配

*腕關節的組成

腕關節主要由兩個關節組成:橈腕關節和腕中關節。

*三角纖維軟骨

基部附着在橈骨尺切跡,頂部附着在尺骨莖突;其主要功能:1穩固的將橈骨和尺骨遠端固定在一起,加固尺側 2形成橈腕關節凹面的一部分,能夠分散腕部一部分壓力。

*尺骨撞擊測試

患者屈肘,前臂保持中立位,使腕關節尺偏,然後檢查者再手部施加向第4,5掌指部的壓力,如果疼痛,測試陽性。代表三角纖維軟骨損傷。

橈腕關節是橢圓關節,只能完成屈伸和內收外展運動,環形運動是上述運動組合;腕部運動是有耦合的,屈曲伴隨內收,背伸伴隨外展;屈曲85°,伸展70°,外展20°,內收40° ;日常活動中需要40°屈伸,10°外展,30°內收。

*腕部活動軸

頭狀骨爲軸心的原因有2個:

1)處於腕骨中央

2)穩定性好

*腕屈伸

在腕屈曲時,月骨凸面和頭狀骨的凸面向掌側滾動,同時向背側滑動;腕伸展時,月骨和頭狀骨的凸面向背側滾動伴隨掌側滑動。

*腕內收外展

近排腕骨的凸面向尺側滾動伴隨向橈側滑動,同時頭狀骨在近排腕骨組成的凹陷中也是向尺側的滾動和橈側的滑動;腕外展時,近排腕骨和頭狀骨整體向橈側滾動伴隨尺側滑動。

*掌弓

由兩個橫弓和一個縱弓組成。近端橫弓是遠排腕骨構成,因爲周圍有許多韌帶加固所以近端橫弓的穩定性很好;遠端橫弓由掌指關節構成,與近端橫弓的縱弓穩定性比較,靈活度較大。縱弓是從近端橫弓的頭狀骨開始,到遠端的第2,3掌骨,最後是第2,3掌指關節。

*腕指關節

第2、3腕掌關節因爲關節本身的參差咬合以及被周圍韌帶加固因此十分穩定,形成手的中柱;第4,5掌骨,由相對突出的掌骨基部和相對凹陷的鉤骨關節,能夠使尺側向手的中心折疊包繞,這種運動能夠抓握物體時候充分包裹物體增加穩定性和摩擦力以及対掌功能。

*拇指活動

屈是指拇指在掌面的向尺側的運動,伸指的是掌面的向橈側的運動;外展是拇指遠離掌面的運動,內收是拇指向掌面的運動;對指是拇指和小指指尖觸碰。

*第一腕掌關節

由大多角骨和第一掌骨基部組成的鞍狀關節;対指是拇指的外展和屈曲的組合。

*神經

正中神經支配掌側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橈側半皮膚感覺,以及背側的遠端指骨皮膚/橈神經:支配手背側大拇指,食指,中指橈側半,遠端指間關節以下的皮膚感覺/尺神經:支配手掌尺側和小指,環指尺側半的皮膚感覺。

正中神經在腕管中卡壓,尺神經在豌豆骨和鉤突之間卡壓。

*神經損傷手型

橈神經損傷出現垂腕;正中神經損傷出現猿手,尺神經損傷出現爪型手。

第13 天 腕手部之肌肉功能配合與案例實戰*腕手部肌肉

具有最大伸力臂肌肉:指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最大內收力臂肌肉:尺側腕屈肌;外展肌肉:主要是拇指肌肉;屈曲肌肉:腕管內側肌肉力臂都比較大,主要區別在於肌肉橫截面積/橈側腕伸肌是腕背伸伴隨橈偏的原因,指屈肌是彎曲伴有尺偏的原因。

*握力和腕伸肌

最大握力需要腕伸肌的強烈激活,腕部角度的變化都可能導致握力減少。

*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最常見在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的腱鞘內。

*Finkelstein測試

患者握拳將大拇指包住,然後尺偏出現橈側腕短伸肌部位疼痛,代表可能的拇指腱鞘炎。

屈肌緊張是導致肱骨外上髁炎的一個重要原因。

*基建固定結構

屈曲手腕會出現手指伸直,伸展手腕會出現手指屈曲;應用:C6脊髓損傷患者利用該原理抓握東西,利用重力屈曲手腕伸展手指包裹物體,伸腕屈曲手指抓握物體。

*手功能位

就像手握茶杯的姿勢,需要腕關節背屈30度,尺側傾斜10°,掌指關節屈曲30~45度,近側指間關節屈曲60~80度,遠端指間關節輕度屈曲約10~15度。手指分開,拇指表現外展對掌位。

*蚓狀肌

近端起於:指深屈肌肌腱;遠端止於:手指背側的伸肌結構;功能:屈曲掌指關節,伸展指間關節;神經支配:橈側2條由正中神經支配,尺側2條由尺神經支配,這也就是爲什麼尺神經損傷後只有4,5指出現爪型的原因。

*指伸

如果只是單純的指伸肌收縮,如果沒有蚓狀肌穩定掌指關節,最先會導致近端的掌指關節伸展,而指間關節會因爲指屈肌的被動張力呈屈曲狀態。就像尺神經損傷患者的爪型手一樣。但是當蚓狀肌穩定掌指關節後,再次做伸直動作,就能夠伸展指間關節了。

*腕背伸疼痛原因

屈肌損傷,關節滾動滑動障礙,腕關節錯位,腕橈側外展受限。

第14天 脊柱之骨骼關節篇*脊柱基本概念

人類脊柱由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託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爲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幹、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

*解剖概述

形態結構決定功能,形態結構也決定治療方法。

*頸椎特點

棘突、橫突孔、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橫突

第15 天脊柱之肌肉篇*枕下肌羣

包括我們的頭後直肌以及頭斜肌,主要功能是負責寰枕關節以及寰樞關節的活動,並輔助穩定頭部。

1)枕下肌羣是全身唯一連接在脊髓被膜囊上的肌羣

2)枕下肌羣緊張容易卡壓從中穿行的枕大神經從而引起頭痛

3) 枕下肌羣在解剖列車中被認爲是後表線的開關

*胸鎖乳突肌的功能

1)主要功能是穩定、旋轉和屈伸頭部以及頸部

2)單側收縮時使頭頸相同側側屈並向對側旋轉,雙側收縮時伸展頭部和上頸部,屈曲下頸部

3)在遠端固定時作爲重要的吸氣輔助肌

4)參與吞嚥動作、空間定向、重量感覺以及運動協調。 在胸鎖乳突肌中點後緣有大量神經穿過,包括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頸橫神經以及鎖骨上神經

