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青團,喫青團

1

今天一大早,我媽長鳳就在廚房搗鼓赤豆沙,她準備包豆沙餡的青團。

我邊觀摩邊“採訪”長鳳,記下了豆沙餡的製作過程——

長鳳昨晚就已把赤豆洗淨浸泡在水裏,早上用高壓鍋煮了約摸半小時。

長鳳說提前一晚上浸泡可以讓赤豆更容易煮爛,且做出來的豆沙口感會更細膩。但如果是熱天就只需在煮前將赤豆用水稍稍浸泡一會(熱天赤豆長時間浸水有可能變餿),然後煮的時候往高壓鍋裏稍微多放一點水,煮的時間也稍微長一些。

煮爛冷卻後的赤豆被長鳳倒入淘米用的濾水籃,籃子放在一個洗淨的不鏽鋼盆裏。長鳳往籃裏倒入適量水,戴上手套把赤豆反覆搓洗後提起籃子,赤豆的碎皮渣留在了籃裏,豆沙則隨水濾在了不鏽鋼盆裏。

長鳳又將盆裏的豆沙和水倒入一個白棉布做的袋子,反覆擠壓讓水濾出,直到擠不出水爲止。長鳳說這個布袋的料子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太好的布織得太密,水很難濾出。太單薄的布料比如像紗布,豆沙會漏掉。

長鳳隨後把擠過水的豆沙倒進鍋裏幹炒。她說這既是爲了把豆沙炒熟,也是爲了炒乾燥。

炒熟炒幹了的豆沙被長鳳盛在重新洗淨擦乾的不鏽鋼盆裏,然後她按一斤赤豆配八兩糖的配比往裏面加入白砂糖。長鳳說早年做豆沙餡一斤赤豆要配一斤糖,因爲那時日子太苦所以更喜歡喫甜。

熟豆沙與白砂糖攪拌均勻,細膩可口的甜豆沙餡就完成了。但長鳳說,先不忙着包青團,得把餡放冰箱稍微冷藏一下。因爲加了糖的熱豆沙很滑,包起來相對困難,口很難封住。冷藏後的豆沙則沒有這些問題。

2

豆沙餡準備好了。再來說包青團的另一主角——青。

先說準備青的最初兩道工序。

第一道是挑青。

在春風浩蕩的春日去田野裏尋青挑青,是我和長鳳今生最熱愛的事之一。

早年在老家,清明前家家戶戶的女性在參加生產隊幹活的空檔裏都忙着挑青。因爲挑的人太多,田野裏的青供不應求,村裏很多姑娘還特意趕到五里外的長潭村甚至十里外的章村高山去挑青(我記得有一年春天我姐就曾跟別人結伴去章村高山挑過青)。

那些經歷讓我落下了一個“毛病”——任何時候只要看到長在地裏的鮮嫩的青,我就歡喜得不行,就想即刻蹲下身子,把青一朵一朵地挑回家。

不曾想,多年後我去婆婆家,發現那邊大片大片生機盎然的青竟然無人問津(當地沒人用它做青團,視它爲無用野草)。這真是讓我又驚又喜。從此幾乎每年清明我都要和長鳳一起專程前往婆婆家挑青。

今年清明因爲疫情緣故我們未能出行,委託了婆婆和大姐幫忙挑青。

看到照片中長在春光裏的細緻清秀蓬勃新鮮的青,以及婆婆和大姐挑的滿籃子的青,我和長鳳又歡喜又惆悵——

過了清明,青就開始拔高變老做不了青團了,再想挑青就得等明年春天了。


第二道工序是焯青。

先把挑來的新鮮青整理乾淨(去掉老葉黃葉以及夾在裏面的雜草之類),並稱好重量以方便後面工序;然後把青放進沸水煮,稍微加一點蘇打粉以免青的顏色轉黃。

待青的梗煮軟後,把青從鍋裏撈起,攤開晾乾並冷卻,然後按均等份量(比如一斤一個)分別揉成團裝入包鮮袋,再放進冰箱冷凍備用(若青挑回來當天就打算做青團,則略去冷凍環節)。

3

昨晚長鳳從冰箱取出了一團早些時候備着的冷凍青。今天早晨她把已解凍的青沖洗乾淨,切成碎段後放入正在煮的沸水中(水量以稍稍蓋過青爲宜),又加了一些蘇打粉(此時放蘇打粉不僅爲防青變色,也爲使青煮得更爛)。

大概十分鐘後,長鳳把煮爛的青盛進一個瓷盆,又略微倒入一點菜油和鹽,再按一斤生青配兩斤半米粉的比例倒入米粉,攪拌並冷卻後,像揉餃子皮那樣反覆揉搓,直到青和粉完全融合、分不出彼此爲止。

