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與“壞”女兒

國慶大假最後一天,我和母親一起去看了《媽媽!》——這部電影早在中秋節就上映了,羣衆口碑不錯,是我解封后想要後睹爲快的電影之一。

影片中的媽媽已經八十多歲高齡,女兒也過了花甲之年。扮演母女的兩位主演都是資深老戲骨,年紀和角色相當,真不知道是機緣巧合還是有意安排?

曾經看過一些女性題材的電影,都是講述中青年女性的生活故事,像這類單純以老年女性爲主角的電影還很少遇見。

兩位實力派主演也是“寶刀未老”,配合默契,把母女間的深情和依賴在大銀幕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但電影並沒有完全停留在她們的“小情小愛”層面,在不少情節編排上都體現出“大愛”和“利他”精神。比如女兒退休後長期堅持做義工,並且還以德報怨,用實際行動去感化曾到家裏偷東西的問題少女。

不難看出,患病之前的她是一個高度自律、善良和寬容的人,和她患病後無理取鬧、瘋瘋癲癲形成鮮明對比。

幸好老母親身體健康、頭腦清醒,尚能重新挑起照顧女兒的重擔,儘管有時候難免會被“不懂事的”她所傷害。

我在爲母女倆的境遇嘆息的同時,更加直觀深切地感受到阿爾茨海默症可怕的殺傷力——逐漸摧毀人的認知能力和行爲能力,病情嚴重時連最起碼的人格和尊嚴都保不住,和行屍走肉沒啥區別。

尤其對於像她們那樣長期從事腦力工作的人來說,意識到自己將要失去大腦主權是非常殘酷和絕望的事。

母女倆在退休前都是大學老師,女兒沒患病以前,她們的日子還算平淡安穩。愛讀書的母親每天都會指導女兒整理已故父親的考古日記,女兒也會給母親朗讀她喜歡的某些經典片段。

當女兒被醫生“宣判”阿爾茨海默症後,她深知這種病的危害程度,不得不頂着巨大的痛苦和壓力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包括清理銀行存款賬戶,抓緊整理父親的日記,以及把母親安排進養老院。

而母親在得知女兒的病情後,一改平時在她面前任性和較勁的態度,開始加強身體鍛鍊和主動承擔家務。

做母親的潛能使她重新成爲女兒的守護者,在和女兒相互支撐的過程中,不斷散發出母性的光芒和堅定的力量。爲母則剛的品質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智力和體力都走下坡路的女兒面前,外表柔弱的母親卻顯得越來越強大,不僅給女兒餵飯、洗澡,還教她寫字,鼓勵她從輪椅上站起來。

儘管病情嚴重的女兒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名字,連朝夕相處的媽媽都不認識,但年邁的母親仍然像孩提時代那樣耐心、細緻地照顧她,既不嫌她動作粗魯,也不嫌她言語刻薄。

母女倆最讓我佩服的地方,就是她們在共同面對毫無治癒希望的絕症時,沒有一蹶不振或者怨天尤人,一個冷靜從容地安排“後事”,一個積極樂觀地扛起家庭重擔,儘量減輕疾病帶來的負面影響。

雖然影片的主題一點兒也不輕鬆,涉及親情、養老和疾病這些人生無法迴避的問題,但整個觀影過程並沒有沉悶壓抑之感,悲傷難受就更談不上了。

影片中充滿知性的家庭氛圍,精緻溫馨的小花園,以及母女之間的溫情都無時無刻不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影片裏還有一個場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母女倆在養老院和一羣老人坐在一起,那些老人應該都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他們雖然意識不太清醒,但只要一提到“媽媽”這兩個字,感覺他們眼睛都亮了,像個小孩子一樣不停唸叨各自媽媽的好,甚至唱起那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

雖然他們的媽媽早已不在身邊,名字也可能被他們遺忘,但對媽媽執着的愛卻深藏在心底,連病魔都無法奪去。

就像女兒在超市裏看見老母親被人“欺負”,立馬就撲了上去,和她共同“戰鬥”。其實她那時候已經記不起母親是誰,但仍然下意識地去保護自己的母親。

我對阿爾茨海默症瞭解不多,不知道病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會出現類似情況。不管電影是寫意還是寫實,我都願意相信愛能創造奇蹟,親情的力量不可低估。

雖然未來就像電影的開放式結尾,充滿不確定性,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但只要心中的愛不會消逝,生活中有相互支撐的親人,再苦再難的事相信也能捱過去。

看完電影回家的路上,我挽着母親的胳膊,興致勃勃地和她談論着劇情。我們都對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念念不忘,“世上的人,都比你想象的堅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