*斜角肌

斜角肌共分爲三束,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後斜角肌。主要是使頸椎側屈;雙側的前斜角肌共同收縮輔助屈曲頸部,後斜角肌由於走形更趨向於穩定頸部。單側前斜角肌收縮時能使頭部向對側旋轉,後斜角肌收縮時使頭向同側旋轉。斜角肌也是重要的吸氣輔助肌。胸廓出口綜合徵就和我們的斜角肌有着密切的聯繫。

*頸深屈肌

頸深屈肌分爲頸長肌、頭長肌、頭前直肌、頭外側直肌,附着於頸椎椎體、胸椎椎體和頸椎橫突的前結節上。起穩定頸椎屈曲、側屈、同側旋轉的作用。頸深屈肌收到了損傷,頸椎穩定性便會降低,相應的它的靈活性也會降低,導致頸部疼痛、反覆落枕等。

*腹直肌

腹直肌位於腹肌最淺層,上腹直肌在有關軀體的運動時活動能力較強,下腹直肌則在有關骨盆運動時有較強的活動能力。

*腹橫肌

腹橫肌的主要作用是向內拉,壓迫腹腔內臟,同時也是有利的吐氣肌。前饋機制:腹橫肌對於有預期性的活動,快速的手臂及下肢活動,無論肢體的動作方向如何,會首先反應。“縮肚臍”動作可以有效激活腹橫肌的活動, 研究顯示下背痛病患的腹橫肌活動及功能延遲且較靜態,代表穩定作用較差。

*腹內外斜肌

腹外斜肌:主要作用是使身體往同側側屈以及對側旋轉;

腹內斜肌:主要作用往同側側屈,往對側旋轉。

*髂腰肌

髂腰肌分腰大肌及髂肌。腰大肌向上附着於T12和全部腰椎椎體及相應椎間盤,向下與附着於髂窩上的髂肌共同止於股骨小轉子。 腰大肌在腰椎上既非屈肌亦非伸肌,而被稱爲腰椎的“垂直穩定肌”。

*腰方肌

腰方肌共分爲三條纖維:髂肋纖維、髂腰纖維、腰肋纖維。腰方肌單側收縮可使腰椎向同側側屈,雙側收縮可使腰椎伸展,在腰椎固定時可擡高同側的

第16天 脊柱之異常姿勢與腰椎間盤案例實戰*肌肉失衡

肌肉力量平衡和協調在運動訓練和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肌肉失衡比單純的肌肉力量不足帶給關節的危險性更大。

*上交叉

上交叉具體在姿勢上的表現爲:圓肩、駝背、頭前引。

肌動學:從左上至右下,以及從右上至左下的兩條線。右上方頸肩部肌肉(上斜方肌、枕下肌羣)過緊;左下方胸部肌肉過緊,導致含胸、圓肩;左上方頸部肌肉薄弱,導致頸椎變直、頭部前探;右下方背部肌肉薄弱,導致無法挺胸而致駝背。

*骨盆前傾

骨盆前傾:腰骶角度增加,骨盆前傾及髖關節屈曲。伴隨胸椎後凸、頭前引

肌動學:緊張:髖關節屈曲肌(髂腰肌、闊筋膜張肌、股直肌)及腰椎伸直肌(豎脊肌)

拉長:腹肌(腹直肌、腹斜肌、腹橫肌)及臀肌

造成:前縱韌帶牽拉、椎間盤後側空間減小及椎間孔減小、關節突關節迫近

*骨盆後傾

骨盆後傾:腰骶角度減小,骨盆後傾及髖關節伸直。伴隨胸椎後凸、頭前引

肌動學:緊張:腹肌(腹直肌、腹斜肌、腹橫肌)及臀肌

拉長:髖關節屈曲肌(髂腰肌、闊筋膜張肌、股直肌)及腰椎伸直肌(豎脊肌)

造成:後縱韌帶牽拉、椎間盤前側空間減小造成椎間盤突出

*懶人姿勢

骨盆前移、髖關節伸直、下腰椎前凸增加、下胸椎相對於上腰椎屈曲。伴隨胸椎後凸、頭前引

肌動學:緊張:上腹肌(上腹直肌、上腹斜肌)、肋間內肌、髖伸肌及下腰椎伸直肌

拉長:下腹肌(下腹直肌、下腹斜肌)、下胸椎伸直肌、屈髖肌

造成:髂骨韌帶、下腰椎的前縱韌帶、上腰椎及胸椎的後縱韌帶牽拉、下腰椎椎間孔減小、下腰椎關節突關節迫近

*平的下背姿勢

腰骶椎角度減少、腰椎前凸角度減少、髖關節伸直、骨盆後傾。

肌動學:縮短:軀幹屈曲肌(腹直肌、肋間肌)、髖伸肌

拉長:髖屈肌、腰椎伸直肌

造成:減少吸震能力、後縱韌帶牽拉、椎間盤後凸

*軍姿背

胸椎曲度變直、頸椎曲度變直、肩胛後縮、下壓

肌動學:緊張:肩胛骨後縮肌(菱形肌、中斜方肌)、胸椎豎脊肌

拉長:前鋸肌、肋間肌

造成:減少吸震能力、肩胛骨後縮肌疲勞、肋鎖間隙減小卡壓神經血管

*胸廓出口綜合症(TOS)

前中斜角肌間隙:臂叢神經、鎖骨下動脈;肋鎖間隙: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胸小肌: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

*症狀:

神經源性症狀主要由壓迫臂叢神經引起,較血管受壓的症狀常見。絕大多數患者的主要症狀是疼痛和麻木感。

動脈受壓的症狀:上肢和手部皮膚冷、疼痛

第17 天 脊柱之脊柱側彎的肌動學分析*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是一種三維(矢狀、冠狀和水平面)的畸形。

*脊柱側彎分類

按原因分類:特發性脊柱側彎:本身原因不明確,生長髮育期最常見,成年後也有發生脊柱側彎的可能;非特發性脊柱側彎:原因相對明確,如先天性椎體退化,神經肌肉病變,腫瘤等。

按形態分類:結構性脊柱側彎:脊柱結構發生了變化,脊柱曲線不隨着體位的變換而改變,通常有不可逆的曲線合併胸椎固定朝向曲線凸側的旋轉;非結構性(功能性)脊柱側彎:脊柱結構未發生變化,脊柱曲線通常與髖關節、骨盆、下肢不對稱現象有關。脊柱曲線會隨着體位的改變而改變。

