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長,我們都需要學習 ——《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爲作者深諳教育孩子的智慧而感慨,同時自己也深感愧疚。因爲平時的許多做法經過對比,發現都是存在問題的。

我認爲這本書非常值得父母們讀一讀,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一定會看到顯著效果的。

接下來我就寫一寫我感觸比較深的五個點:

1.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考試是避免不了的,那麼孩子沒考好的時候,我們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做的?

有一位媽媽向作者諮詢:孩子考了59分,班上大多數孩子都在90分以上。她非常生氣,認爲孩子特別不用心,她沒有控制住情緒。

對孩子嚷道:“給你找的補課老師都白找了。花了那麼多錢,竟然沒有一點進步。沒到90也就算了,竟然不及格!你可真笨!我的面子都被你丟盡了!怎麼好意思見老師和其他家長!”

當她這樣說時,我們也能理解媽媽確實着急,然而實際上,孩子的想法卻是:我可能就是一個笨蛋,我什麼也不會。那麼接下來她可能就會自暴自棄。

其實我小時候也有過一次考試的經歷,那時候我家長給我簽字的是:豬頭豬頭,笨蛋一個......類似這樣的話。我看到也非常不好受,然後我給擦掉了,又讓家長重新籤一下。

我感覺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從來不會分析自己的問題,只會說你看誰家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你怎麼這樣......

小的時候不懂這些,確實覺得自己好像學習不好就是自己不爭氣,但實際上別人父母付出的,我的父母其實並沒有做的,如果放到現在,我就會說:那別人的父母做到......,你做到了嗎?但我估計如果反駁,就會捱打一頓。

我只是覺得很多事情,就應該立體地去分析。這個母親的做法確實情緒有點激烈,面對考得不好的情況,可以瞭解下孩子的問題,最近發揮的狀態等等。特別是有些孩子可能沒批評她,她自己就很自責了,這樣反而還要安慰她,讓她別放在心上,畢竟只是一次考試。

作者看來,這件事正確的做法就是,她可以這樣問:“我看到你這次考試考了59分,你有什麼想法嗎?你認爲這次分數低,主要是哪些失誤呢?以後要注意什麼?需要爸爸媽媽幫助你嗎?”

當她這樣溝通時,孩子就會知道,我們是在討論考試沒考好的原因,只是就事論事。同時媽媽提出的幾個問題,也在幫助孩子思考不理想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哪裏忽視了?爭取下次要努力。如果需要幫助,爸爸媽媽一定會幫助自己。

孩子就會明白我們並不是只關注分數,她也能開始思考失誤的地方和沒掌握的知識點。如果長期這樣溝通,那麼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問題和挑戰時,她都會主動尋找解決的辦法。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通過練習把題目做對了,那麼也要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你通過練習把錯誤都改正了,下次再遇到相同題型,你就知道怎麼解決了。”

孩子也能漸漸認識到,做不做對和自己聰明沒關係,和自己努力是有關的。這也在鼓勵他們克服困難,體會到學習本身的愉悅。

另外在表揚孩子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去肯定他們的聰明,而是肯定他們的努力。多用“你通過......,所以......”,讓他們知道,只有努力,才能獲得成長。

2.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在很多家庭其實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但是我猜測孩子的情緒容易激動,一般情況下:家裏一定有一個容易情緒激動的家長。

以前我認爲有些情緒似乎不好,但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也不應該被評價。重要的是情緒產生之後我們如何去做。

在學會處理情緒之前,我們需要識別情緒。因爲處在情緒中,我們是沒法溝通的。

我們要引導孩子識別情緒,可以問他: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是什麼事產生了這樣的情緒?怎麼做才能感覺好起來?

