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比起親人你竟然更願意向陌生人傾吐心聲?——李侖《忘憂十二夜》

爲什麼比起親人你竟然更願意向陌生人傾吐心聲?——李侖《忘憂十二夜》

爲什麼我們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人,會比對自己的親人更容易傾吐心聲?

爲什麼明明是深惡痛絕的人,我們卻會越來越像他?

爲什麼斯人已逝,我們還要苦苦等待一句道歉?

在沒看過李侖的《忘憂十二夜》時,這些問題早就出現了,但很多人可能像我一樣對它們視而不見。或許是沒有深入思考的意識,或許是下意識地逃避。因爲在這些問號的下面無一不隱藏着我們內心的痛。時間一長,它們就成了左右我們生活的沉痾,不知如何下手。

不知你有沒有曾經在影視劇看到,並羨慕國外有類似“戒酒會”那樣的組織。幾個人圍坐在一起,毫無保留地直抒胸臆,釋放憂慮?那麼現在你就可以通過《忘憂十二夜》來經歷這整個過程了。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存在主義團體小組的故事,它的形式就跟“戒酒會”類似。小組共8個成員,通過一週一次,共十二個夜晚,由帶領者也就是作者的組織引導,完成一個逐漸認識自己、並期望能得到心理療愈的過程。

爲什麼我們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人,會比對自己的親人更容易傾吐心聲

沒想到,我們竟然更願意向陌生人吐露心聲,當然這是在有保密協議的基礎上。這是本書第一個令我關注的地方,我們爲什麼會渴望有這樣一個組織?

這是因爲那些熟悉的人,都與你的生活情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擡頭不見低頭見的人之間,過於真實的流露可能會顯得尷尬,容易產生矛盾。

另一方面更重要,那就是書中董英才所說的:家人之間其實更難彼此肯定。因爲親密,我們的家人反而更容易對你有不合理的期待和成見。

都說家是我們可以卸下防備,全然放鬆的港灣。但書中的大部分人物藍媽媽、韓教育、許不知、張孤單、董英才等,都是因爲無法坦率通暢地與家人溝通產生了各種煩惱纔來這裏尋求陌生人的幫助的。

記得心理學家武志紅有本書名就叫《爲何家會傷人》。家人朋友之間,不但不容易彼此肯定,反而成了我們傷害的重要源頭。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卻是慘痛的現實。

在《忘憂十二夜》中提到了一個新名詞:“人造的道歉”,讓我眼前一亮。不光是道歉,還有感謝、讚美、悲傷等等諸多人類的情緒。這些本該是我們的天然形成和釋放,是人最真摯的情感表達。可爲什麼要自然地流露會變得那麼困難呢?

因爲社會常態、因爲旁人的眼光,更因爲各自的私慾,我們說一句真話都要左顧右盼,謹慎再謹慎。哪怕面對的是我們最不需要僞裝的家人,這真是人類的悲哀。越過重重迷霧,心與心的交融如此不易。

如果能夠更寬容更坦誠,像一個陌生人一樣不帶成見、客觀地去彼此看待,不強加自己的期望行不行?

只是十二個夜晚,所有小組成員都得到了多年以來家庭所給與不了的心靈慰藉,不同程度地打開了心結。作爲身邊人,我們是否應該好好想一想,怎樣給家人想要的環境,讓所有人都願意也敢於在親人面前說真話呢?

爲什麼明明是深惡痛絕的人,我們卻會越來越像他?

全組成員是經過帶領者“面試”挑選的8個人,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和職業,彼此素不相識,也各懷目的。比如藍媽媽想解決與厭學孩子的關係問題;韓教育想排除自己的恐婚情緒;許不知是被母親叫來的不知道要幹什麼…

雖然簽訂了保密協議,但最初的見面還是難免充滿了戒備和試探。隨着接觸增多,大家慢慢開始在彼此的瞭解和衝突中暴露出內心的缺失。

在進程中可以發現,能令大家敞開心扉的並不是溫情脈脈的愛,而是不能忘懷的“恨”和遺憾。

韓教育問,我們都會像我們的父母嗎? 許不知說:你不會像你喜歡的那個人的,你會更像你恨的那個人。 “因爲恨能生根,喜歡就是一陣風。“

如果這句話刺痛了我們,那是因爲它真實。

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和諧喜悅,順風順水,並覺得那纔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人對阻礙自己得到幸福的事物深惡痛絕、耿耿於懷。這並非是我們願意忘記愛、記住恨,而是心理學中越是想忘就越忘不掉的“白熊效應“在作祟。

在不斷的回憶和懊悔中,這種”恨“就像魔咒一樣在我們腦海中一遍遍回放,直至深深紮根,纏繞並影響我們的一生。

更可怕的是,因爲不斷地在內心“覆盤、複習“,我們會不知不覺變得更像那個我們恨的人。如果不能及時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最終就會成爲自己討厭的人了。