*脊柱側彎的評估

1)Cobb角:側彎起始椎體上緣切線,終末椎體下緣切線做垂線,兩線相交角度

正常0°,<10°陰性;10-20°輕度,20-40°中度

2)檢查椎體旋轉:站立位:患者赤裸上身,雙足併攏站立,雙膝伸直;彎腰位:雙臂自然懸垂,軀幹自腰部開始向前彎曲直至背部達到水平面。檢查者站在身後,觀察患者脊柱、胸廓及腰背部。

3)檢查脊柱柔韌性:側屈、側移、骨盆/肩部傾斜、矢狀面的活動範圍,並進行兩側對比

總結:Cobb角>10度或旋轉>4度,表明存在脊柱側彎;青少年中Cobb角度或旋轉量越大,進展的風險就越高。

*脊柱側彎的治療:

1)手術治療:手術前應先考慮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是最後的選擇,手術對於患者的影響是終身的。

2)保守治療:施羅斯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好的脊柱側彎物理治療體系,有着強大的實踐基礎更有嚴謹的科研證據。施羅斯將脊柱側彎分爲3弧與4弧。

*施羅斯治療元素:

體位擺放(個性化的姿勢改善)

矯正的呼吸訓練

特殊鬆動手法(筋膜鬆解、關節矯正、關節鬆動)

三維運動訓練

強調家庭康復訓練(每天訓練6-8小時)

對於穩定性差、度數大的採用支具鞏固療效

聚集起來一起治療(容易打開心扉、從內心接受物理治療)

第18 天 脊柱之「疼痛原兇」——呼吸

*吸氣原理

膈肌收縮從胸腔上下前後左右方向擴張,使胸腔產生負壓,導致空氣自動進入胸腔。吸氣主動運動,平靜呼氣被動運動

胸腔肋骨活動時可以分爲2部分,上部分肋骨活動軸接近冠狀軸所以肋骨產生前上方運動;下部肋骨活動軸接近矢狀軸所以產生肋骨側向打開的活動

*膈肌

起於前方胸骨劍突部,外側下6根肋骨部,後側右膈腳到達L3前方,左膈腳到達L2前方;最終所有纖維向中心組成中心腱/神經支配:膈神經,C3-5

*膈肌在深呼吸中的作用

在深吸氣剛開始時,下部肋骨保持穩定,膈肌將中心鍵向下牽拉,增加胸廓的上下徑,腹部會向前突出;隨着腹內壓逐漸增加,當阻力增加到一個零界點,膈肌將無法下沉從而使中心腱轉變成爲一個穩定的固定點,這時可以向上向外牽拉肋骨部,從而從前後左右的方向擴張胸廓的空間。

*腹肌對呼吸的影響

穩定下肋骨,離心收縮的同時維持腹內壓。

*肋間外肌

起於上方肋骨下緣,斜向前下方,附着到下位肋骨的上緣 ;功能:上提下部肋骨有助吸氣。

*肋間內肌

起於下方肋骨上緣,斜向前上方附着到上位肋骨的下緣,纖維走行和腹內斜肌相似,肌肉在肋間外肌深層;功能:下拉上部肋骨有助呼氣。

神經支配:兩者都由肋間神經支配

*輔助吸氣肌

胸鎖乳突肌,斜角肌,斜方肌,胸肌,後上鋸肌,肋提肌,背闊肌,豎脊肌

*呼氣肌

腹肌,肋間內肌,胸橫肌,腰方肌,下後鋸肌

胸肌和背闊肌在上肢前屈固定後,能夠上提肋骨幫助呼吸/豎脊肌因爲使脊柱伸展,有利於空氣進入胸腔

*膈肌和頸肩痛

膈肌出現障礙會導致胸鎖乳突肌,斜角肌,斜方肌,過度收縮,通過直接上提肋骨和間接的通過鎖骨上提胸骨來增加吸氣量。導致肌肉過度緊張,產生上交叉,降低頸椎穩定性,從而導致頸肩疼痛。

*呼吸和腰痛

1)膈肌是構成核心的頂部肌肉,它的功能障礙會直接影響到腹內壓,氣壓會向擴散直接的從前方穩定脊柱

2)核心相當於一個穩定的柱體,會均勻的向四周進行膨脹將壓力分散,從而保護脊柱

3)當膈肌出現問題,腹肌也會逐漸出現問題,而腹肌是參與腹部天然腰帶的重要部分,會影響腰椎的穩定性

4)在人活動時,大腦第一選擇是維持人體的供氧,如果膈肌功能障礙,在活動中可能導致呼吸輔助肌爲了維持呼吸功能,而不能很好的參與脊柱的穩定

*評估

正常人的呼吸速率大約每分鐘12-20次,;正常人吸氣時間/呼氣時間=1:2,並且呼吸中間沒有中斷。

呼吸時應該是腹部首先鼓起,然後是下肋骨側向打開,如果是深吸氣,最後還會有上部肋骨或者胸骨的向前上運動

第19天 髖關節之骨骼篇

*髖骨

是由3塊骨頭融合而成的,髂骨,恥骨,坐骨。

髂前上棘,上面附着着腹股溝韌帶和縫匠肌,另外通過比較兩側髂前上棘的高度前後的關係能夠判斷髂骨的位置和錯位情況;髂前下棘,上面附着着股直肌;髂窩,裏面附着着重要的髂肌;閉孔,由恥骨和坐骨構成,在閉孔前側和後側分別附着着閉孔外肌和閉孔內肌,在閉孔周圍的骨頭表面附着着內收肌。恥骨聯合,是一個微動關節,在受到外傷和女性生產時纔會有較大的活動


在髂骨中部有一條從前到後方的骨線,叫做臀前線;在它的下方有一條和它平行的另一條骨線,叫臀下線;而在髂骨後方,髂後上棘的前方有一條縱向的骨線,是臀後線。在臀前線上部和臀後線前方附着着臀中肌,而在臀前線和臀下線之間是臀小肌;在臀後線的後方則附着着臀大肌; 

髂後上棘,兩側應該等高,並且連線大約水平S2的位置,如果出現一高一低,可能有髂骨的錯位。兩側髂嵴最高點應該等高,並且連線平對L4的高度;如果兩側不等高,可能有長短腿的問題。坐骨大切跡,它和下方連接在坐骨棘和骶骨上的骶棘韌帶組成坐骨大孔,裏面穿行着梨狀肌和坐骨神經;坐骨結節,上面附着着膕繩肌和骶結節韌帶


*邊緣中心角

邊緣中心角,是股骨頭中心到髖臼上緣的外側連線和垂線的夾角,正常爲35,這個角度和髖臼軸線也水平夾角接近一致,這個角度能夠使兩者吻合性更好,同時使軀幹重力更好的向下傳導。

如果該角度減少,會容易導致股骨頭向上脫位2髖臼前傾角,這個角度是髖臼上下緣外側的連線和矢狀線的夾角,正常爲20但是該角度使髖臼朝向前方,所以反而使股骨頭前側暴露在外側,這導致股骨頭容易向前側脫位。