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需要多一些觀察,因爲孩子不像大人,有時並不能清晰地判斷自己處在哪種情緒,所以就需要我們替孩子去說。

有一個案例,這個7歲的小姑娘,每次一不高興就會使勁揪自己的頭髮,或者拼命大哭。父母想幫她,不知從何下手。

後來有一次,幼兒園老師打電話,說女孩和同學起了衝突,媽媽去處理時,發現孩子情緒很不好,又開始揪頭髮。

但那天她蹲下來,輕輕抱住孩子說:“看到你的神情,媽媽感覺你很委屈、傷心,我感到特別心疼。”孩子聽到這句話,突然就平靜下來。

她又繼續說:“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我願意聽你告訴我。”於是那天她和孩子的溝通非常順利。因爲這個媽媽解讀了孩子的情緒,孩子感覺媽媽理解她,也就好溝通了。

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要引導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因爲那些經常憋着的,時間長了,就會爆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足夠的把握,如果把情緒判斷失誤,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也會失望的。

父母有自己的情緒時,也沒必要隱瞞,也可以和孩子交流自己遇到了什麼事,有什麼感受。或者說:“我現在情緒不太好,但是和你沒有關係。我需要自己平復一會。”孩子也能明白,每個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無須對別人的不良情緒負責。

上面告訴我們如何去識別情緒,那麼下一步就是對待不良情緒,要積極暫停。

如何進行情緒暫停?分爲四個步驟,分別是:察覺——歸因——處理——安全感確認。

以我們自己爲例,教會孩子時也是同理。

首先是我們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是生氣、憤怒還是沮喪等等——然後知道這是我自己的原因——我們需要平復一下去情緒暫停角——最後恢復好我們再一起解決你的問題。

不然激動的情緒也沒法處理孩子的問題,反而孩子也會很焦慮。等我平靜下來,再去看看孩子沒做作業,是因爲什麼原因,需要我的幫助,我就給他輔導一下。

這個情緒暫停角在家中是很有必要設立的,但是也要明確這不是什麼冷戰行爲,只是平復一下,不想讓情緒傷害到最愛的人,裏面可以放一些圖書、玩具和零食等。同時要注意,這不是懲罰的小黑屋。

3.充分利用犯錯

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但是隨着孩子犯錯的次數增多,我們還是難以避免地惱羞成怒。

一般來說,我們學習方式有兩種:一是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比如聽老師、家長講,讀書學習。二是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那麼如何才能在犯錯中得到經驗,從而有效改正呢?要注意特定目標和及時反饋。

比如孩子考試不理想,漫無目的地抄卷子,不如針對錯題逐個分析理解,然後再做同類題目練習。這就是進一步內化知識,有針對性地練習。

另外要注意及時反饋,好的方法並不是一次就成型的,那是在不斷地摸索、改進和反饋中逐步確立的。

比如孩子練習舞蹈,父母可以把練習視頻錄下來,然後和孩子一起看回放,對於練習的動作、姿勢等問題,總結反饋,讓孩子知道練習的效果和改進的地方,然後在練習中予以改正。重複這個過程,就能不斷提高孩子的舞蹈水平。這也就是刻意練習的目的。

4.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孩子的自理能力十分重要,但現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父母常把“學習更重要,你只要學好習就行了。”掛在嘴邊。

4-2-1的家庭結構,更是捨不得孩子多做一點。但是步入社會就會有一個問題,進入了住宿學校,想做一些事,卻發現什麼都不會。或者是父母會抱怨,這麼大了怎麼做成這樣?

實際上,從小父母就根本沒有讓孩子做過這些事。

我們能發現一件事,那就是往往我們通過電視、網絡瞭解到的哪些來自貧困山區、或者是條件不太好的孩子,他們大多會好多家務,而且普遍都比較能喫苦耐勞。當然這因爲他們小時候一開始下地做農活、做家務等。

我是想說越是讓孩子從小動手,越能培養一個孩子的優秀品質。而越是太把這個孩子嬌慣對待,反而並不是好事。

培養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可以按照以下7個步驟:

(1)改變思想,轉變認識。信任孩子,學會放手。多鼓勵,多陪伴。不說教。

(2)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告訴孩子他的勞動和工作會爲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給孩子提供一份他能夠做家務的清單。讓他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利。

