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通往哈克的路》之后

本来11.1准备发的文章是另一篇关于自闭症儿童的,但在10.31晚上构思月总结时突然想:要不要写这样一个题材呢。

于是《通往哈克的路》这样作为我的月总结诞生了!写完最后一句时我第一次有种尘埃落定的奇妙感,也是再一次感觉到了作者把感情和想说的话一股脑寄托在文章里的快乐。

《通往哈克的路》讲的是一个少年在去往哈克的路上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最后他到达了哈克,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历。

十月份对我来说是个差点改变命运的月份。

不过说是改变命运也不确切,毕竟没有谁的命运会因为一些决定而改变。命运只会因为蝴蝶效应而发生一些我们自己都察觉不到的变化。

在十月份有一个比赛出了结果,很遗憾的是我所在的队伍没能得到最终的展示权。在十月份我偶然间发现了一个研究生期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可惜最后还是放弃了。

我的十月份的关键词是“遗憾和可惜”。

放弃留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家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语言班、交通费、学费、生活费加起来这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即使是在日本这样的亚洲国家。半工半读的代价是巨大的,动辄百万的留学资金很显然对我家来说是一笔触及不到的巨款。

我经过了几个夜晚难受且撕裂的纠结后决定放弃留学。当然这也不是我的决定,是生活替我做出的“决定”,如果有足够的钱让我出国我一定义无反顾,但现实就是对于疫情下的普通家庭来说出国是没有后路的博弈和难以承受的负担。我在考研门前挣扎了近一年,最后还是要无可奈何地走到国内考研这条路上。

日本对我来说是“哈克”吗?研究生对我来说是“哈克”吗?学到一半的日语对我来说是“哈克”还是我无法摆脱的“比奇城”?

不过当我走上通往哈克的路时,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了。

决定放弃的最初几天我怨天尤人。尤其是在看到微博和网上日入斗金的营销号和“富人”,我会控制不住地想这几十万如果能够作为我留学的资金,我一定为科研和语言拼命;看到明星子女十几岁就能够去国外的学校深造,那是我也许一生都触及不到的学术环境和财富,这时候我会怨气冲天,我会讨厌“出生在罗马”的人。

通往罗马的路实在太难走,与出生在罗马的人相比,走向罗马的人这一路的长途跋涉好像无足轻重。社会对“富人”和“普通人”的严厉程度是不同的,有些梦想在社会严厉的逼视下只能作为梦想。

二十岁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也许在我四十岁的时候还会完成二十岁梦想的机会,但彼时的心境是朝阳还是夕阳,没有人知道。

这之后我第二次受到打击是比赛,这件事让我难受的原因也类似,无非是“出生在罗马”的人享受着普通人不敢想的学术和金钱资源。

但现在我平心静气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上帝赐福抑或女娲造人,生命遍布大地,村庄连接城镇,万事万物都在自己的规律里缓慢而平衡地运行着。富人有富人的意义,穷人有穷人的生活,社会由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手拉手连接起来,缺少任一环都会运行受阻。

如果我注定没法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尽览所有的人类智慧的瑰宝,那么我现在做出的努力都是没意义的吗?

当然不是,我为此付出的感情和态度、成功时发自内心的呐喊、失败时体会到的痛苦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走这一路并非只需要一个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路上遇到的人和做完的事。

即使生活兜了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但这一路上我收获的“烤鱼、小羊、铃铛、绸缎”,这些才是我一直向前走的根本原因。

即使通往罗马的路很漫长很痛苦,在这期间我会经历无数次自我怀疑和自我开解,但生活在于“走”而不在于“到”,“到达罗马”只是努力和梦想自然结出的“果”,而非一切开始的“因”。

每走的一步路都有道理。生活绕了个圈,却并非只能回到原点。

十月份的遗憾随着十一月的到来而全部封存了。去往哈克要向着太阳走上十天十夜,那么,我再次出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