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生活,不是越活越吝嗇,而是越活越精緻

選擇必需的、品質好的物品

極簡生活,不是越活越吝嗇,而是越活越精緻。

添置物品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如何購買卻是一門學問。極簡的核心是,告別那些多餘的物品,儘量只保留必需品。因而,添置物品的第一要務,也是儘量選擇必需品。

必需品有很多,衣服、鞋子、化妝品、家居用品、廚房用具,都是每日生活離不開的東西,且每一類產品都有多個品牌,性能和外觀也令人眼花繚亂,這就使得,我們在挑選必需品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掉進一個陷阱——有用,但不夠實用。

我買過一套餐具,裏面包括四個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深瓷盤,用它來盛放美食做擺拍,效果非常贊。購買這套餐具的初衷,是爲了用它來做西餐,比如焗土豆泥、做燕麥香蕉蛋糕,分量適中,既能用在烤箱裏,也可以用於微波爐。

剛買回來時,我用這套餐具做了三四次西餐,偶爾也會用它盛放一些簡單的沙拉。可是很快,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套餐具雖精美,品質也很好,但因形狀特殊又不統一,每次清洗都比較費勁,且在收納時也無法疊放,櫥櫃裏最下面的空間,被這套餐具佔據了一大半。我這才意識到,選擇必需品的時候,也要考慮它的實用性和便捷性。

後來,家裏用的餐具都是從宜家買來的灰色系和粉色系的盤子與碗,價格不貴,但收拾起來十分方便,因爲大小和形狀都一樣,疊放在一起能節省不少空間。至於做西餐的問題,我細想了一下,頻率真的不高,且烤箱裏帶的披薩盤,以及微波爐自帶的塑料盤,已經可以滿足使用功能了,無須再添置。

在選擇必需品時,還有一個重要的法則,即在可承受的經濟範圍內,選擇最喜歡的、品質最好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選擇自己最滿意的物品,不存在忍痛割愛的情結,內心是平衡的,對買來的物品也會充滿喜愛,並更加珍惜;第二,品質好的東西耐用,一件高品質的物品可替代具有類似功能的幾件低品質商品。

就我個人的物品來說,目前想到的有兩件必需品非常符合上述法則。

第一件物品是,廚房裏的多功能智能電飯煲。

這個電飯煲在同類產品中價格頗高,但事實證明,貴也有貴的道理。在安全性能方面,它是很有保障的,且具備十幾項功能。煮粥、蒸飯、煲湯、做蛋糕等常規功能自不用說,最讓我滿意的兩個功能是“再加熱”和“預約”。

偶爾,鍋裏的湯或飯涼了,選擇5到20分鐘不等的時間進行再度加熱,加熱完不需要等待排氣,直接就可以打開,非常方便。預約功能對上班族來說更是方便,我在晚上9點鐘預約煮粥,放好喜歡喫的雜糧,選擇預約9個小時,早上6點鐘的時候,粥就煮好了。起牀後,不用慌忙地準備早飯,就享受到了有粥可溫的美好。上班族也可以在離家前選擇預約煮飯,下班後飯就好了,也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這款多功能電煲飯,算是我家裏的“爆品”了,從買來至今已有四年,幾乎每天都在用,且質量很好,從沒有出現過故障。透過這一必需品,我想分享的心得是:多用性也是實用性的一種,用途越多的東西越實用,可以省去買其他產品的時間和花費,更加節省金錢和空間。

第二件物品是,鞋櫃上一雙可愛又舒適的“多用”拖鞋。

這款拖鞋是我去年買的,不是什麼奢侈品牌,但質量非常好,且穿着舒適。當時,我選擇的是黑紅色,上面有一個凸出的卡通斑馬。這款拖鞋從被帶回家的那天起,幾乎每天都要被我踩在腳下,可作爲居家的拖鞋,也可以作爲涼拖穿出去,冬季也可在浴室裏穿着,鞋底超級防滑。

現在,這款拖鞋已經伴隨我快兩年了,沒有出現任何的質量問題,踩在腳下的舒適感和當初一樣,我對它的喜愛和滿意程度,也絲毫未減。我想,如果不是它自己壞掉的話,我應該不會主動將其丟棄。

總之,添置物品一定要理智,確定是不是真正需要。如果真的需要,就在可承受範圍內選擇品質最好的,自己最滿意的。品質好的物品,有時價格會稍貴一些,但不要因爲“捨不得”就選擇將就,買質量不太好或自己不太喜歡的。那樣的話,心裏可能依然會惦念原本中意的產品,抑或在看到更漂亮的樣式時會忍不住想把將就買來的產品替換掉。

不信的話,你可以回想一下:那些你特別喜歡的,狠狠心才捨得買下的高檔物品,是不是讓你更加珍惜,更加不捨得輕易丟棄?也許,當初做決定時咬了咬牙,但它卻幫你節約了日後的維護成本與替換成本,並讓你在使用它的時候,喜悅與滿足油然而生。

這,不正是我們添置物品時心心念的場景嗎?

