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熱愛生活,人間纔會值得

你有過面對死亡的經歷嗎?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終結,每個人想到死亡,毫無例外的都會感到恐懼。

但是有一類人的存在,卻可以平息這份恐懼,讓死亡變得平靜、美好、深刻,這類人就是送生命最後一段旅程的入殮師。

日本電影《入殮師》,以溫柔的視角,講述了他們守護逝者最後的體面,並送他們安詳上路的故事。

這部電影淡然告訴我們:“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階段。”

而我們就在生與死之間,思考人生的意義;在最後的送別中感受過往的遺憾與留存的喜悅。

1、學會妥協,夢想終究敵不過現實

每一箇中年人,在生存面前幾乎都會放棄夢想。

小林大悟,也不例外。

他是一個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演奏家,幾十年來,他爲了音樂而努力,甚至不惜貸款一千八百萬日元買了新大提琴,準備大展拳腳。

然而,大提琴還沒捂熱,樂團就因經營不善而宣告瞭解散。大悟也從一名高雅的藝術家淪爲了失業的中年人。

沒有了收入的大悟,日子過的捉襟見肘,迫於生存的壓力,他賣掉了大提琴,帶着妻子搬回了鄉下老家,準備重新找工作。

當大悟放棄了心頭熱愛,扛起現實責任的時候,他反而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或許他根本不是喫音樂這碗飯的。

報紙上NK代理公司的招聘廣告“年齡不限、待遇從優”,讓大悟心動不已。

面試時,他還沒弄清楚具體的工作內容,就被社長爽快的錄取了。

後來,大悟才明白原來這份工作是爲往生者入殮,NK是納棺的縮寫。

大悟從未見過屍體,他心中充滿顧慮,然而考慮到50萬的月薪,大悟留了下來。

然而,大悟的心理防線還是在第一次工作時,崩潰了。

那是一位死去兩個禮拜的老太太,渾身已經發臭,周圍爬滿了蛆蟲。

大悟難以控制心中的恐懼,他止不住的嘔吐,回到家之後,他緊緊的抱住妻子,感受妻子的心跳和體溫,才慢慢得回過神來。

妻子問他工作是什麼?

他沒說出口。

作爲一個成年人,早已經學會了不動聲色的抗下所有,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沉默。

2、學會珍惜,愛不是永遠存在

大悟萌生了退意。

在逃走之前,他跟着社長見到了下一次逝者。

喪妻的丈夫,斥責他們的遲到,並輕蔑地說:“你們不就是靠死人喫飯的嗎?”

社長沒有放在心上。

他認真而細膩的爲逝者擦拭、更衣、化妝,每一個動作都小心翼翼地守護着死者的體面。

在社長手下,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變得栩栩如生。

他似乎不是丈夫記憶中居家忙碌的妻子,只是一個睡着的美麗女人。

當社長細心詢問死者生前最愛用的口紅時,茫然無措的丈夫才意識到,這麼多年來他對妻子一無所知,終於失聲痛哭,但一切的美好都已不復存在。

儀式結束後,他追出來道歉:“這是她一生,最美的一次,特別感謝。”

沉默觀摩了整個儀式的大悟,心中只有肅然起敬和深沉感動,他這意識到,入殮師重塑的,不僅僅是遺容,更是喚回冷卻的愛與回憶。

多少熱烈深沉的愛,在平淡的日子中被淡忘了,取而代之是對對方的要求和苛責。

直到生命的終結,才發現曾經的爭吵,是多麼的可笑。

比如,另一位逝者,是一位扮成女孩樣的男孩子,看着父母在他面前的爭吵,他應該一直沒能得到他們的理解。

直到最後一刻,父親才幡然悔悟,痛哭流涕的說:“雖然扮成女孩樣,果然還是我的孩子啊。”