股骨頭,股骨頸,大轉子,上面附着着梨狀肌和臀中小肌;小轉子,附着髂腰肌。大、小轉子間,前側叫轉子間線,後側叫轉子間嵴,上面是關節囊的附着部位;粗線。附近附着着股骨內外側肌的近端和內收肌的遠端;兩脣在體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兩端則逐漸分離。外側脣向上外移行爲臀肌粗隆(附着臀大肌的遠端),內側脣向上移行爲恥骨肌線(附着着恥骨肌的遠端,最終連接到小轉子。


*髖內外翻

冠狀面上股骨頸和股骨幹的形成的夾角,正常成年人在125。如果該角度小於125,稱爲髖內翻,角度大於125,稱爲髖外翻。髖內翻容易導致股骨頸骨折和膝外翻;髖外翻容易導致膝內翻;


*前傾角

股骨頸的長軸和股骨髁內外側的長軸在水平面會形成一個角度,稱爲前傾角。正常情況下,股骨頸向前傾12-15。當該角度大於15稱爲過度前傾;小於12稱爲後傾。過度前傾會導致股骨頭向前脫位和內八;股骨後傾時,容易導致外八。


*Craig測試

患者俯臥位,檢查者一手放在患者大轉子後方,另外一隻手將患者膝關節屈曲90,然後內旋股骨,直到大轉子後面和牀面平行,測試此時脛骨長軸和垂直線之間的角度,正常應該8-15°,過大代表股骨前傾,過小代表股骨後傾。

第20 天 髖關節之韌帶與關節活動篇

*髖關節韌帶

髂股韌帶,起於髂前下棘下方和髖臼上緣,向外下方分爲內外側束附着在股骨轉子間線的上下部分,能夠限制伸展,外旋和外展。在放鬆站立髖關節伸展時,只要髂股韌帶的被動張力維持。

*恥股韌帶

起於髂恥隆起,恥骨上支,閉孔膜,斜向下外止於轉子間嵴下部,能限制伸展,外旋,外展。

*坐股韌帶

位於關節囊後面,較薄弱,起於髖臼下部,呈螺旋形向外上方附着到大轉子根部,能夠限制內旋和內收。

*髖關節鎖定位

髖關節伸展,稍外展,內旋;鬆弛位,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


*髖屈

膝關節屈曲時屈髖能夠達到120°;膝關節伸直時屈髖到達70-90°;伸髖:膝關節伸直時伸髖能夠達到20°;膝關節屈曲,伸髖只能夠達到10°;外展的活動度正常有45°;內收的活動度正常有25°;外旋正常活動角度爲45°,內旋活動度爲35°。

*骨盆前傾

骨盆整體向前旋轉;骨盆後傾:骨盆整體向後旋轉。


骨盆和脊柱向同方向的活動:彎腰需要屈髖和脊柱屈曲共同完成,如果膕繩肌過度緊張導致屈髖受限,導致過度屈曲腰椎,從而導致腰椎後側的軟組織過度牽拉從而出現疼痛。

整體的伸展需要腰椎和髖關節共同伸展完成,如果屈髖攣縮導致伸髖受限,會導致腰椎過度伸展,從而導致腰椎小關節過度擠壓造成疼痛。


*屈腿測試

讓患者屈曲一側下肢進行重複測試。如果屈腿後活動時疼痛減輕和消失,則能證明腰痛是和膕繩肌或者屈髖肌緊張有關的。


*屈伸髖的科學運用

搬重物時,通過屈曲髖關節,使脊柱處於穩定的中立位,利用髖關節的屈曲和伸展完成活動。


*腰椎骨盆節律

骨盆前傾伴有腰椎伸展,骨盆後傾伴有腰椎屈曲;通過調整骨盆調整脊柱不良姿勢。


*骨盆側傾

骨盆在冠狀面傾斜;骨盆傾斜側,骨盆高度較低。


骨盆側傾,導致脊柱向對側側屈;1產生脊柱側彎,伴隨可能出現的高低肩2右側腰部側面的肌肉被過度拉長,可能產生疼痛;而左側關節突關節產生擠壓。


當雙腳站立,骨盆向右側旋轉,右腳內旋,左腳外旋,當兩隻腳任何一隻角旋轉受限均會導致骨盆旋轉受限。


轉身向後看,需要脊柱和髖關節共同旋轉。如果髖關節旋轉受限導致腰椎過度旋轉出現疼痛。


*坐位評估

患者坐位,這樣就將骨盆固定,讓旋轉的動作完全由脊柱產生,如果疼痛緩解,則證明疼痛和髖關節旋轉受限有關。

第 21天 髖關節之神經與肌肉篇

*腰叢神經

由第12胸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第1至第3腰神經前支和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組成。分佈於腹股溝區及大腿的前部和內側部皮膚和肌肉。

髂腹下神經(由L1構成);腹股溝神經(由L1構成);生殖股神經(由L1,2構成);

股外側皮神經(由L2,3組成),它容易在腹股溝韌帶下方和縫匠肌卡壓,導致大腿外側皮膚感覺異常。

*股神經

股神經(由L2-4組成),其中肌支支配部分恥骨肌、肌四頭肌和縫匠肌。皮支分佈於大腿和膝關節前面的皮膚。其中最長的皮支稱隱神經能夠沿着內側下行到小腿前內側皮膚;可能在腹股溝韌帶和髂腰肌拉傷後出現卡壓。

*閉孔神經

閉孔神經(由L2~4組成),肌支支配內收肌羣,閉孔外肌,皮支支配大腿內側皮膚,容易在閉孔管卡壓。

*骶叢神經

由L4部分前支,L5和全部骶神經和尾神經的前支組成。骶叢位於盆腔內,在骶骨及梨狀肌前面。骶叢分支分佈於盆壁、臀部、會陰、股後部、小腿以及足部和皮膚。

*坐骨神經

坐骨神經由L4,5和S1-3組成。經梨狀肌下孔出盆腔,在膕窩上方分爲脛神經和腓總神經;支配,大腿後側肌肉和小腿的肌肉和皮膚感覺。容易在梨狀肌處卡壓。

*股後側皮神經

股後側皮神經,由S1-3組成,主要支配大腿後側皮膚感覺 。

*臀上神經與臀下神經

臀上神經由L4,5,S1組成,在梨狀肌上孔出盆腔支配臀中小肌和闊筋膜張肌;

