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拾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一箇中心:心理諮詢是自己的事兒 兩個基本點:信心加標尺 三種自我狀態:兒童、父母、成人 四種人生座標:關於自我與他人好壞的四象限 關於情商 其他收穫

學習互助組之家第267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過去的一年中,一直在積極地探索自我,去找尋真實的自己;在與朋友的閒聊過程中,也有朋友多次指出要享受當下。總覺得還是有比較大的進步呢。而這本書,由於童收般的名字,雖然很早就聽說了,但遲遲未納入自己的書單。正好前段時間又無意中看到不少人的推薦,就翻開了。卻不想,短短的一本小冊子給了自己關於更多自我探索的工具和認知。

這是一本心理諮詢入門書,作者羅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牀實踐者。他借用經典童話《柳林風聲》裏的動物主角,模擬了病人與諮詢師之間互動的全過程,講述了一名抑鬱症患者是如何通過心理諮詢得到療愈和改變的。但其對於人生的指導卻遠遠超越了抑鬱本身。

先說一下書中的主人公蛤蟆,他陷入深深的沮喪、無助和悲傷,卻無力掙脫出來;他缺乏自信,總是不由自主地討好別人,當別人看不起他、批評他、欺負他的時候,他也不敢把憤怒表達出來,卻又痛恨自己的軟弱;有時候,他甚至找不到自己有什麼優點,活着有什麼價值。

這種狀態,其實就是過去10年間的自己——大學畢業之後最黃金的一段時間。看到這樣的角色與定位,深深地代入到了書中。

那作爲書中的蛤蟆,自己又學到了什麼呢?

一箇中心:心理諮詢是自己的事兒

這裏摘錄書中諮詢師蒼鷺的原話:
“心理諮詢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於自願。所以這就意味着,只有當你是爲自己而不是爲取悅朋友們纔想諮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們約定要合作,就需要擬一個合同,諮詢結束時,我會把收據寄給你。你看,這並不是錢的問題。爲諮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第一步:走出依賴。實在太像了,當自己從體制內走出來的前幾年,總是在想着怎麼讓別人給自己指一條路,想着讓別人點醒自己。而自己呢,卻在戰術性的勤奮中陷入戰略性的懶惰。

兩個基本點:信心加標尺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諮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於你。”

相信自己,相信他人。這是改變的初發點與終點。

而基於“只有可度量的,纔是可改變的”,那如何去度量這種改變呢?“如果以1~10分來評判你現在的感受,你會給自己打幾分?”這正是書中所提到的情緒溫度計。所以,當別人問你感覺如何,當自己審視感受如何時,不妨亮出自己的分數。

三種自我狀態:兒童、父母、成人

“自我'來自拉丁文,代表'我’這個詞。而當我們問'他處於什麼狀態’時,我們其實是在問’他存在的模式是什麼’。
人其實會處於三種不同的人生狀態中:

兒童自我狀態

當說一個人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指的是他的行爲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這不同於“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
“'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蹟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而實際人,人剛剛出生時,如同三原色一樣,只有幾種最基本的情感(快樂和深情 憤怒 悲傷 恐懼)。幼年時,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爲模式,這些行爲模式成爲自我的核心,融爲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爲。正因爲這樣,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爲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具體的情形和場景因人而異。
基本情感是類似的,但我們作爲個體開始發展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和反應都變得越來越個人化,就好像幾種原色混合在一起就變出各式各樣。

而具備基本情感的,我們可以稱之爲自然型兒童;與之相應的,是適應型兒童。大多數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爲傳遞給後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禦因此而產生的後果。當然,嬰兒不會用邏輯或者有意識地去想明白這些問題,但卻會從經驗中學習。我們學到的是一種生存的策略,並發展出一套行爲來應對父母和其他人。幸運的話,我們就能用餘下足夠的精力來享受生活。想想我們作爲孩子時,是如何想法設法地得到父母的誇獎,去贏得誇讚,如何習得不帶攻擊性地發火,用緩和的方式釋放憤怒(包括爲什麼近兩年媒體上反思乖孩子現象,因爲這不自然,是一種幼年時的適應策略)

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不可避免地變成我們成年後經常有的感受。這也就是爲什麼有詩人曾說’孩子是成年人的父親 ’,或者心理諮詢師口中的,用童年去療愈自己。

父母自我狀態

'父母狀態'包含了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裏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含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讓我們藉此判斷是非對錯。這些價值觀來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們行爲的人。他們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對我們之後的人生產生影響。

“處於’父母自我狀態 ’時,我們表現得正如自己的父母。

蒼鷺提出“挑剔型父母狀態”的概念,狀態包含“愛批評人”“憤怒”“嚴厲”等特徵。通過此概念,蛤蟆先生了解了自己在“適應型兒童狀態”裏待了多久,也開始明白他真的會批判和懲罰自己,正如小時候父母對他做的一樣,這甚至是在滿足他的需求。這就是所謂的“共謀”——“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別人 ”。一個人能同自己共謀來譴責自己,連潛意識也沒能察覺到。這是他不開心的原因。也是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不停地自我否定的表現。

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

三種狀態的共存

兒童自我狀態的關鍵詞是依賴,父母自我狀態的關鍵詞是責怪,而成人自我狀態的關鍵詞是自主。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人生狀態的作用與影響是不同的。有的人開心,有的人傷心。都是正常的,更關鍵的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標,然後找到自己想要奔赴的狀態。
但並不是說成人狀態是唯一的。在成功的人生裏,這三種狀態都是必需的。它們已經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種狀態肯定都很重要,都對生存有價值。但成人狀態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裏,才能學到關於自我的新知識。

四種人生座標:關於自我與他人好壞的四象限

每個人的早年經歷本質上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一個不同的世界。有時候,人們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連信念和預設都不盡相同,最嚴重的時候,這些人在之後的人生裏只能經過流血衝突才能達成和解。

一切的關鍵就在於那是'人生座標'。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後的人生裏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後,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換一個詞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將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看待他人,則實際上有四種不同的結果:
我好,他好;
我好,他不好;
我不好,他好;
我不好,他不好。

而上述兒童自我狀態,實際上就是“我不好,他好”,也是書中的蛤蟆先生,是生活中不幸福的你我。父母自我狀態,就是“我好,他不好”,不斷地去批評、去責怪、去教育他人,是書中的獾,是生活中給我們造成壓迫與困擾的他人。而成人狀態,就是“我好,他好”的狀態。也是我們應該去定位的人生座標。

當然,這個座標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過程中的處事象限。也就順帶指示到了情商。

關於情商

情商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並且還能掌控它。

高情商的人,概括而言,他們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瞭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爲。

情商和理解別人有關,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辨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爲’共情’。但也許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過理解和迴應對方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情感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因爲它將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係。

共生性則體現出成熟和自我接納,還包括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共生性可以讓你在社交和工作上與別人有效聯結,協同合作。

其他收穫

  1. 人們太容易讓重要的事件就這麼過去,忘記關注或爲它們慶祝,也許是因爲我們通常都只在事後才明白它們有多重要。
  2. 《人間遊戲》(Games People Play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的著作)命名並描述了一百種心理遊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