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钱,有点权,有大量的闲暇,这才是理想的生活

有记者采访法国后现代大师罗兰•巴特:“你想过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

大师答:“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

没有钱的日子,意味着没有尊严.但像葛朗台那样,把自己的一生,埋在钱堆里,也惹人笑话。这样的生活,毫无品味可言。

记者又问:“那么多的闲暇,用来做什么呢?”

他简单地回答:“读书,写作,和朋友们交往,喝酒,听音乐,旅行等等。”

这样的生活,在他看来,才是有品味的生活。


读了《格调》之后,我才明白,有钱,可能会成为众人眼里的土豪,但有格调和品味,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赏,才会提高你的社会等级。

《格调》是美国作家、文化批评家保罗•福塞尔所作。福塞尔因《“一战”和现代记忆》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奖”

福塞尔在书中,把人分为九种类型,并对每一种类型的人,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如何才算有品味、有格调的人。


一、福塞尔对社会等级的划分

福塞尔经过自己的研究,把他自己的国家的等级分为九类:

上层阶级有三类人: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阶级;中层阶级有四类人: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下层阶级有两类:赤贫阶层、看不见的底层。

作者在书中提到,划分这些等级,并不完全根据金钱,毕竟,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别人有多少钱。与金钱同样重要的是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

如果单从经济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富人和穷人;但这样的划分,自然是肤浅的。社会本身复杂而又烦躁。划分等级,自然得从社会角度来看。


社会上,不可辩驳地存在着等级。每一个等级的成员,从很小的时候,学得的风范和传统,都大相径庭,并且,用一句俗话说: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有可能一辈子也很难改变这些东西。

同时,从家居来讲,书籍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作者提到罗素•林内斯的观点,品味、知识和感知力,比金钱更能决定人的社会等级。

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在作者的判断里,都是有钱人。看不见的顶层,喜欢炫耀和挥霍;上层贪图安逸,但他们对思想和精神生活毫不关心;中上层是有钱、有趣、喜欢游戏人生的阶级;

而赤贫阶层和看不见的底层,是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人。

夹在中间的,便是那些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

在作者眼里,中产阶级是全社会中最势利的一群人。他们谨小慎微,了无生气;上层贫民,并不缺钱,他们的钱夹鼓鼓囊囊的,还用皮筋勒紧。下层贫民,承担了社会上最底层的工作。


二、中美在以貌取人方面的异同

为了详细地论述各个等级,作者通过四章内容,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各个等级的差异。分别为:以貌取人,住房,消费、休闲和摆设,精神生活。

以貌取人的细分观点有:容貌、微笑、身高、体重、衣着、颜色、质地、易读性、整洁……高极品味:古风崇拜等。

作者认为,相貌漂亮 是上层等级的标志。如果上层阶级与低层的人通婚,通常会选择长得漂亮的人。这一条准则,差不多成为整个社会公认的择偶标准。便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也似乎没有人辩驳。

微笑作为等级标准,作者在这里提示 :不要笑得过头。古代就讲究“笑不露齿,站不倚门。” 这是中国女人都知道的标准。中国人最讲“度”,讲“过犹不及”,对于过头的事,向来不以为然。


身高和体重,也是作者评判的一个标准。在美国,有等级地位的人很少会是粗短的小个子,身材苗条是位于上层四个阶层的一致目标。关于这点,我们也有俗语: “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用以警戒世人。

书中提到,多数超重的人属于三个贫民阶层。速食品和啤酒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对社会地位的下降引起的焦虑引发的暴食是肥胖原因之一。肥胖既惹眼又多余,上层阶级便拒绝肥胖。

其实在中国,不论是哪个阶层,对肥胖都是极排斥的。即便是在众人以为以胖为美的唐朝,美人杨贵妃也不过是丰腴而已,远远达不到肥胖的地步。

但与作者观点不同的是,《我减掉了五十斤!心理咨询师亲身实践的心理减肥法》讲:“肥胖是因为吃进去超过需要的食物。这个食物不是胃需要,而是心需要。多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都是在填补无法被满足的爱的需要。”

在生活水平相对提高的现在,肥胖率也不可忽视地提高了。成为健康杀手。

上层阶级,身材苗条,可能因为有更多的资源,来成就自己的愿望。减肥餐,其实比普通食品更昂贵。而下层贫民,吃的多是便宜而高热量的食物。几乎没人关心他们的食物是不是合理。

金钱的作用,在这里,显得极其重要。


三、人人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味

书中提到:历史悠久的好学校,是中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用来作为社会地位的标志和证明。好学校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确实如此,一所好学校简直就是一个通向成功的敲门砖。每年高考,我们都十分关注。

即便像我的父亲这样,只读过小学的八十岁老农民,也会津津乐道于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跳出了农门,村子里每年也会对考上大学的孩子进行奖励。

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高考无疑成为这些农家孩子改变命运和阶层的一个最好的机会。


许多出身农家的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经济条件,也改变了自己的品味,希望像罗兰•巴特一样,过上理想的生活。

就是那些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人,也希望能攒够买房子的首付,让后代住进城里,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

《史记》中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很多人在经济条件稍微改变了之后,就开始提升自己的品味,这确实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然而,阶级固化的说法,甚嚣尘上,看起来有足够多的理由和证据,让人们相信,想改变自己的阶层太难。

这就像你还没有去考大学,已经有很多人告诉你,你考不上一样。但细想一想,人生有容易的事吗?

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如果,还没有拼尽全力,那么,一切皆有可能。说不定,努力后的你,真的过上了罗兰•巴特所希望的理想生活:有点钱,有点权,有大量的闲暇。

那时,能不能改变阶层,又有何关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