小組中的許不知就是因爲痛恨父親的出軌成性,自己也開始變得對感情玩世不恭,不敢接受長久的感情,不斷地換女友。要不是來到了小組他一直意識不到原來自己正一步步走向那個痛恨的人,卻辜負了那些給他愛的人。

董英才則是一個反向的例子。她從小目睹父母之間的冷漠,就竭力將自己各方面都做到最好,不依靠別人的評價而活。

董英才:是的,我就是這麼想的,人和人之間首先要有一個獨立的前提,如果不獨立,就容易被別人的思想控制,失去自己把握命運的能力。 就像我之前說的,我爸爸一輩子都在等我媽的肯定,爲此痛苦了一輩子,這就是太依靠別人評價的結果。

過於想擺脫的逆向思維,讓她用力過猛,渾身包了一層堅硬的殼,理性得像個不近人情、僵硬的機器人。忘記了自己內心也是個需要鼓勵和溫情的普通人。

他們都想遠遠地逃避恨,恐怕重蹈覆轍。沒有解開的心結令他們最終被反噬和轄制,變成了自己並不願意成爲的形象還不自知,真令人唏噓!人啊,就是這麼聰明又愚笨,光用自己的眼睛可能永遠都看不清自己。

爲什麼斯人已去,我們還在這裏苦苦等待一句道歉?

全職太太兼鋼琴老師張孤單原本是爲了協調和兩個孩子的關係來到小組的。在深入交流後張孤單說出了小時候被性侵卻被奶奶搪塞的痛苦經歷。

原來這麼多年以來她一直在等姥姥的一句道歉,說當初欺騙了自己。但直等到奶奶去世了她也沒有得到。這讓她在婚姻中始終沒有最夠的安全感,把正常的接觸都視爲洪水猛獸,對孩子也不自覺地親疏有別。

這一幕我覺得會觸動到很多人,有些人有些關係有些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離我們遠去多時了,爲什麼我們還在苦苦等待一個解釋一個道歉,這真的像一句“芝麻開門”的咒語那麼靈嗎?

其實人生和命運是可以改寫的,大家七嘴八舌地幫助張孤單分析她關於姥姥的夢境,用各自的視角提出了積極正面的寓意。這讓張孤單感動之餘也開始豁然開朗,她終於明白姥姥還是愛自己、希望自己生活得更堅強自信的。同樣的夢不同的詮釋,轉折似乎就在這麼輕鬆的一次聊天之中發生了。

我們要的真的是那一句話的咒語嗎,其實我們苦苦在等待的是一次重獲愛的勇氣的機會。我們常常畫地爲牢,把自己囚禁在過往的時空中,以爲自己還是那個脆弱渺小的自己。忘記了人是可以長大的,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證明和改變自己人生的。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即使被所有人誤解、歧視,你還是你自己,是按照神的形象來創造的獨一無二的你。不要活在過去也不要活在別人的評價中。所謂勇氣和機會不都需要別人來施捨,相信自己有能力、也有資格讓自己生活得更灑脫更自由,不卑不亢。

別忘了人是社會性動物,這是我們的優勢

來到小組的成員並不都有自己明顯的問題要處理,像高熱誠、權靈感、董英才、曹人類等最初都是抱着觀察學習的目的而來的,其中幾個自己還是老師,是替人解答釋疑解惑的。

然而俗話說醫者不自醫,他們能寬慰別人卻沒能好好整理自己。在小組中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從他人的眼中他們發現並開始着手去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了。

別忘了人是社會性動物,孤家寡人容易偏狹。依靠團體依靠社會的力量與智慧來幫助每個人,這是我們身處這個集體的優勢。這能讓我們更客觀也更全面地看清自己、看清前路,不至於偏執地一意孤行。

同時接受幫助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吝惜對別人伸出真誠的援手,這纔是一個集體的力量體現。

後記

我們的人生不可避免的有快樂幸福,也會有憂慮、憤怒、恐懼,是不是一定要排除所有負面的東西纔是圓滿呢?帶領者也就是作者李侖說並不是,因爲這所有的集合纔是完整的人生。負面的事物同樣有它們積極的意義。

美國作家黛比·福特也曾說:“我們的每個缺點背後都隱藏着優點,每個陰暗面都對應着一個生命的禮物……陰暗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用心擁抱它,我們才能活出完整的生命。”

而從我的體會來說,反之所謂的善良與溫暖也並不都是表面看來的那麼有價值和營養。因爲事物都有豐富的層次的多面,只不過我們還沒看到。

其實只有不圓滿,才讓我們更有動力和希望去爭取圓滿,始終走在路上尋找缺失的那一部分。

《忘憂十二夜》的旅程是短暫也是被集中放大了的,它也不可能真的讓所有人“忘憂”。提示我們始終堅持信念、懷抱不懈的激情,用更寬闊的胸懷去面對自己的生活,纔是它的真正價值所在,你看懂了嗎?#忘憂十二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