臀下神經由L5,S1,2組成,在梨狀肌下孔出盆腔支配臀大肌。

*陰部神經

陰部神經由S2~4組成,在梨狀肌下孔發出後,向前支配會陰部和外生殖器的肌和皮膚。

*髂腰肌

是腰大肌和髂肌的組成;其中腰大肌起於T12,所有腰椎椎體和橫突前側;髂肌起於髂骨內側的髂窩;遠端附着在小轉子;功能:近固定:屈髖,髖外旋;遠固定:骨盆前傾;神經支配,股神經。

*闊筋膜張肌

起於髂嵴前側的外表面,遠端附着到髂脛束的近端;功能,屈髖,髖外展,髖內旋,屈膝;神經支配:臀上神經。

*股直肌

起於髂前下棘,遠端附着於髕骨上方最終通過髕腱連接到脛骨粗隆;功能:屈髖,伸膝;神經支配:股神經。

*縫匠肌

起於髂前上棘,向內下方走行附着到脛骨內側髁,並且和半腱肌股薄肌組成鵝足腱,來維持膝關節內側穩定;功能:屈髖,髖外展,髖外旋,膝屈曲,膝內旋;神經支配:股神經。

*腹肌和髖屈肌相關性

腹肌是髖屈肌近端穩定肌,無力會導致髖屈能力降低和腰椎曲度增加。

*髂腰肌無力和膝痛

髂腰肌無力導致輔助屈髖肌代償,輔助髖屈肌遠端連接在膝關節附近導致膝關節生物力學改變導致膝痛。

*臀大肌

起於臀後線的髂嵴外側,骶骨外側緣,骶結節韌帶,遠端淺層附着到髂脛束,深層附着到臀肌粗隆;功能:髖伸,髖外旋,髖外展內收,骨盆後傾,骨盆對側旋轉;神經支配:臀下神經。

*膕繩肌

起於坐骨結節,半腱肌半膜肌向下附着到脛骨內側髁,股二頭肌向下附着到腓骨小頭;功能:伸髖,屈膝,膝關節內外旋轉;神經支配:坐骨神經。

*大收肌垂直纖維

它起於坐骨髁,向下垂直走行到附着到收肌結節;功能,伸髖;神經支配:坐骨神經。

*髖伸肌無力和腰痛

身體前傾刷牙時,需要髖伸肌離心收縮控制骨盆前傾,提供一定屈曲活動度,另外穩定豎脊肌的近端,爲豎脊肌收縮提供穩定,如果髖伸肌無力導致豎脊肌過度負荷造成腰痛。

*臀大肌無力和膝痛

上下樓梯需要臀大肌和股四頭肌鍛鍊方法共同收縮,臀肌無力導致股四頭肌過度負荷,造成膝痛。

第 22天  髖關節之肌肉與案例實戰

*臀中肌

起於臀前線上方的髂骨外側,遠端向外下方附着在股骨大轉子;功能:分爲3束纖維,前束具有髖屈,髖內旋的功能,中束只負責外展,後束具有髖伸和髖外旋的功能。

*臀小肌

起於臀前線和臀下線中間部位的髖外側,向下附着到股骨大轉子;功能和臀中肌一樣,該肌肉附着大轉子前側因此具有更多的屈曲內旋功能。

*髖三角

闊筋膜張肌和臀大肌上束構成,是髖冠狀面穩定重要結構。兩個肌肉緊張都會導致髂脛束緊張導致大轉子和膝關節疼痛。

*步行時臀中肌穩定骨盆機制

1)防止對側骨盆向下傾斜從而導致軀幹的傾斜

2)防止對側下肢在擺動中足廓清的困難;臀中肌的力臂是重心的力臂一半,需要臀中肌產生體重兩倍

*臀中肌無力和下蹲痛

臀中肌無力,會導致在下蹲的過程中出現膝關節內扣,這會使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和鵝足腱被牽拉,從而出現膝關節內側疼痛。檢測:在患者膝關節外側施加一個內收的力量,讓患者在保持住膝關節向外側對抗的情況下再下蹲,如果疼痛減輕或者消失,則更能證明膝痛來源於臀中肌無力。

*內收肌

有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肌肉近端都附着在恥骨和坐骨支附近,遠端附着在股骨粗線附近;功能:內收髖關節,屈伸髖(這會在下面講到)。

*神經支配

主要是閉孔神經,恥骨肌一部分有股神經支配,大收肌的垂直纖維由坐骨神經支配

內收肌在矢狀面功能:髖關節大角度屈曲後,內收肌具有伸展功能;髖大角度伸展後,內收肌具有屈曲功能。

*髖外旋肌

短外旋肌:梨狀肌,閉孔內外肌,上下子肌,股方肌;肌肉走行和股骨頸平行,具有將股骨穩定在髖臼功能;梨狀肌起於骶骨前表面,遠端附着在大轉子尖端。

*髖外旋肌的應用

在跑步突然轉身時,支撐側下肢的髖外旋肌收縮使骨盆轉向對側。

*內旋肌

嚴格來說髖關節周圍並沒有真正意義上負責內旋的肌肉,通過觀察就可以發現所有具有髖內旋的肌肉,它們的纖維走行更接近垂直走向,而理想的內旋肌走行應該垂直股骨長軸。主要的內旋肌是臀中小肌的前束,闊筋膜張肌。

*內旋肌在步行中的作用

步行時支撐側髖內旋肌收縮能夠使骨盆向同側旋轉增加步長。

*梨狀肌和腰椎間盤突出鑑別:


第23 天 膝關節之骨骼關節篇

*股骨

股骨遠端有股骨內側髁和股骨外側髁,中間以髁間窩相隔,兩髁於前方聯合形成髕骨滑槽,髁間窩兩側分爲外關節面以及內關節面,內側髁的內側面和外側髁的外側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別叫做內上髁和外上髁,髁間切跡位於股骨遠端的後側,前、後交叉韌帶走在其間。

由於頸幹角,脛骨與股骨正常的夾角應爲170~175°,當角度小於170度時爲X型腿,大於180度時我們稱爲O型腿。

*脛骨

脛骨髁上緣爲脛骨平臺。脛骨平臺上有脛骨內外側髁,脛骨平臺相對於脛骨幹軸線後傾約7°左右,有利於膝關節的屈曲;脛骨平臺的中央部分是髁間隆起,在脛骨上端前方中央有一骨性隆起,稱作脛骨粗隆 。在脛骨近端後側有一條粗糙的比目魚肌線。

*腓骨

腓骨不認爲是膝關節的一部分,因爲它並無直接參與膝關節的運動功能,有助於維持脛骨的排列位置,與脛骨間形成近端及遠端脛腓關節。

*髕骨

髕骨是人體最大的一塊籽骨,髕骨的上方與股四頭肌肌腱相連;下方與髕韌帶相連。髕骨主要起到了兩個功能:1 傳遞股四頭肌跨越膝關節的力量 2 增強股四頭肌的槓桿效應,增大內在力臂。

