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一盘艺术学习的逻辑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乐此不疲地走在手风琴学习的大道上。在这一波学琴的过程中(跟小时候完全不一样),我也对艺术类学习的方法和逻辑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思考。今天借着刚听完董老师的讲座,结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盘一盘艺术学习的逻辑。

学习态度

其实无论学什么,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既体现了我们是否明确自己要干什么,也大体决定了我们能把事情做成什么样。

当然,形成不同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们的学习目标。而明确的目标,又直接影响着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是全当娱乐,还是要学到什么程度、满足什么需求、达到什么水平,都因此而来。

艺术的学习,又有着和很多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它更主观,也具有更多维度。比如理工类的学科,大多都可以一单一标准的对错而论。但艺术类的学科更多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观判断,不能一概以对错而论之。就像再好的演奏也有小毛病可挑,而即便是不够好的演奏也会有可圈可点之处一样。所以,除了传统意义上非黑即白的对错,更多的是好与坏的主观评判。

因此,学习艺术,其实也培养了我们用更全面的眼光以多维度去看待事物的习惯。它甚至还能帮我们建立合适的分寸感——这其实是个很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能力。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良好的分寸感都是我们的加分项。这也是我这段时间以来的一大感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艺术的学习没有对错之分。这就涉及到了学习的原则。


学习原则

所谓原则,是不能灵活处理和妥协让步的基本问题,需要坚决执行。也是我们学习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我们用乐器演奏来举例。比如在演奏中出错音就是个原则问题。虽然任何演奏者都不敢100%保证在自己的演奏中不出错,但至少我们平时在练习时应该以一个音都不错为目标。

除此以外,那些如节奏、连断、强弱、速度、重音等在乐谱上有明确要求的内容,都属于非黑即白的对错问题。

而非黑即白的对错和主观判断的好坏之间的关系是,都对了的音乐不一定是好音乐,但是不对的音乐一定不是好音乐。


学习策略(方法论)

我们说学习目标决定了学习态度,那么如何实现目标就是学习策略。而下面我们讨论的是不针对于个人习惯的能够普遍实施的基本方法。

如果我们以“演奏出好听的、打动听众的音乐”为学习目标,我们应该如何学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好听的音乐。并且我们还需要知道,如何让你演奏的音乐变得好听。

但这其实是很主观的事情,甚至老师也教不来,更多的需要靠自己领悟。实际上,乐器初学者最应该补的课是对音乐的认知。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明确学习步骤:

1. 多听(多想、多看),培养艺术修养,形成概念,建立对好音乐的分辨认知的能力。

这一点我在读村上春树的那本《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时,特别有感触。村上先生对古典和爵士音乐的鉴赏力令人瞠目结舌,而且他几乎不会乐器演奏。他惊人的音乐鉴赏力几乎全部都来自多年来欣赏音乐(音乐会和唱片)的积累。

因此,多听的重要性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毕竟明确自己要得到什么声响是第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知道下一步要练什么,怎么练。这也就是传说中的“练有目标,改有方向”。

2. 把好听的音乐进行分析,找出它们好听的原因所在。

这里说的分析是指在美学层面的分析,并非在创作层面。而且仅仅是分析好音乐好在哪里,也不涉及自己演奏。这一步并不简单,更至关重要。这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老师可以引导方向、传授方法。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逐步建立自己的分析能力。

3. 如何实现——实操

实操是指如何操纵手指和乐器,属于技术层面,而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当前两步做充分以后,这一步效率会很高。

此时有好老师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也避免走弯路。而对于自学能力好或者有一定基础的朋友,自己摸索也能够实现目标。

4. 精益求精

这一层是指为演奏技术的突破而出现的下意识地追求。通过反复训练和学习,技法上愈发炉火纯青后,更需要想象力的帮助。无论是在技法上主动求变,还是在音乐上进行创新,想象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加油吧~愿我们学习时都有端正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能坚守原则,又有耐心去按照科学的方法、有运气跟随好的老师,不断练习,持续进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