揉青粉是一件很費力氣的活,所以早年在老家基本都由男人來做。而長鳳和我們一起生活這二十多年來,除了挑青,做青團的其餘事她都一攬子管到底,從不肯讓我們插手,即便如今她已八十二歲了也是如此。

4

餡和青粉都準備好了,接下去自然就是包青團了。

長鳳把青粉搓成長條,然後揪成一個一個雞蛋大小的粉疙瘩。她拿一個疙瘩在手裏,三下五除二就捏成了一個碗口向內收的青粉碗,取一勺豆沙放在進碗裏,然後把碗口捏攏並搓光滑。一個一個豆沙餡青團就這樣做好了。

和以往每次做青團一樣,長鳳先蒸了幾個讓我們嚐鮮,其餘放入冰箱冷凍,待想喫時再取出來蒸。

5

每次做青團時,長鳳總會絮絮叨叨說起從前。

長鳳說早年生活艱辛食物匱乏,村裏人把清明做青團當作一件很隆重的事。大家相互幫忙做,要忙上好多天。

她還說那時小孩子嘴都特別饞(我想起了自己一大堆饞嘴的故事),所以她總是儘量多做點青團,免得很快喫完了孩子饞別人家的青團。

另外我外婆家那邊沒有青,長鳳每年還會額外做一些青團給我外婆和幾個舅舅家送去。

如此這般,那時長鳳每年大概要做近兩百個青團,費三四十斤米粉。

長鳳還記得,當年全村屬秀蘭嬸家青團做得最多,她家人多,每年要費六七十斤米粉,做青糰子時去幫忙的人也特別多。在做的過程中,秀蘭嬸把先做好的青團分批放入蒸籠架到竈上。第一籠熟青團端出來,在場每人都會喫上一個,說說笑笑,很是開心。

我小時候也曾跟着長鳳去秀蘭嬸家做過和喫過青團,那個熱鬧場景至今記憶猶新。

早年村裏人尚不知冰箱爲何物,所有人家不管做多少青團,都是做好了就馬上蒸熟。蒸熟後的青團被放在竹匾裏,一個一個攤開放。

清明時節的氣溫已開始明顯趨熱,爲防止青團變質,沒喫完的青團每隔三四天都需重蒸一次。不過也不用蒸很多次,因爲那時大家胃口都很好,再多的青團也往往很快會喫完。

6

長鳳除了做豆沙餡的甜青團外,還常做以臘肉鹹菜筍爲材料的鹹青團。這其實也是老家兩款最經典的青團(早年赤豆可以去公社糧站買,臘肉鹹菜筍則家家戶戶都有)。

另外還有黃豆沙和芝麻兩款甜餡青團,但村裏做的人家很少。黃豆沙喫起來的口感不如赤豆沙細膩。芝麻餡的味道很香甜可口,但山裏土地金貴,村裏人不捨得把有限的自留地騰出來種不是必需品的芝麻,公社糧站也沒有芝麻出售。

長鳳如今只記銀花姑姑家曾做過芝麻餡青團。銀花姑姑家的房子在村口,離田地近,她家人就想法在公家田地的邊角旮旯種了一些芝麻。

7

除了做青團,喫青團也有很多回憶。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杭州讀書,清明前後只要村裏有人來杭州,長鳳就會讓人帶青團給我。

我記得自己把冷硬的熟青團放進茶缸,用開水反覆浸泡,待筷子能輕易戳進就開始大快朵頤。有意思的是,在學校這樣子喫到的青團竟感覺比家裏剛蒸熟出籠的青團更美味可口。

1990年我畢業分配到小鎮梅溪工作後,長鳳也曾多次託人給我帶過青團。那時條件當然比學校好多了,我有一個既煮飯又炒菜的小鋼精鍋,煮飯時直接把青團放進鍋裏,飯煮好時青團也可以吃了。

8

如今每年春天青剛冒芽長鳳就開始找機會挑青。我姐和我小姨還會從老家挑了青捎來。婆婆和大姐也會幫着挑青。所以我家冰箱裏一直備有充足的青,長鳳隨時都可以做青團給我們喫。

另外,每年清明回老家,很多親戚都會送我們青團。像我小姑、我三姨,還有鄰居冬梅嬸、蘭蘭姐,她們都曾送了好多青團給我們。我姐更是每年都專門爲我們做青團。

今年三月中旬,我表姐阿玲直接用快遞給我們寄了近五十個青團。就在昨天,我小嬸又讓堂弟捎來近二十個青團。長鳳感嘆說,我們真是有口福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