當然,還有那個染髮飆車的叛逆少女,生前特意囑咐一定要穿長筒襪的老奶奶,還有那個帶着全家人吻痕離世的老爺爺。

對家人、親人、愛人,我們總是在平時難以恰如其分的表達愛意。

纔會在離別之時,生出無限的悔恨和眷戀。

別讓所有的愛,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眼前的人,纔是此生的彌足珍貴。

3、學會堅定,別讓偏見左右你的選擇

目睹社長一次次認真細緻地爲逝者入殮,大悟深深的感動。

他留了下來。

但是朋友和家人對他的偏見卻一直存在。

發小得知大悟的工作是入殮師後滿臉嫌棄,他甚至不屑於向妻女介紹他,還勸大悟:“還是找個正經的工作吧。”

妻子在得知大悟的工作後失望至極,一氣之下她回了孃家,掙脫開了大悟拉住她的手說:“別碰我,髒。”

大悟獨自在曠野拉起了久違的大提琴,藝術家和入殮師,這兩個身份的轉換讓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轉折發生在發小母親離世的那一天。

大悟熟練的遵照着程序,像社長懷着對死者的敬意,細心整理她的遺容,雙手輕撫的每個動作,似乎都像是替生者訴說對死者的哀思。

他全程是如此的平和而專注,發小和妻子無不動容。

人對於死亡總有天然的畏懼和厭惡。

正如一開始大悟也不理解社長爲何選擇入殮師這個職業。

五年前,社長入殮的第一位逝者,是自己的妻子。

正是妻子的離世,讓社長開始了這份工作。

社長親手送了妻子最後一程,看着妻子優雅的上路,雖然奈何不了生死,但深情的與故人做了一場告別,心中也能得到些許慰藉。

與屍體打交道絕非污穢之事,而是把失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恆的美麗。

大悟在社長的感染下,對這份工作充滿敬意與熱愛。

妻子在大悟的感染下,可以驕傲的對別人說:“我的丈夫是入殮師。”

很多時候,偏見和固執總讓我們對不瞭解的事情妄下評斷。

卻忘了,一個人選擇的人生,不是用來取悅任何人的。

作爲外人,如果不能感同身受,至少保持尊重和理解,眼中少一些標籤,口中少一些妄言,心中多一些慈悲。

4、學會釋懷,別讓憎恨填滿你的人生

因爲入殮師這份工作,大悟見證了太多家庭的悲歡。

其中的愛與恨、笑與淚,是如此的真實而濃烈,卻又灰飛煙滅。

包括他自己。

三十多年未見的父親,甚至連他長什麼樣都忘記了。

再見面時,是以生者和亡者的身份。

在大悟還是孩子的時候,父親愛上了別的女人,就此離家出走,再也沒回來。

大悟心中仍有恨意,他喃喃自語:“這一生,到底算什麼呢?”

然而,在面對擡棺人粗暴地搬動父親遺體時,大悟情緒爆發了,既出於職業習慣,更是爲了維護父親的尊嚴。

大悟趕走了他們,他親自爲父親入殮。

當他掰開父親堅硬的手掌時,一枚鵝卵石從中掉落,那是小時候大悟送給父親的禮物。

承載着他與父親曾經的美好回憶。

大悟捧起父親的臉,記憶中的面孔漸漸清晰,他以爲自己仍有恨意,可是烙印在身體裏的血緣關係,怎麼可能說忘記就忘記。

哪怕他是個不負責任的父親,哪怕這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父子關係,在最後的告別中,大悟還是流下的身爲人子的眼淚。

談不上原諒,但是在這場告別中已沒有了遺憾。

他用這種方式治癒了自己。

人生一世,最大的對手不過是自己的執念。

愛恨情仇無論在怎麼輾轉和善變,面對生死,過盡千帆,只有釋然。

5、

我們似乎從未學過“告別”這一課,大多數的體會,都來自被動的接受。

隨着年歲的增長,我們懂了,人生有太多的告別,與夢想、與家人、與情感,甚至與過去的自己。

每一次告別,都令我們充滿遺憾和失落,但我們更應該明白,正是遺憾讓我們學會了珍惜今後的生活。

因爲,在這場結局註定的人生旅途中,爲夢想的掙扎、對愛人的感恩、爲情感的付出、與自己的和解,都會讓我們的生命變得豐富而飽滿。

只有這樣認真活過,才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悔地與世界告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