當股四頭肌力量失衡或外側髁較爲平坦時,髕骨較易發生外側的半脫位,出現髕骨的不穩定。

*交叉韌帶

膝關節交叉韌帶位於股骨內外髁之間,前後兩條,互相交叉。前交叉韌帶起於股骨髁間窩外後部,向前、內、下止於脛骨髁間隆起前側,防止脛骨向前移位以及膝過伸。後交叉韌帶起於股骨髁間窩內前部,向後、外、下止於脛骨髁間隆起後側,止脛骨向後移位及膝過伸。

*內外側副韌帶

內側副韌帶也被稱爲脛側副韌帶,它位於膝關節的內側偏後方。起於:股骨內側髁;止於:脛骨內側髁。主要功能爲抵抗膝外翻的力量。

外側副韌帶也稱爲腓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外側稍後方。起於:股骨外側髁;止於:腓骨小頭。主要功能是防止膝關節的外度內翻。

內側副韌帶有部分纖維附着到內側半月板上,“恐怖三聯徵”指的是前交叉韌帶、內側副韌帶以及內側半月板同時受到傷害。

*髕韌帶

髕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前方,爲股四頭肌建延續部分。起於髕骨,止於脛骨粗隆。它的作用是從前方加固和限制膝關節過度屈曲,當股四頭肌收縮時牽拉髕骨上移,通過髕韌帶牽拉脛骨使膝關節伸直。

*半月板

半月板是墊在脛骨內、外側髁關節面上的兩個纖維軟骨板。內側的半月板呈C形,外側半月板呈O形。半月板具有加深關節窩,使上、下兩關節面吻合,改善關節運動學、緩衝震動和保護膝關節的功能。

破裂的半月板如果部分滑入關節之間,便會使關節活動發生機械障礙,形成“交鎖”。半月板損傷可發生在半月板的前角、后角、中部或邊緣部。依照半月板損傷部位的不同,半月板恢復的時間與程度也不相同。

我們將半月板分爲3部分:

外部三分之一,有良好的血液供應,當受損時可以很好地修復;

中間三分之一:較差的血液供應,受損時恢復較爲緩慢;

內部三分之一,實質上無血管血液供應,當受損時無法修復。

*滑囊

膝關節的內側面均襯有滑囊,附着於膝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周緣,覆蓋我們的膝關節內除了半月板和軟骨以外的所有結構。滑囊不僅是一層保護關節的組織,還會產生關節液,爲關節的活動提供“潤滑液”。滑囊炎可以由損傷引起,部分是直接暴力損傷。

第24 天 膝關節之關節篇

*股骨脛骨關節

脛骨股骨關節可以分爲外側脛股關節以及內側脛股關節。膝關節在脛骨關節面三個平面內均可以發生運動。

*矢狀面

運動幅度在矢狀面最大,正常活動範圍爲0°-135°。當股骨相對於脛骨伸直時,如下蹲到站立時,股骨會在脛骨的關節面上向前滾動並向後滑動;當脛骨相對於股骨伸直時,脛骨在股骨髁上向前滾動並向前滑動 。

*水平面

當膝關節屈曲的時候,旋轉的範圍隨之增加,在屈膝90°的時候旋轉範圍達到最大,外旋0~45°,內旋0~30°。

*額狀面

隨着膝屈曲到30°,被動內翻、外翻增加,但最大也就幾度。

*螺旋歸位機制

螺旋歸位機制是指膝關節在伸直時脛骨發生外旋,在彎曲時發生內旋的一種機制。它主要是由三種因素造成:

1)股骨內側髁的造型

2)前交叉韌帶的被動張力

3)股四頭肌外側向的拉力

*髕骨股骨關節

髕骨股骨關節是人體中時常要承受高壓力強度的關節,壓力的大小主要由股四頭肌所產生的力量以及膝關節屈曲的角度決定,其中髕骨的位置至關重要。

在伸膝時髕骨會向近端滑動,在屈膝時髕骨會向遠端滑動。當膝關節屈曲135度時髕骨在股骨上頭,接觸面靠近髕骨上緣位置,穩定性最大。隨着屈曲角度的減小到60度至90度時,髕骨位於股骨的髁間窩內,這個時候接觸面積最大。當角度減小到20-30度時,髕骨脫離髁間窩,髕骨的接觸面靠近髕骨的下緣,髕骨易脫位。

*Q角

Q角由髂前上棘到髕骨中點的連線與髕骨中點到脛骨粗隆的連線所形成 。較大的Q角便會產生更大的的外向拉力, 增大脫位的可能性。

*X型腿

距下關節旋前,脛骨以及股骨會發生內旋,脛骨相對於股骨外旋,這使得Q角角度的上升,並使我們的髕骨發生外移,骨盆前傾。

*O型腿

距下關節旋後,脛骨以及股骨會發生外旋,脛骨相對於股骨內旋,這使得Q角角度的下降,並使我們的髕骨發生內移,骨盆後傾。

第25 天 膝關節之肌肉與疼痛

*膝關節穩定裝置

膝關節的穩定裝置:1 韌帶 2 肌肉 3 骨性結構

膝關節內側支持結構:第一層是包裹縫匠肌的深筋膜;第二層是脛側副韌帶淺層;第三層是關節囊。

膝關節的外側支持結構:第一層是筋膜層;第二層是腓側副韌帶;第三層是關節囊。

*股四頭肌

膝關節伸肌是股四頭肌。股四頭肌被描述爲三層結構:淺層由股直肌組成;中間層由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組成;深層由股中間肌。

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是唯一一條雙關節肌

股中間肌:起自股骨體前側

股外側肌:起自股骨粗線外側脣

股內側肌:起自股骨粗線內側脣

四個頭形成一條肌腱,環繞髕骨,向下形成髕韌帶止於脛骨粗隆。

股直肌是一個雙關節肌,有兩個起點,一個附着於髂前下棘,另一個附着於髖臼上方。近固定收縮時,股直肌可做屈髖和伸膝;遠固定收縮時,股直肌可使骨盆前傾。其在髖臼上方的附着點使得股直肌還具有穩定髖關節的作用。 