絕不因價格便宜而去購買

剛學會網購的時候,真的是“燒”掉了不少錢。

看到超級有吸引力的買家秀,想象着某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的樣子,已經有點兒按捺不住想要下手了。再看價格,更是忍不住激動,比實體店要便宜一半,那感覺簡直就像是“不要錢”。那一刻,手比腦子要快,立馬下單,坐等收貨。

終於盼到了快遞員的電話,取回包裹的路上就直接把它拆開了。然而,看到實物的那一刻,像是被潑了一盆子冷水。雖然不是每次都這樣,但“十有八九”的形容並不誇張。糟糕的體驗並未讓我放棄繼續網購,而安慰自己的理由是:“反正價格不貴,也不算虧。”

就這樣,從網上淘來的便宜貨越來越多,塞滿了我的房間。可真到需要用的時候,總是顯得很寒酸,沒有一件拿得出手。那時的我,20歲出頭,工資不高,消費觀很優質:買便宜的東西,多買一些,體驗新鮮感。

事實上呢?新鮮感只存在於淘貨的過程中,一旦那些便宜貨實實在在地呈現在我面前,我就已經喪失了對它的喜愛。眼見着堆砌的物品越來越多,而又沒有幾個能派上用場,爲了騰出空間,我就開始了“扔扔扔”。扔過之後,再繼續淘,週而復始。

這種狀況持續的時間,有四五年之久,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有點可怕。每次買單件的物品,看起來花的錢並不多,也就百八十塊錢。可是,一個月下來,零零碎碎的花銷也得要四位數。問題是,錢花進去了,卻沒有留下什麼像樣的東西。

現在的我,真的很慶幸已經擺脫了那樣的購物模式。與其貪圖便宜買十件同類的次品,不如一次性投入,買件品質上乘的精品。精挑細選的過程,是甄別內在感受的過程,你要不斷地捫心自問:我是不是真的需要這樣一個保溫杯?我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件羊絨外套?如果確定需要,不要以價格從低到高來選擇,可以看看品牌、品質和款式,確認從質量到外觀都是自己滿意的,再去看價格是否能夠承受。倘若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就選自己最中意的。

爲了節省時間,我現在的生活用品還是經常會選擇網購,但衣物多半都是去實體店購買。現在添置衣物不是那麼頻繁了,偶爾花點時間多甄選一下,也是值得的。畢竟,很多衣物要去觸摸才能知道質感如何,要試穿一下才能知道版型和色彩是否合身。

至於“雙十一”這樣的活動日,要不要“剁手”,還是謹遵添置物品的第一核心:是否真的需要?如果你的電腦壞了,而工作又離不開它,趕在這樣的活動日下單選購一款性能高、外觀漂亮、自己喜歡的,那就再合適不過了。

如果只是看到大量的廣告推廣,××商品特價、半價,而它們看起來模樣也還不錯,挺令人心動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個嗎?我有多大概率會用到它?我想擁有它,到底是因爲價格便宜,還是它剛好滿足自己正常所需?

別小看這樣的幾句詢問,它會把我們從虛擬的幻想中,拉回到此時此刻、此身此地。當我們意識到,想入手某件商品,僅僅是因爲看到了折扣,有想佔便宜的心理時,就會變得理智很多,重新衡量購物的決策。

歸納來說就是,不要因價格便宜而添置某件商品。只看價格而選購,往往會掉進廣告陷阱,買回一堆不實用的、不需要的東西。即便是必需品,如果只關注價格而忽略質量,則會拉低生活的品質,給家裏平添冗贅,根本帶不來預期的實用價值。

我必須承認,在沒有接觸極簡生活的理念之前,上述的情景就是我的日常生活寫照。洗衣液、面膜、水果、蔬菜,都是我生活中的必需品,且是高頻次使用的產品。如果買一些擺設或小物件,有盲目消費的嫌疑,但買這些東西回來,沒有誰提出質疑,包括節儉的父母長輩。

以前,對於這樣的購物方式,我還是很得意的,覺得是精打細算,也得到了真正的實惠。可是現在,你知道嗎?我再沒有因爲某件必需品有折扣,就把它帶回來。除非,家裏的同類產品即將用盡,急需補上空缺,否則我不會囤貨。

如果每週都去商超採購的話,你或許也發現了一個客觀事實:不管是水果蔬菜,還是生活用品,幾乎每天都有貼着特價標籤的商品,只是不同時期做活動的品牌不一樣。就洗衣液、衛生紙、溼巾等產品而言,如果你不是必須選購某一品牌的話,那麼無論你哪一天走進超市,都可以找到幫你節省金錢的特價品。

提前買回這些必需品,儘管在未來可以用得上,但關鍵的問題在於,這些囤積的商品需要佔用家裏的空間。原本,你的洗臉櫃底下可以很整潔,放上正在用的洗衣液、柔順劑、衛生紙等,一旦你囤積了同類的產品,就得爲它們騰出空間。當洗臉櫃放不下的時候,它們可能就要被放進客廳或臥室,變成“暫時無用”的物品。

囤積一件兩件這樣的必需品,倒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這樣的購物習慣和生活方式,卻是會蔓延的。當房間裏囤積了多件這樣的打折品時,我們還如何感受得到整潔、極簡的空間?縱是必需品,把生活的空間填滿了,擱置到未來再用,也是對此時此地的一種侵佔。

與其如此,倒不如就讓那些暫時用不到的必需品,囤積在商超裏。待我們需要的時候,再去商超挑選合適的帶回來,這樣既可以享受到價格的優惠,也可以保持房間的整潔和寬敞。從消費層面來講,爲自己節省了成本;從生活層面來講,爲自己贏得了空間。只是改變了選購必需品的時間,卻能體驗到更舒適的生活,何樂而不爲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