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侄女永樂縣主爲什麼會嫁給吳王李恪的兒子?

吳王李恪第五子,名字、生平一概不詳,只見載於其妻《大周故永樂縣主墓誌銘並序》:“甫自初笄,適於君子,即唐吳大王之第五息也。”

比起沒有任何官職可炫耀、史書也懶得記載一筆的丈夫,永樂縣主武氏的生平更加值得說道。畢竟武氏說起來也是武士讓的孫女,武懷運的女兒,論輩分算是武則天的侄女。

那麼武氏作爲武則天的侄女,又是爲什麼會嫁給這樣一個聲名不顯的丈夫呢?這就得從這一支的家族經歷說起了。

話說乾封元年時,唐高宗十分寵愛武后的外甥女賀蘭氏,武后爲了阻止賀蘭氏進宮爲妃與自己爭寵,便毒殺了賀蘭氏並嫁禍給堂兄弟武懷運、武惟良。倒黴的武懷運兄弟無辜丟了性命不說,還被武后故意改成“蝮”這個姓以示羞辱,族中的兄弟子侄同樣慘遭連坐,被判流放嶺南,妻女則籍沒掖庭,充作官奴婢

作爲武懷運的女兒,年僅八歲的武氏自然難逃一劫,不得不在宮中小心翼翼地謀求生存之道。爲什麼這麼說呢?看看武懷運的嫂子善氏的命運就知道了。

《資治通鑑》:

懷運兄懷亮早卒,其妻善氏尤不禮於榮國,坐惟良等沒入掖庭,榮國令後以他事束棘鞭之,肉盡見骨而死

善氏因爲早年得罪過武后的母親榮國夫人,於是淪爲官奴婢後被武后隨便找了個理由活活打死。年幼的武氏過早地見識過世事的殘酷無情,深知武后便是她這一生命運的主宰者,對武后的敬畏之情從此深入骨髓。

這樣膽戰心驚的日子過了大約有七年之久,終於在賀蘭敏之死後迎來了轉機。

根據《大周故特進太子太保贈太尉幷州牧魏王墓誌銘並序》記載,咸亨四年,武后眼看賀蘭敏之死後屬於父親武士彠的周國公一爵無人繼承,不得不暫時放下舊怨,請唐高宗將當初因爲武懷運兄弟流放嶺南的侄子武承嗣召回京城,令其襲爵。

隨着家族的起復,年已及笄的武氏也沾到了光,得以脫離賤籍,出宮嫁給李恪的第五子。如果單看李五郎的宗室身份,這門婚事似乎也能稱得上是門當戶對,然而別忘了,武氏的父親武懷運是死於非命,李五郎的父親李恪同樣死於非命

永徽四年,唐高宗爲了震懾宗室中那羣輩分高而又蠢蠢欲動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唐高祖的庶長子李元景和唐太宗的庶長子李恪這兩個大頭殺雞儆猴。

李元景是死有餘辜,因爲高陽公主等人試圖謀反就是爲了擁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無辜牽連的,因爲李恪既不是被擁立的對象,也沒有參與謀反。只不過李恪身爲唐太宗的庶長子,這樣的輩分在宗室中僅次於皇叔李元景,再加上唐太宗臨終前只一心叮囑大臣們要保護好長孫無忌,對李恪這個曾經提名未果的庶長子卻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李恪這才悲劇了。

唐高宗登基後,曾將宗室中輩分最高的李元景和李恪二人同時加封爲三公,然後爲了永絕後患,在高陽公主、房遺愛等人謀反事泄後趁機借題發揮,將這叔侄二人一網打盡。當然,也有人認爲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長孫無忌,而不是唐高宗,但事實上通觀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唐高宗纔是真正的主使者

《冊府元龜》上就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唐高宗曾召見房遺愛,並問他:“你身爲皇親國戚,爲什麼要謀反?”房遺愛則回答道:“我的行爲罪該萬死,但請陛下看在我告發了吳王李恪的份上饒恕我一命。”唐高宗聞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現在才告發李恪,不是太晚了嗎?”

隨後唐高宗又在朝中裝模作樣地爲李元景、高陽公主等人求情,被崔敦禮義正言辭地駁了回來。唐高宗對此不僅沒生氣,反而將打斷自己“憐憫”之情的崔敦禮各種加官進爵,又是提拔爲宰相,又是封其爲固安縣公。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賜死後沒過幾天,唐高宗就在觀德殿裏將這幫謀逆之人的財物分成五垛陳列出來,令諸位親王大臣們舉行射禮,然後又將剛空出來的司徒、司空的頭銜分別封給了徐王李元禮(李元景、李恪死後宗室中輩分最高者)與功臣李績,以此給宗室立威。

李恪死後,他的長子李千里不過七歲,其他兒子更加年幼,按照唐律,不滿十四歲的孩子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兄弟一齊流放到了嶺南。

如此看來,李五郎與武氏這對夫妻的前半生命運是何其相似——生父橫死,導致年幼的自己在嶺南這種瘴癘橫行之地流放,或在危機四伏的掖庭中苦苦求生

對於這對早早就嚐盡人間酸苦的夫妻來說,或許唯一的安慰就是天授元年武氏被冊封爲永樂縣主一事了吧!然而好景不長,永樂縣主的封號剛拿到手才兩年,還沒怎麼享受過身爲縣主的風光呢,武氏便匆匆撒手人寰

也許是心有不甘,武氏的墓誌上強調了武則天對這個侄女總計三百段物、一百八十石米粟的兩次賻贈。

不知道武則天的這點追贈,能否一筆勾銷掉她對這個侄女生前造成的所有苦難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