*膝前痛

髂腰肌無力導致膝前痛:髂腰肌爲屈髖肌,若無力,易導致股直肌緊張,引起膝前痛。

臀大肌無力導致膝前痛:臀大肌爲伸髖肌,若無力,易導致伸肌鏈代償,股直肌緊張,引起膝前痛。

髕下脂肪墊導致膝前痛:髕下脂肪墊內有大量血管神經,屈伸時衝入髕骨下易造成磨損,引起疼痛。

*膝關節屈肌

膝關節屈肌是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腸肌以及膕肌 。

膕肌:主要的作用是屈曲膝關節,下固定時使股骨外旋,上固定時使脛骨內旋,是膝關節的鑰匙。 

膕肌引起膝屈曲痛:膕肌與我們的半月板是相連的,所以膕肌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在屈膝時將半月板向後拉,如果失去此項功能可能會導致屈膝時股骨與脛骨擠壓半月板產生膝關節屈曲受限,伴隨疼痛。

*膝外側痛

膝關節外側痛:跑步膝,加強臀中、小肌,鬆解髂脛束。

*膝內側痛

膝關節內側痛:X腿引起內側副韌帶長期拉長引起疼痛;O型腿引起鵝足肌長期受力引起疼痛;閉孔神經卡壓引起膝關節內側持續疼痛,鬆解閉孔內肌與閉孔外肌。

第 26 天 踝關節之骨骼韌帶篇

*脛腓骨遠端

腓骨:外踝,遠端延伸更遠防止踝外翻;承受10%重量;脛骨:內踝,脛骨外扭轉20°,腓骨切跡;承受90%重量。

*足部分爲

後足:跟骨,距骨;中足:舟骨,榖骨,楔骨;前足:跖骨,趾骨

距骨:距骨滑車,距骨頸,距骨頭,內外側結節,距骨前中後關節面,距骨溝

跟骨:跟骨粗隆,內外側突,跟骨溝,跟骨前中後關節面,載距突

中足:舟骨:近端凹面,舟骨粗隆;榖骨:腓骨長肌肌腱溝;楔骨:構成橫弓重要部分

前足:第五跖骨莖突,第2,3跗跖關節最穩定

*足弓

站立以跟結節,第1,5跖骨頭支撐。

內側縱弓:由跟骨、距骨、足舟骨、3塊楔骨和第1~3跖骨構成;彈性足弓; 最高點:距骨。

外側縱弓:由跟骨、骰骨和第4、5跖骨構成;活動幅度非常小;最高點:骰骨

橫弓:由骰骨、楔骨(3塊)和跖骨(5塊)構成;最高點:中間楔骨;通過跖骨頭傳遞力。

*足弓功能

1)直立“三角架”;支持負重,幫助穩固地站於任何高低不平的地面;

2)彈簧功能;緩衝震動,使足弓有一定彈性,利於完成行走、跑跳等動作3保護作用;足弓對足底血管、神經和肌腱有保護作用。

*維持足弓的結構

在靜止站立時,維持足弓的結構是骨和韌帶,而在運動時是肌肉起到主要作用。

*外側韌帶

距腓前後韌帶,跟腓韌帶;內側韌帶:脛舟韌帶,脛跟韌帶,脛距韌帶。

*前抽屜測試

患者仰臥並將腳放鬆使足部處於20°跖屈位,使距腓前韌帶預先處於一定張力情況下,檢查者一手固定遠端脛腓骨,另一隻手握住距骨將距骨向前拉動,在沒有疼痛和肌肉痙攣時,距骨向前移動時,會在距腓前韌帶位置出現凹陷或者成爲吸入現象和距骨外側向前移動的幅度增加,導致距骨向內側旋轉。

*距骨傾斜測試

患者仰臥或者側臥,腳踝放鬆,檢查者一手固定遠端脛腓骨,另一隻手握住患者跟骨,首先使踝關節處於90°中立位,使跟腓韌帶在內翻時處於最佳被牽拉的角度,然後施加內翻力量,如果出現疼痛,代表着跟腓韌帶的損傷;如果將踝關節處於輕度跖屈位置再測試,就更可能檢測的是距腓前韌帶。

*足踝內側觸診

足舟骨粗隆:在內踝前下方大約2.5cm左右的骨性凸起;距骨頸內側面:在舟骨粗隆和內踝之間連接一條線的中點部位;內側楔骨:被檢查者做足的背屈內翻,主動收縮脛前肌,通過肌腱的走行能夠找到;載距突:在內踝的下方約1橫指。

*足踝外側觸診

距骨頸外側面:將足部做一個旋後的動作,在外踝的前方非常明顯的凸起;,跟骨前緣:在距骨頸外側凸起下外方的另外一個凸起;第五跖骨粗隆:沿着足的外側第五跖骨向後觸摸,能夠感受到一個向後外下方向的凸起;榖骨:在莖突向後觸摸能夠感受一個凹陷。

第27 天 踝關節之關節手法篇

*活動度

踝背曲:膝伸直踝背曲15-20°;膝屈曲踝背曲30°;踝跖屈:40-55°;內翻:35°;外翻:25°。

旋前=背屈+外翻+外展;旋後=跖屈+內翻+內收。

踝關節由遠端脛腓關節和距小腿關節組成。遠端脛腓關節由遠端腓骨內側凸面和遠端脛骨外側的腓骨切跡組成;距小腿關節由距骨滑車的凸面和脛骨遠端以及內外踝內側關節面的凹面組成的關節。

*踝關節旋轉軸

旋轉軸穿過內外踝尖端,相對水平面向下傾斜大約10°,相對冠狀面向前旋轉大約6°。總體接近冠狀軸,主要活動踝背屈和跖屈。

*步行中踝背曲受限和膝痛

步行支撐時,足跟即將離開地面的瞬間,踝關節處於最大背曲角度,大約10-15°。如果背屈受限會導致膝過伸。這會導致髕骨下端和脂肪墊處發生擠壓,從而產生疼痛。

*距下關節

由距骨下方前中關節面和凹陷的後關節面與跟骨相對應的前中關節面和凸出的後關節面構成。

*距下關節旋轉軸

該旋轉軸由跟骨的後外下方,向前內上方穿過距下關節走行。軸線和水平面呈42傾斜角;軸線和矢狀面呈16°偏斜角,該軸接近矢狀線,所以活動主要爲內外翻和內收外展。

*跗橫關節

跗橫關節包括距舟關節和跟榖關節。距舟關節由距骨頭的凸面和足舟骨的近端凹面組成,有點類似於球窩關節,所以能夠提供內側縱弓和跗橫關節較大的活動性。跟榖關節由跟骨前側面和榖骨近端關節面組成,活動性較差。

*跗橫關節旋轉軸

跗橫關節具有2條軸線,分別是縱軸和斜軸。縱軸和水平面傾斜15°,和矢狀面偏斜9°,軸線接近矢狀軸,主要產生內外翻的活動;斜軸和水平面傾斜52°,和矢狀面呈57°,均等穿過3個維度,能夠均衡的產生3維的所有運動。

