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錢,有點權,有大量的閒暇,這纔是理想的生活

有記者採訪法國後現代大師羅蘭•巴特:“你想過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的?”

大師答:“有點錢,不要太多;有點權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閒暇。”

沒有錢的日子,意味着沒有尊嚴.但像葛朗臺那樣,把自己的一生,埋在錢堆裏,也惹人笑話。這樣的生活,毫無品味可言。

記者又問:“那麼多的閒暇,用來做什麼呢?”

他簡單地回答:“讀書,寫作,和朋友們交往,喝酒,聽音樂,旅行等等。”

這樣的生活,在他看來,纔是有品味的生活。


讀了《格調》之後,我才明白,有錢,可能會成爲衆人眼裏的土豪,但有格調和品味,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賞,纔會提高你的社會等級。

《格調》是美國作家、文化批評家保羅•福塞爾所作。福塞爾因《“一戰”和現代記憶》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獎”

福塞爾在書中,把人分爲九種類型,並對每一種類型的人,進行分析,從而說明,如何纔算有品味、有格調的人。


一、福塞爾對社會等級的劃分

福塞爾經過自己的研究,把他自己的國家的等級分爲九類:

上層階級有三類人:看不見的頂層、上層、中上層階級;中層階級有四類人:中產階級、上層貧民、中層貧民、下層貧民;下層階級有兩類:赤貧階層、看不見的底層。

作者在書中提到,劃分這些等級,並不完全根據金錢,畢竟,誰也不能確切地知道別人有多少錢。與金錢同樣重要的是風範、品味和認知水平。

如果單從經濟上來劃分,可以分爲富人和窮人;但這樣的劃分,自然是膚淺的。社會本身複雜而又煩躁。劃分等級,自然得從社會角度來看。


社會上,不可辯駁地存在着等級。每一個等級的成員,從很小的時候,學得的風範和傳統,都大相徑庭,並且,用一句俗話說: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有可能一輩子也很難改變這些東西。

同時,從家居來講,書籍也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因此,作者提到羅素•林內斯的觀點,品味、知識和感知力,比金錢更能決定人的社會等級。

看不見的頂層、上層、中上層,在作者的判斷裏,都是有錢人。看不見的頂層,喜歡炫耀和揮霍;上層貪圖安逸,但他們對思想和精神生活毫不關心;中上層是有錢、有趣、喜歡遊戲人生的階級;

而赤貧階層和看不見的底層,是這個世界上最貧窮的人。

夾在中間的,便是那些中產階級、上層貧民、中層貧民、下層貧民。

在作者眼裏,中產階級是全社會中最勢利的一羣人。他們謹小慎微,了無生氣;上層貧民,並不缺錢,他們的錢夾鼓鼓囊囊的,還用皮筋勒緊。下層貧民,承擔了社會上最底層的工作。


二、中美在以貌取人方面的異同

爲了詳細地論述各個等級,作者通過四章內容,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說明各個等級的差異。分別爲:以貌取人,住房,消費、休閒和擺設,精神生活。

以貌取人的細分觀點有:容貌、微笑、身高、體重、衣着、顏色、質地、易讀性、整潔……高極品味:古風崇拜等。

作者認爲,相貌漂亮 是上層等級的標誌。如果上層階級與低層的人通婚,通常會選擇長得漂亮的人。這一條準則,差不多成爲整個社會公認的擇偶標準。便是在我們自己的國家,也似乎沒有人辯駁。

微笑作爲等級標準,作者在這裏提示 :不要笑得過頭。古代就講究“笑不露齒,站不倚門。” 這是中國女人都知道的標準。中國人最講“度”,講“過猶不及”,對於過頭的事,向來不以爲然。


身高和體重,也是作者評判的一個標準。在美國,有等級地位的人很少會是粗短的小個子,身材苗條是位於上層四個階層的一致目標。關於這點,我們也有俗語: “一白遮百醜,一胖毀所有。”用以警戒世人。

書中提到,多數超重的人屬於三個貧民階層。速食品和啤酒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原因,對社會地位的下降引起的焦慮引發的暴食是肥胖原因之一。肥胖既惹眼又多餘,上層階級便拒絕肥胖。

其實在中國,不論是哪個階層,對肥胖都是極排斥的。即便是在衆人以爲以胖爲美的唐朝,美人楊貴妃也不過是豐腴而已,遠遠達不到肥胖的地步。

但與作者觀點不同的是,《我減掉了五十斤!心理諮詢師親身實踐的心理減肥法》講:“肥胖是因爲喫進去超過需要的食物。這個食物不是胃需要,而是心需要。多喫進去的每一口食物,都是在填補無法被滿足的愛的需要。”

在生活水平相對提高的現在,肥胖率也不可忽視地提高了。成爲健康殺手。

上層階級,身材苗條,可能因爲有更多的資源,來成就自己的願望。減肥餐,其實比普通食品更昂貴。而下層貧民,喫的多是便宜而高熱量的食物。幾乎沒人關心他們的食物是不是合理。

金錢的作用,在這裏,顯得極其重要。


三、人人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味

書中提到:歷史悠久的好學校,是中上層階級和中產階級用來作爲社會地位的標誌和證明。好學校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確實如此,一所好學校簡直就是一個通向成功的敲門磚。每年高考,我們都十分關注。

即便像我的父親這樣,只讀過小學的八十歲老農民,也會津津樂道於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跳出了農門,村子裏每年也會對考上大學的孩子進行獎勵。

雖然,條條道路通羅馬,但高考無疑成爲這些農家孩子改變命運和階層的一個最好的機會。


許多出身農家的孩子,通過上大學,改變了自己的經濟條件,也改變了自己的品味,希望像羅蘭•巴特一樣,過上理想的生活。

就是那些一輩子生活在農村的人,也希望能攢夠買房子的首付,讓後代住進城裏,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環境資源。

《史記》中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很多人在經濟條件稍微改變了之後,就開始提升自己的品味,這確實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然而,階級固化的說法,甚囂塵上,看起來有足夠多的理由和證據,讓人們相信,想改變自己的階層太難。

這就像你還沒有去考大學,已經有很多人告訴你,你考不上一樣。但細想一想,人生有容易的事嗎?

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奮鬥的結果。如果,還沒有拼盡全力,那麼,一切皆有可能。說不定,努力後的你,真的過上了羅蘭•巴特所希望的理想生活:有點錢,有點權,有大量的閒暇。

那時,能不能改變階層,又有何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