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偶然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by Jared M. Diamon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7

前后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枪炮、病菌与钢铁》。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了,书名有趣得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近两年的疫情也有很多博主推荐这本获得普利策奖的图书。上一轮疫情期间看完了《鼠疫》,这一轮疫情把《枪炮、病菌与钢铁》收尾看完了。

以前通过自己的经验感觉到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能忽略,这本书从地理因素的角度,解释了居住在欧亚大陆上的人类在文明的发展中占到先机的原因,且程度远超其他大陆。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认为有四个因素最为重要:欧亚大陆可被驯化的野生动植物远超其他大陆,进而能产生多余的食物可以积累起来供应给有闲阶级;欧亚大陆的横轴走向地理条件方便了人员流动和种植养殖技术的传播,纬度气候环境的相似,可使同一种动植物的生存的概率提高,从而加速传播速度;欧亚大陆相对的独立性,使得当地人员和技术不容易到达别的大陆;欧亚大陆的土地面积和生产的食物可养活更多的人,人口的增多意味着群体间的竞争和创新的压力更大,无法适应环境的将被淘汰。

环境的深远影响

我们现在能看到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在远古时期环境对现在的人类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开篇的引出是作者在新几内亚的小岛上做研究,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当地的文明程度还比较低,但他发现从智力上来讲,当地人并非没有竞争优势,于是就好奇,为什么在智力没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会发展到现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一步步抽丝剥茧,不断地提问回答,看到最后我感到环境的偶然性影响真大,不管是书的论证过程,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个体成长环境,努力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对比纬度环境相近但纵轴走向的美洲大陆,欧亚大陆因为有更多可以被驯化的动植物,所以能较快地积累食物可供养活更多的人,生产也更为稳定,给人口的增加打下了基础。而处在捕获野生食物的群体,食品的来源不稳定,获取食品的地点也不稳定,自然人口的增长也比较缓慢。比如农耕部落可以在一个地方居住下来并且有足够的食物,那么孕育后代的频率就会提高;而靠狩猎为生的部落,居住地一直在移动且没有稳定的食物贮存,那么孩子的出生存活率就会不太稳定。但狩猎的部落智力水平不一定比农耕的部落差,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让自己存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只是在人口规模上,受限于自然条件无法与稳定的农耕部落比。

一旦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特权阶层,管理剩下的大部分人。社会分工开始细化,人口的增长也加大了竞争的压力,部落间有了生存竞争。于是专门有一批人开始创造新东西,比如生活的器具、生产的工具,让自己的群体更加强大。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且生活稳定之后,装饰品等精神世界的物品也出现了,慢慢地出现了文字,文字的传播力度比口语更强保存时间也更久。文明发展越快的群体面对周围的竞争更多,发明和掌握的技术更多,进步也越快,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对其他大陆的人类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其他大陆的人类发展慢能怪他们不努力吗?非洲大陆虽然离欧亚大陆近,但纵轴走向的非洲从北到南有一片巨大的沙漠阻碍,纬度的巨大差异让物种从北向南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在欧亚大陆驯化的动植物在这里都没法存活。引进物种失败,当地能驯化的动植物又有限,人口的发展自然是缓慢的,后续基本也没什么优势。美洲大陆同样也是这个问题,在纬度低的物种无法在纬度高的地方生存,传播能力弱,美洲大陆上各地的成果无法共享。大洋洲就更是了,航海技术发展以前,几乎就是与世隔绝,独自发展,能驯化的特种少,而且自身技术发展的时候还没借鉴的方向,自然也竞争不过欧亚大陆。

环境的影响不是全部

欧亚大陆就不同了,不但有人口优势,而且纬度接近的地理环境让物种和技术的传播也更快,在交流的过程中,借鉴了别人的先进技术为自己所用后,同样的技术就不继续研究了,直接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再把更新的技术传播出去。这个发展速度,通过交流和竞争,一直在加速往前行。当欧洲人到达美洲和大洋洲之后,带去的技术当地人掌握得也很快。这不由得让我想到,靠个人的想象力还是有局限的,有些东西没见过就想不到,见过之后也许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开眼界也是如此,看得越多学习得越多,就知道得越多,越不会局限自己。

