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的偶然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by Jared M. Diamon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7

前後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斷斷續續看完了《槍炮、病菌與鋼鐵》。很早就知道這本書了,書名有趣得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近兩年的疫情也有很多博主推薦這本獲得普利策獎的圖書。上一輪疫情期間看完了《鼠疫》,這一輪疫情把《槍炮、病菌與鋼鐵》收尾看完了。

以前通過自己的經驗感覺到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不能忽略,這本書從地理因素的角度,解釋了居住在歐亞大陸上的人類在文明的發展中佔到先機的原因,且程度遠超其他大陸。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認爲有四個因素最爲重要:歐亞大陸可被馴化的野生動植物遠超其他大陸,進而能產生多餘的食物可以積累起來供應給有閒階級;歐亞大陸的橫軸走向地理條件方便了人員流動和種植養殖技術的傳播,緯度氣候環境的相似,可使同一種動植物的生存的概率提高,從而加速傳播速度;歐亞大陸相對的獨立性,使得當地人員和技術不容易到達別的大陸;歐亞大陸的土地面積和生產的食物可養活更多的人,人口的增多意味着羣體間的競爭和創新的壓力更大,無法適應環境的將被淘汰。

環境的深遠影響

我們現在能看到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在遠古時期環境對現在的人類產生的影響更爲深遠。開篇的引出是作者在新幾內亞的小島上做研究,從現代人的角度看,當地的文明程度還比較低,但他發現從智力上來講,當地人並非沒有競爭優勢,於是就好奇,爲什麼在智力沒有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會發展到現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一步步抽絲剝繭,不斷地提問回答,看到最後我感到環境的偶然性影響真大,不管是書的論證過程,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個體成長環境,努力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對比緯度環境相近但縱軸走向的美洲大陸,歐亞大陸因爲有更多可以被馴化的動植物,所以能較快地積累食物可供養活更多的人,生產也更爲穩定,給人口的增加打下了基礎。而處在捕獲野生食物的羣體,食品的來源不穩定,獲取食品的地點也不穩定,自然人口的增長也比較緩慢。比如農耕部落可以在一個地方居住下來並且有足夠的食物,那麼孕育後代的頻率就會提高;而靠狩獵爲生的部落,居住地一直在移動且沒有穩定的食物貯存,那麼孩子的出生存活率就會不太穩定。但狩獵的部落智力水平不一定比農耕的部落差,他們在有限的條件下讓自己存活下來,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只是在人口規模上,受限於自然條件無法與穩定的農耕部落比。

一旦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特權階層,管理剩下的大部分人。社會分工開始細化,人口的增長也加大了競爭的壓力,部落間有了生存競爭。於是專門有一批人開始創造新東西,比如生活的器具、生產的工具,讓自己的羣體更加強大。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且生活穩定之後,裝飾品等精神世界的物品也出現了,慢慢地出現了文字,文字的傳播力度比口語更強保存時間也更久。文明發展越快的羣體面對周圍的競爭更多,發明和掌握的技術更多,進步也越快,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對其他大陸的人類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其他大陸的人類發展慢能怪他們不努力嗎?非洲大陸雖然離歐亞大陸近,但縱軸走向的非洲從北到南有一片巨大的沙漠阻礙,緯度的巨大差異讓物種從北向南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在歐亞大陸馴化的動植物在這裏都沒法存活。引進物種失敗,當地能馴化的動植物又有限,人口的發展自然是緩慢的,後續基本也沒什麼優勢。美洲大陸同樣也是這個問題,在緯度低的物種無法在緯度高的地方生存,傳播能力弱,美洲大陸上各地的成果無法共享。大洋洲就更是了,航海技術發展以前,幾乎就是與世隔絕,獨自發展,能馴化的特種少,而且自身技術發展的時候還沒借鑑的方向,自然也競爭不過歐亞大陸。

環境的影響不是全部

歐亞大陸就不同了,不但有人口優勢,而且緯度接近的地理環境讓物種和技術的傳播也更快,在交流的過程中,借鑑了別人的先進技術爲自己所用後,同樣的技術就不繼續研究了,直接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再把更新的技術傳播出去。這個發展速度,通過交流和競爭,一直在加速往前行。當歐洲人到達美洲和大洋洲之後,帶去的技術當地人掌握得也很快。這不由得讓我想到,靠個人的想象力還是有侷限的,有些東西沒見過就想不到,見過之後也許會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發展。開眼界也是如此,看得越多學習得越多,就知道得越多,越不會侷限自己。