(3)頭腦風暴清單。適當給孩子培訓和示範。創造有趣的輪換方式,比如工作轉盤或抽取罐。

(4)和孩子一起做家務。一起發現和記錄好玩的小竅門,討論其中的原理,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工具或者改良工具。

(5)不要用完美主義要求孩子。提前討論和估計時間,儘量不影響彼此的工作和學習、休息等。如果沒完成,一起分析原因並改進。

(6)帶領孩子進行一些複雜又有趣的勞動。不要把家務設計得過於輕鬆,孩子也需要挑戰一些有難度的勞動,比如做飯、組裝傢俱等,更能激發孩子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7)召開家庭會議。在會議上討論所有問題,具體而真誠地肯定孩子的進步,討論遇到的失敗,總結經驗,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

最後要注意不要着急,都會有一個進步的過程,特別是之前沒做過,肯定會是循序漸進,我們也要多引導、多鼓勵,養成勞動的習慣,不斷堅持,就會看到好的結果。

5.教會孩子深度閱讀

認識閱讀的重要性是培養孩子學習力關鍵的一步,孩子的語言能力、想象力、寫作能力以及交往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父母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時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避免暗示孩子,像媽媽一樣是個不愛閱讀的人。避免監督孩子,讓孩子覺得是個任務。

可以在家裏設置一個書架,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書,還可以在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一些吸引還注意力的書籍,孩子隨時可以找到願意閱讀的內容。

當孩子剛開始閱讀一本書時,家長應多與孩子創造與書有關的話題,帶動孩子的閱讀熱情。當孩子拿到一本新書表示想與爸爸媽媽討論時,家長可以微笑迴應:看過了,我很期待你的觀點。或者媽媽還沒有看過這本書,你可以向我推薦一下它嗎?等我們讀完可以一起討論。

孩子在閱讀時,我們可以打開電腦辦公,或者陪在孩子身邊看書。如果有其他事情要忙,那就稍微遠離孩子,但不要干擾他的閱讀氛圍。

我記得看過一個故事,這個女主人很喜歡讀書,家裏面到處都能看到隨手放的書,一開始男主人會幫她收起來,但後來男主人發現不收起來,隨手就可以拿起一本書反而更好。

家裏面有一個桌子,一家人空閒時,上面會放一些書籍和點心、飲品,大家安靜地讀書,誰餓了就自己喫點東西,也不會說話。這樣的氛圍真的很美妙。

當孩子閱讀一段時間後,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這時我們要刻意培養孩子的深度閱讀能力。以閱讀《長襪子皮皮》爲例,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提問。

(1)預測。拿到這本書,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去預測,這本書可能發生什麼故事?爲什麼主人公叫“長襪子皮皮”?

(2)信息提取。在這本書中,你看到了什麼?讓你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麼?

(3)理解。就故事發展的過程進行理解性地提問,如果皮皮是一個人住,家長可以問:爲什麼她是自己單獨住?

(4)應用。將書中內容和生活實際聯繫。比如:屁屁的力氣非常大,可以舉起一匹馬。如果換成你,你做得到嗎?你會怎麼做?

(5)整合。讀完這個故事後,你學到了什麼?你覺得哪裏最有意思?

(6)評價。你喜歡皮皮嗎?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的特點是什麼?

最後我們要注意和孩子閱讀互動時一定要平等,我們要扮演一個傾聽者的角色。孩子讀完後對於自己感興趣的點,很有表達的慾望,這個時候我們要多傾聽,引導孩子進行深入的探討。

以提問的方式促使孩子進行更多的思考,幫助他理解故事的發展和人物特點。一定不要否定和打擊孩子的想法,即使有些是錯誤的,如果不是太離譜,他們漸漸地就會糾正自己的看法。

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的方法令人感同身受,就不一一贅述了,我只是選取了我感受最深的五個方面。

推薦每位家長都去閱讀一下,一定會有幫助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