在远古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如此巨大且深远,在现代社会同样是如此。比如你出生在大城市还山区,这个差距远不是努力可以弥补的,先天的条件的确是占了很大的因素。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别人时要保有一颗谦卑的心,遇见不如你的人时也许只是人家的起点没你好,并不是不努力生活;当你很努力后还遇见比你优秀很多的人也不要妄自菲薄,人家的起点也许是你的终点。虽然有时候真相很残酷,但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即使出生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但也不是我们不努力的理由。只是当我们已经尽人事之后如果还是事与愿违时,不要对想要的结果太过执着,有时候努力就是看不到结果,要看到努力以外还有很多因素决定着事情的走向。

欧亚大陆以外的地方,虽然在现代文明的角度看发展得比较慢,但依然有各自特有的文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土著也不见得不快乐。如果不是欧洲人的入侵,带去“枪炮”和“病菌”,也许他们继续过着快活的日子。他们过的生活虽然“文明”程度低一些,发展得慢一点,但也不妨碍他们生活,反而我们现在能从这些多样化的文明中看到世界的另一面。评价生活过得好坏的维度有很多,自己内心主观的感受更为重要。我们无法决定出生环境,但在剩下可以靠努力的部分我们还是有选择的。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是要你自己去创造,也许你的先天条件差一点,但你的生活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不能忽视人的主观因素

阅读时候时常会想起《人类简史》中的一些片断,但相比较而言,《枪炮、病菌与钢铁》更加偏学术,表达也更加严谨,阅读的难度也比前者大很多。前者是一本通俗读物,作者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因此很容易被内容吸引;后者则有更多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对观点有很多的支撑材料,用词也更为正式和学术,因此需要更多的耐心读下去。

尽管如此,从个人偏好上说,我还是更加喜欢《枪炮、病菌与钢铁》这类书籍,对普通人来说可能稍微偏严肃,但又没有学术到读不懂的程度。同时作者又是这个领域研究的专家,用他认为比较通俗的语言叙述出研究成果,内容也相对可靠。上一本有类似感觉的书是伊沛霞的《宋徽宗》,花的阅读精力是不少,但读完收获也很大,对历史有更多面的理解,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通过引用的文献再深入阅读。

当然这本书再严谨固然也是带上了作者的一些主观色彩,在书的最后提到可以继续研究的方向,也提到本书的局限。其中有一点就提到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重要人物做的决策对世界发展的走向是不容小觑的。而他们是如何做出这些决策的,有多大程度的主观随意,这个研究就非常困难了,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影响人类命运走向的转折点,并不是提前设计好的,可能就是某个随意的决定。历史研究会有很多的假设,一份史料经过不同的解释可能同时支持不同的观点。这些主观的解读对错都是有可能的,但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人是复杂的,也许这些不同观点都对,分别落在不同的点上,也许只是猜测没有依据,读者只要有兴趣读,读多了自己自然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还有一点对我个人来说很有用,书中的逻辑推理过程对我来说也是学习,论证的严密程度决定了论点的可信度。在写论文中这点非常重要,有时候我发现自己会写得比较随意,有点想当然,论点和论据之间常会出现一些漏洞,需要刻意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长期积累下来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如果要看结论,直接翻到书的最后看总结,就能了解这本书讲的全部内容。在论证这四个关键点的过程中,提到的一些事例或反例很有趣,其中的一些设问与反问对我来说也很新奇。好多提干都是我以前默认的事实,当作知识来记忆,却没有想过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中间会不会有瑕疵。

这本书里还讲了很多有意思的小知识,无法一一都涉及。环境的偶然导致了后续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看上去是环境决定了现在的世界格局,但仔细想想,环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因素,可能占的比重很大,但任何的结果都不会是单一的原因。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影响结果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来说,既要认清现实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自己可以选择的能力;既要接纳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也不要小看主观努力可以改善的维度。总之,要能尽量接纳不能改变的部分,在可以改变的部分去努力。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