*旋前綜合徵

距下關節旋前,首先最直接會導致扁平足的出現,使足底筋膜被過度拉長,造成足底的疼痛。

接着由於距下關節的旋前,導致距骨向內下傾斜,因爲踝關節榫卯結構,無法產生旋轉運動,脛骨被牢牢地卡在距骨滑車上,就會被帶動着向內下運動,產生脛骨的向內傾斜和內旋,繼續向上傳導會帶動股骨下端向內傾斜和旋轉,導致膝外翻,從而引起內側副韌帶拉伸和脛股外側的擠壓同時因爲股骨會相對脛骨向內旋轉更多,產生脛股關節的相對扭轉,這可能導致半月板損傷等膝關節疼痛。

因爲股骨的內收內旋還會向前下牽拉髖骨,導致同側髖骨前傾出現骶髂關節錯位和骨盆向對側旋轉,從而導致腰部疼痛/可以通過在足底墊東西使足部恢復中立位,再次活動看是否疼痛減輕,判斷疼痛和扁平足的關係

*絞盤效應

足底筋膜向遠端附着在近節趾骨,在踮腳或者步行的最後蹬地階段,通過伸展跖趾關節會牽拉到足底筋膜,從而使跖骨頭和跟骨相互靠近,增加足部穩定性。可以將小腿三頭肌的力量有效的傳遞到前足。

*扁平足和小腿粗

當足部始終處於不穩定的旋前狀態下,在完成日常步行,會導致每一次跖屈蹬地過程中,小腿三頭肌正常收縮的力量被消耗一部分,爲了達到足夠的跖屈爆發力,小腿三頭肌就需要收縮更多,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小腿三頭肌過度肥厚。

*手法

距小腿關節,背曲時,距骨向上滾動向下滑動/距下關節,跟骨向外滾動向內滑動,增加外翻角度;跟骨向內滾動向外滑動,增加內翻角度/距舟關節,舟骨旋後和旋前時,滾動和滑動方向一致。

第28天 踝關節之神經肌肉篇

*脛神經

由L4-S3組成,於膕窩中間沿中線下行穿比目魚肌腱弓深面進入小腿後區,繼續下行於內踝後方穿屈肌支持帶進入足底;支配小腿後側肌肉和小腿後側與足底皮膚感覺。

*脛神經卡壓點

*腓總神經

由L4-S2組成,在股二頭肌內緣下行,至腓骨頭後方並繞過腓骨頸,向前穿腓骨長肌起始部,分爲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兩終支。腓深神經穿過腓骨長肌起端,向進入前肌羣,,沿途分出肌支支配小腿前肌羣和足背肌,皮支分佈於第1、2趾相鄰的皮膚。

腓淺神經行於腓骨長肌與腓骨短肌之間,分出肌支支配上述兩肌,下行到小腿中、下1/3交界處穿深筋膜至皮下,分佈於足背及趾背的大部分皮膚。

*腓總神經卡壓點

腓骨頸,腓骨肌近端,腓骨下1/3筋膜穿出點,踝伸肌支持帶下方卡壓。

*肌肉分佈圖

內翻肌中離旋轉軸最遠的是脛骨後肌,所以它是維持足弓最重要的肌肉;雖然跟腱的體積是最大的,但是它的附着點接近在旋轉軸上,所以它僅能夠提供少量的內翻力量。

外側的外翻肌中離旋轉軸最遠的是腓骨肌,所以它是最主要的外翻肌;其中小腿三頭肌附着點離旋轉軸最遠,並且該肌肉具有最大的橫截面積,它天生就是最佳的跖屈肌;在旋轉軸前側的背曲肌的力臂都相差不大,但是脛骨前肌具有最大的體積,所以脛骨前肌是最主要的踝背屈肌。

*脛骨前肌

起點:脛骨體外側面的上1/2;止點:內側楔骨和第一跖骨基部的內下方;功能:背曲,內翻;神經支配:腓深神經。

脛骨前肌無力和腰痛:脛骨前肌無力不能夠有效背曲踝關節,人體會主動的通過過度屈曲髖關節,或者上提同側骨盆來縮短下肢,這會導致髂腰肌或者同側腰方肌過度負荷,從而導致腰部肌肉僵硬和疼痛。

*脛骨前肌無力和膝痛

下肢足跟剛剛接觸地面的瞬間,需要脛骨前肌的離心收縮,卸掉衝擊力,如果脛骨前肌無力,衝擊力也就不能夠很好的卸載掉,這個力量會沿着小腿向上傳導到膝關節,造成膝關節的損傷。

*腓骨肌

腓骨長肌,起點:腓骨上端2/3骨面;止點:第一跖骨基部和內側楔骨外側。

*腓骨短肌,起點

腓骨下端骨面;止點:第5跖骨莖突;功能:跖屈,外翻;神經支配:腓淺神經。

*腓骨肌無力和踝扭傷

墊腳尖時爲了產生單純有效的跖屈運動,需要腓骨肌中和掉三頭肌和脛骨後肌的內翻的力量,如果腓骨肌無力會導致簡單的跑跳蹬地的瞬間出現足踝部的內翻,導致踝扭傷。這也是很多習慣性踝扭傷的人可能走平路都會扭傷的原因。

*脛骨後肌

起點:脛骨,腓骨,骨間膜後側的上1/2;止點:除距骨外所有跗骨和;功能:跖屈,內翻,維持足弓的穩定性;支配神經:脛神經。

*脛骨後肌在步行中的作用

1)支撐前半段,離心控制足部旋前,緩衝足跟衝擊

2)支撐後半段,向心收縮使足部旋後,提高足部穩定性,完成蹬地

*小腿三頭肌

起點:腓腸肌:股骨內外髁後側;比目魚肌:腓骨後側上1/3骨面和脛骨的比目魚肌線;止點:跟骨粗隆;功能:跖屈,屈膝(腓腸肌);支配神經:脛神經。

*比目魚肌次要伸膝肌

當膝關節處於屈曲狀態時,在足部站立而被固定的情況下,比目魚肌的收縮,可以向後牽拉小腿,從而帶動膝關節向後運動到身體重心的下方,完成輔助伸膝;比目魚肌無力的人會導致股四頭肌過度負荷導致膝痛。

*踮腳間生物力學

在墊腳尖時整個足部圍繞跖趾關節旋轉,小腿三頭肌的力臂大約是重力力臂的3倍,能夠高效率的完成需要爆發性的活動。

*足底筋膜炎

神經卡壓,肌肉損傷,矯正扁平足和骨盆調整。


肌骨康復治療學習筆記

http://qr14.cn/AgzdMa

各康復大咖講課錄音視頻薈萃

http://mrw.so/59opPT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