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133:倒字纸与唱孝义

《老成都》(连载)

【文章:王大炜;配图:完   璧】

         成都市锦江区惜字宫南街,原来有一座因纪念仓颉造字而建造的惜字宫。

        从前成都街头常有专门收字纸的老人,背个大背兜,拿把大火钳,一边走,一边吆喝:“倒字纸哟!”有时还要来个有板有眼、韵味十足的唱腔:“昔日有个朱寿昌,辞官不做去寻娘。”唱完之后,又马上接着喊出一声“倒字纸”!其唱腔低沉苍凉,如泣如诉,十分感人。

  这里面反映出两个故事:一是“倒字纸”;二是“昔日有个朱寿昌,辞官不做去寻娘”。

        倒字纸就是提请临街住户把写过的废纸拿出来,交给收字纸的老人,集中焚烧,以避免随地抛洒。收字纸的不付钱,与现在卖废书报要收钱的大不相同,双方都是义务。从前读书人,或稍识文断字者,概用毛笔写字,而写字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乃是古代先贤的杰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汉字的发明人仓颉,更是功高盖世,永受后人崇拜。于是在惜字宫南街,就建起来一座纪念仓颉造字的惜字宫。所以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公元531~591年)在他的名著《颜氏家训》里说:文字是古圣贤心迹,字纸不可秽用,废弃的字纸应焚化。可见敬惜字纸之风由来已久,故此称为惜字宫,而成为街名。那时的读书人不得任意践踏字纸,甚至不得用作手纸,否则便有亵渎神灵之嫌,会被善婆婆们骂一声“要瞎眼睛的”!

  收字纸的老人家境贫寒,多靠地方善堂等慈善机构赒济施舍度日,虽然每日走街串巷不断吆喝,不辞辛劳,但却因十分虔诚执着,大有“贫贱不移”之风,令人敬佩。字纸收齐后便在有字库的地方焚化,如惜字宫南街、东城根街的字库街,或附近的庙宇。焚烧字纸,惜字得福,仿佛于冥冥之中将“字”化作缕缕青烟,上告仓颉降福人间。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有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诀,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二十四孝·弃官寻母》)又据史料介绍,朱寿昌,扬州人,曾宦游四川阆州(现阆中市),任上官声政绩颇佳,加上他弃官寻母,历经艰辛,成为后世传颂的二十四孝之一,更为蜀人所称道。收字纸的在走街串巷之时,即兴唱上一句“昔日有个朱寿昌,辞官不做去寻娘。”一方面是收字纸的本身就是一种善举,借机宣传孝道,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吆喝几声也可振奋精神,吸引市民。这句宣传孝道的唱词,最初可能出现在民间的说唱艺术中的《二十四孝》之《弃官寻娘》,如早期的讲圣谕,以及后来的道琴和金钱板等艺术形式。道琴,小娃娃们戏称为“嗤乓乓”,因为它的发声恰是此音,道琴最常表演的是“目莲和尚去寻娘,见到血河哭一场”,也是一个矢志寻母的故事。收字纸的这么一唱,学生娃娃便飞快传唱在校园内,有的娃娃吐字不准,把原词变成了“昔日有个朱寿康,官都不做去寻娘”。可见其深入民心。

  朱寿昌的寻母事迹被编入《宋史·孝义传》。有诗赞道:人生百行孝为先,寻母何辞路万千。留得一篇《孝义传》,好教后人仰前贤。

      (下篇:《新巷子这排人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