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涴涴

清明節前兩天,去了趟濂溪先生的墓園。正好趕在下班前的半小時,拜謁了仰慕已久的這位聖哲先賢。

晴陽與微風相併,帶來一些慵懶,路上少有遊人,一超手遊橋,恰好架在不大的一片溼地之上,溪流而過,有潺湲之聲入耳,更多的是野花雜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蔥鬱的古木叢林之上是高大的腳手架懸空而立,俯視着架下的墓地亭園,與流水野花雜然一類,儘管有些突兀與相悖,但畢竟是現實。我努力規避着鏡頭裏的腳手架與現代建築,讓一些自然花木留有相對幽靜的空間。

濂溪先生終生與廬山有緣,原本湖湘道州人氏,因政務之便,幾次與廬山相過,一有空暇,便徜徉其間。早在詩人任南昌知府時,就曾與友人到廬山遊覽各處勝景,在遊至北山蓮花峯時,見溪流涴涴,曲折延展,便歡欣雀躍,歸心蕩漾。也許是政治上的不得意,讓他更願意與山水相伴,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尤其到了晚年,決意終老匡山,先是將老母墳墓從潤州遷移至廬山腳下,後是築園溪流側畔。因溪流之境與故鄉濂溪相近,又因思家戀舊之故,遂取名濂溪,建濂溪書堂於其上,每日以讀書講學爲要。

廬山的山水雲煙讓一代大儒有了棲居之所,更多的時候,讓哲人的精神世界有了焠煉與昇華,他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爲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終於成就了儒家理學根基,承上啓下,爲後來的程朱理學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孔孟以來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在中國儒學史、中國思想史上,周敦頤與孔孟、程朱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被尊爲“理學開山”、“道學宗主”。

認識濂溪先生是從那篇著名的《愛蓮說》開始的。在星子縣城東門澗,有一窪小池,有人告訴我,這就是愛蓮池。我將信將疑,不能理解,至少與自己的想象大相徑庭。但內心還是有些高興,感覺古仁人之心離我不遠,就在自己的眼前。

古代文人走向山水,是生活願望的需要,也是內心世界的精神渴求,更多的時候是踐行前人的命題,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作進一步的生命體驗。廬山何其有幸,在恰當的時候,總是能遇到恰當的人,就在周敦頤感到身心疲憊的同時,廬山張開了雙臂,迎接着這位風塵僕僕的封建小吏、文化大儒、哲學先驅。周敦頤又何其用心,在短暫的一生中,將君子人格的品位與蓮花的清雅高潔凝固成119字的雅文,凹成一方小池,存放在廬山的周邊,撒以千年蓮坯,讓她繁殖流衍,作爲君子的形象鑄就一道文化高標,自己也成爲一個真正的君子形象,讓後來的文人學者道德修爲者從政者去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存高潔,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佈散繁衍。作爲一個封建時代的小吏,要想在政治上有大的作爲怕是很難,史書中列舉的種種政聲業績多有牽強附會,不足爲奇,也很難達到造福一方的實效,但作爲一個文化哲人,他的哲學思想與政治智慧對後世的影響卻是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尤其上承孔孟,下啓程朱的儒學理論與哲學根基影響了近千年,而且還在以不同的方式繼續影響着後世後人。

他與廬山的交集與結緣離不開古代文人的詩樣情懷與哲學歸途。熙寧五年(1072年),周敦頤不幸感染了瘴癘,辭官歸隱定居在廬山蓮花峯下,實現了他多年來歸隱匡廬的夙願,正式過上了他的“與蓮爲伴,與菊爲鄰”的讀書仰賢生活。

廬山我久愛,置田山之陰。

田間有清水,清泚出山心。

山心無塵土,白石嶙嶙沉。

潺湲來數裏,到此始澄深。

有龍不可測,岸木寒森森。

書堂構其上,隱几看雲岑。

倚梧或欹枕,風月盈中襟。

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鳴琴。

數十黃卷軸,聖賢談無音。

窗前即疇圃,囿外桑麻林。

芋蔬可卒歲,絹布足衣衾。

飽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

吾樂蓋易足,名濂朝暮箴。

濂溪書堂就建在這灣溪流側畔,書堂外就是沃野田疇,桑麻匝地,每日面對着匡山翠色,濂溪清流,朝迎晨霧,暮送夕暉,白天爲村童牧子授課,夜晚則神遊物外遠晤聖哲,雖粗糲蔬芋,足以裹腹,桑麻夏布亦可暖身,只要手有聖賢卷,胸藏仁人心,生活自然過得舒心暢意,詩樣華年,這段時間大概是他一生中最爲開心愜意光鮮亮麗的日子。真希望這樣的日子能長一些,再長一些。

三月僧房暖,林花互照明。

路盤松頂上,人在半空行。

水色雲含白,禽聲谷應清。

天風拂襟袂,縹緲覺身輕。

恍恍惚惚的身影在廬山的上下週邊往來飄拂,如雲如霧,如夢如幻,與山水相伴,與日月同行。這樣的日子如流水般湧動,彷彿生命與周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融爲一體。每天一早醒來,鶯啼芳樹,花發東軒,書聲入耳,琴音繞樑,時有鴻儒談笑,時有濁酒村醪,再無案牘之勞形,不覺日月已遠行。儘管我的願望是希望長此以往,美好相續,但現實又是另一番境況,好景不長,沒過一年,周敦頤就瘴癘發作,客死書堂。按照他的遺願,葬濂溪側畔,終身與其母相伴,與之同伴的還有他的兩位夫人及匡山雲霧,濂溪清流。

多少年過去,人們甚至覺得,先生並未遠去,早已化身山間雲霧,溪中清流繚繞在匡山周邊。我在匡山南麓,蠡水北岸,守着他曾經播下青蓮的一方小池,過着“朝看飛雲夕迎浪,日謀稻糧夜仰賢”的讀書生活,體味着先賢聖哲們的仁人之心,感覺自己有無限榮光,似乎也跟着先賢們光鮮靚麗起來。如今當地政府在其附近建起了周敦頤紀念館,系統介紹着周敦頤的生平事蹟與理學成就,將蓮花確定爲市花。自茲而後,人們甚至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品行特質以君子的名義永遠定格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廊之中,爲後世後人以警醒與高標。

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2022.4.12.於廬山硯人草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