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感》:是哪七感?

《第七感》這本書被譽爲心理學的巨大飛躍,作者是著名的人際神經生物學家丹尼爾·西格爾的經典作品。

丹尼爾提出的第七感理論、堪與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並駕齊驅,在身、心與大腦整合方面,無人能出其右。

那麼七感到底是哪七感呢?

-1-七感是什麼?

《第七感》說:人有七種感覺。無獨有偶,《佛經》也說:人有七識。二者互相對應。

前五種感覺使我們感知外部世界。

分別是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對應五種感覺看、聽、聞、嘗、觸,獲得五種感受色、聲、香、味、觸。五種感覺和五種感受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六塵和六識中的前五種。

藉助五感,我們聽到看到美麗的世界、小鳥的歌唱、聞到醉人的花香、嚐到美味的食物、摸到各種的物體。

第六感使我們感受到身體的內在狀態。

第六感包括平衡與本體感受,知道自己的空間方位,感受到飢渴以及內部的痛覺。還包括擁有對心肺等內臟器官的感覺。第六感又稱內感作用。

第六感對應着佛經中所說的第六塵——法,即大腦對一切接收到的信號做出的反應,以及第六識——大腦意識,也就是在大腦中思維出色聲香味觸以及各種情緒。

第七感是我們向內看,感知各種情緒的能力。

第七感是元認知,也就是關於認知的認知,也就是對我們產生的六感的認知。

佛經中的第七識是“末那識”,被稱爲破除妄識,妄識被看作衆生迷妄的本源。與本書的第七感相互對應。

-2-第七感與末那識

《第七感》說:第七感不僅使我們關注自己的內心,也是我們體悟他人的感受,從而在彼此間建立情感聯結。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這本書裏告訴我們: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爲反應。比如憤怒、消極、焦慮等消極情緒就是人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批處理文件,當外界事物觸發我們的情緒腦(以杏仁核爲核心的邊緣系統),我們就會自動產生一系列情緒,而在情緒產生的過程種,我們往往還意識不到情緒的產生。

因此從情緒產生的角度來看,各種情緒就是我們的妄識,我們就是被各種情緒迷惑,喪失了自身的本源。而佛經中的第七識就是幫助我們掃除妄識,破除我執、我愛、我貪。

《第七感》中的而第七感也是幫我們掃除各種情緒。第七感就是用我們前額葉理智思考各種情緒,像一種非常特殊的鏡頭,透過它,我們能夠比以前更清楚地感知自己的心理和情緒,以開放、觀察、客觀的鏡頭去對待各種情緒。

佛經說:第七識乃是一個內在的、深藏的、無間的自我中心,就是這個含義。

-3-還有第八感!!!

《第七感》說:當你逐漸感知到與他人的聯結時,便會感知到與更宏大的世界的關係,這也許構成了另一種能力,即人際關係的“第八感”。

佛學中有兩種道,一種是羅漢道,主要是自修自渡是指修行小法而得的果位,羅漢有很多,至今記載的有500羅漢;另一種是菩薩道,除自修自渡外,渡衆生是重要的工作,這就是大慈悲,要以法佈施爲最大的佈施。

所以第八感類似於菩薩道,所謂渡人就是渡己,當與別人聯結讓自己成爲“我們”中的一員,人就能體會到人生的宏大意義。

佛學中還有第八識,稱爲“阿賴耶識”,也稱爲“藏識”,也就是隱藏在人們心中、通向菩提道的那種智慧。也許有了第八感,人成爲人類的一員,感受到人類之一的宏大意義,就是佛學所說的第八識——“阿賴耶”識。

人際神經學有八感,佛學有八識。

也許丹尼爾·西格爾也研究過佛學,也許他關於腦科學的概念就是受到了佛學的啓發。

不管怎樣,現代心理學和古人的智慧是相通的,《第七感》爲佛學提供了另一種大腦底層的邏輯和物理基礎的解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