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智慧:事上磨練,心上修行


古人曾言:“欲成大事,必讀王陽明。”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幾百年來,王陽明創立的心學智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從明代的李贄、張岱到清朝的曾國藩、梁啓超,再到民國時期的孫中山、蔣介石等人,都把他奉爲自己的精神導師。

梁啓超曾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

作家餘秋雨這樣評價王陽明: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

王陽明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做了極致,他的心學智慧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深刻地影響着中國人的人生思想,甚至對於整個東南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的明治維新,便是以陽明心學爲理念,推翻了封建幕府統治,通過明治維新,實現了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集儒釋道的智慧爲一體,以儒爲表,以道爲骨,以佛爲心,成爲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的哲學思想。


1472年10月31日,明成化八年,王陽明出生於浙江餘姚。傳說,王陽明出生的時候,他的祖母夢見仙人駕着一片瑞雲,送給他一個嬰兒。他的祖父便爲他取名爲“王雲”。

但是,王雲長到五歲的時候還不會說話。直到有一天,一位高僧路過此地,說了句:“好孩兒,可惜道破。”他的祖父因此爲其改名爲“守仁”。語出《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改名之後的王陽明,好像一下子突破了所有的束縛,他的神祕,他的聰明慢慢凸顯出來。

王陽明年少在京師讀書時,曾問老師:“何爲第一等事?”老師笑答:“第一等事當然是好好讀書,考取功名。”然而王陽明卻並不認同,反駁道:“我認爲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聖賢!”

王陽明從小變有聖賢之志。對他來說,做聖賢並非爲了外在的功名利祿,而是爲了探求生命的奧祕,依道而行,致良知。

二十二歲時,王陽明參加會試,兩次落榜。當別人都在爲他落榜惋惜時,他卻說:“世人以不登第爲恥辱,我以因爲不登第而動心爲恥辱。”

三十五歲那年,王陽明上書言事,卻得罪了當時權傾一時的宦官劉瑾。先是被廷仗四十,然後又被下放大獄。死裏逃生,最後被髮配到貴州龍場。

當時的貴州龍場,還是一片蠻荒之地。他的身心都在經受着磨鍊。王陽明結合自身的經歷,日夜反省,終於參透了心靈的祕密。這也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他意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原來,一切都在“我”的心中。心外無物,心即是理。“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心是一切的本體,世上無心外之物。看似有些唯心,但其實是一種更高境界的智慧。

做任何事情,我們都需要將自己的心念與所做的事情相結合,讓內心接近道的規律,順其自然,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

不因困難而畏懼,不因挫折而氣餒,持之以恆地努力,培養自己的毅力,朝着目標堅持下去。

當一個人意識到真正的自我,他的智慧變會被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內心進入到一種寧靜的境界,擁有創造一切的力量。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明白道理,還有依據道理而行動的意念,纔是真知;明白道理,沒有依據道理而行動的意念,等於不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其實也是“心即理”的延伸。

自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的後半生都在踐行“知行合一”的理念。他能文能武,有聖人之志,心懷天下蒼生。

他一手撫卷,創立“陽明心學”體系,廣受弟子,教化民衆。另一手持劍,鎮壓南贛叛變,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平定西南叛亂、降服斷藤峽盜賊。

他用一己之力,力挽大明江山。《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曾稱其爲“千古第一等人”。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在帶兵打仗的過程中,王陽明提出了這句話。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便是自己,如果內心私心雜念太重,就無法清晰地看清局勢。只有清理內心的雜念,讓其接近“中和”的境界,符合“道”的理念,才能真正超越自己。

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唯有在實踐中不斷磨鍊自己,才能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處,當我們把這些磨難當做人生的修行,那麼心態也就不一樣了。艱難困苦,正是磨鍊心性的最佳時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去除紛繁的雜念,進入專注、寧靜的狀態。

事上磨練,心上修行。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作者:茶詩花,安靜的寫作者,文字裏的修行者。安般蘭若簽約作者,河南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多篇文章被《人民日報》《新華社》《洞見》《十點讀書》等千萬級大號轉載。開一間茶館,飲紅塵悲歡。執一支素筆,寫世間溫情。已出版美文集《在最深的紅塵裏相逢》,京東、噹噹全網熱銷中。公衆號:茶詩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