在遠古時期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如此巨大且深遠,在現代社會同樣是如此。比如你出生在大城市還山區,這個差距遠不是努力可以彌補的,先天的條件的確是佔了很大的因素。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別人時要保有一顆謙卑的心,遇見不如你的人時也許只是人家的起點沒你好,並不是不努力生活;當你很努力後還遇見比你優秀很多的人也不要妄自菲薄,人家的起點也許是你的終點。雖然有時候真相很殘酷,但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即使出生的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但也不是我們不努力的理由。只是當我們已經盡人事之後如果還是事與願違時,不要對想要的結果太過執着,有時候努力就是看不到結果,要看到努力以外還有很多因素決定着事情的走向。

歐亞大陸以外的地方,雖然在現代文明的角度看發展得比較慢,但依然有各自特有的文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土著也不見得不快樂。如果不是歐洲人的入侵,帶去“槍炮”和“病菌”,也許他們繼續過着快活的日子。他們過的生活雖然“文明”程度低一些,發展得慢一點,但也不妨礙他們生活,反而我們現在能從這些多樣化的文明中看到世界的另一面。評價生活過得好壞的維度有很多,自己內心主觀的感受更爲重要。我們無法決定出生環境,但在剩下可以靠努力的部分我們還是有選擇的。生活沒有標準答案,是要你自己去創造,也許你的先天條件差一點,但你的生活一定是獨一無二的。

不能忽視人的主觀因素

閱讀時候時常會想起《人類簡史》中的一些片斷,但相比較而言,《槍炮、病菌與鋼鐵》更加偏學術,表達也更加嚴謹,閱讀的難度也比前者大很多。前者是一本通俗讀物,作者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因此很容易被內容吸引;後者則有更多的邏輯推理和論證,對觀點有很多的支撐材料,用詞也更爲正式和學術,因此需要更多的耐心讀下去。

儘管如此,從個人偏好上說,我還是更加喜歡《槍炮、病菌與鋼鐵》這類書籍,對普通人來說可能稍微偏嚴肅,但又沒有學術到讀不懂的程度。同時作者又是這個領域研究的專家,用他認爲比較通俗的語言敘述出研究成果,內容也相對可靠。上一本有類似感覺的書是伊沛霞的《宋徽宗》,花的閱讀精力是不少,但讀完收穫也很大,對歷史有更多面的理解,也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通過引用的文獻再深入閱讀。

當然這本書再嚴謹固然也是帶上了作者的一些主觀色彩,在書的最後提到可以繼續研究的方向,也提到本書的侷限。其中有一點就提到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重要人物做的決策對世界發展的走向是不容小覷的。而他們是如何做出這些決策的,有多大程度的主觀隨意,這個研究就非常困難了,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影響人類命運走向的轉折點,並不是提前設計好的,可能就是某個隨意的決定。歷史研究會有很多的假設,一份史料經過不同的解釋可能同時支持不同的觀點。這些主觀的解讀對錯都是有可能的,但在不同的觀點之間可以開拓我們的思維。人是複雜的,也許這些不同觀點都對,分別落在不同的點上,也許只是猜測沒有依據,讀者只要有興趣讀,讀多了自己自然也會有自己的判斷。


還有一點對我個人來說很有用,書中的邏輯推理過程對我來說也是學習,論證的嚴密程度決定了論點的可信度。在寫論文中這點非常重要,有時候我發現自己會寫得比較隨意,有點想當然,論點和論據之間常會出現一些漏洞,需要刻意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長期積累下來讓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如果要看結論,直接翻到書的最後看總結,就能瞭解這本書講的全部內容。在論證這四個關鍵點的過程中,提到的一些事例或反例很有趣,其中的一些設問與反問對我來說也很新奇。好多提幹都是我以前默認的事實,當作知識來記憶,卻沒有想過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中間會不會有瑕疵。

這本書裏還講了很多有意思的小知識,無法一一都涉及。環境的偶然導致了後續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看上去是環境決定了現在的世界格局,但仔細想想,環境只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因素,可能佔的比重很大,但任何的結果都不會是單一的原因。在一個複雜的社會中,影響結果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對我們自己的生活來說,既要認清現實環境的影響,也不能忽視自己可以選擇的能力;既要接納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也不要小看主觀努力可以改善的維度。總之,要能儘量接納不能改變的部分,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去努力。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