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与“坏”女儿

国庆大假最后一天,我和母亲一起去看了《妈妈!》——这部电影早在中秋节就上映了,群众口碑不错,是我解封后想要后睹为快的电影之一。

影片中的妈妈已经八十多岁高龄,女儿也过了花甲之年。扮演母女的两位主演都是资深老戏骨,年纪和角色相当,真不知道是机缘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曾经看过一些女性题材的电影,都是讲述中青年女性的生活故事,像这类单纯以老年女性为主角的电影还很少遇见。

两位实力派主演也是“宝刀未老”,配合默契,把母女间的深情和依赖在大银幕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电影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她们的“小情小爱”层面,在不少情节编排上都体现出“大爱”和“利他”精神。比如女儿退休后长期坚持做义工,并且还以德报怨,用实际行动去感化曾到家里偷东西的问题少女。

不难看出,患病之前的她是一个高度自律、善良和宽容的人,和她患病后无理取闹、疯疯癫癫形成鲜明对比。

幸好老母亲身体健康、头脑清醒,尚能重新挑起照顾女儿的重担,尽管有时候难免会被“不懂事的”她所伤害。

我在为母女俩的境遇叹息的同时,更加直观深切地感受到阿尔茨海默症可怕的杀伤力——逐渐摧毁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病情严重时连最起码的人格和尊严都保不住,和行尸走肉没啥区别。

尤其对于像她们那样长期从事脑力工作的人来说,意识到自己将要失去大脑主权是非常残酷和绝望的事。

母女俩在退休前都是大学老师,女儿没患病以前,她们的日子还算平淡安稳。爱读书的母亲每天都会指导女儿整理已故父亲的考古日记,女儿也会给母亲朗读她喜欢的某些经典片段。

当女儿被医生“宣判”阿尔茨海默症后,她深知这种病的危害程度,不得不顶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清理银行存款账户,抓紧整理父亲的日记,以及把母亲安排进养老院。

而母亲在得知女儿的病情后,一改平时在她面前任性和较劲的态度,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和主动承担家务。

做母亲的潜能使她重新成为女儿的守护者,在和女儿相互支撑的过程中,不断散发出母性的光芒和坚定的力量。为母则刚的品质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智力和体力都走下坡路的女儿面前,外表柔弱的母亲却显得越来越强大,不仅给女儿喂饭、洗澡,还教她写字,鼓励她从轮椅上站起来。

尽管病情严重的女儿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连朝夕相处的妈妈都不认识,但年迈的母亲仍然像孩提时代那样耐心、细致地照顾她,既不嫌她动作粗鲁,也不嫌她言语刻薄。

母女俩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她们在共同面对毫无治愈希望的绝症时,没有一蹶不振或者怨天尤人,一个冷静从容地安排“后事”,一个积极乐观地扛起家庭重担,尽量减轻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影片的主题一点儿也不轻松,涉及亲情、养老和疾病这些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整个观影过程并没有沉闷压抑之感,悲伤难受就更谈不上了。

影片中充满知性的家庭氛围,精致温馨的小花园,以及母女之间的温情都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影片里还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母女俩在养老院和一群老人坐在一起,那些老人应该都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他们虽然意识不太清醒,但只要一提到“妈妈”这两个字,感觉他们眼睛都亮了,像个小孩子一样不停念叨各自妈妈的好,甚至唱起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

虽然他们的妈妈早已不在身边,名字也可能被他们遗忘,但对妈妈执着的爱却深藏在心底,连病魔都无法夺去。

就像女儿在超市里看见老母亲被人“欺负”,立马就扑了上去,和她共同“战斗”。其实她那时候已经记不起母亲是谁,但仍然下意识地去保护自己的母亲。

我对阿尔茨海默症了解不多,不知道病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出现类似情况。不管电影是写意还是写实,我都愿意相信爱能创造奇迹,亲情的力量不可低估。

虽然未来就像电影的开放式结尾,充满不确定性,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但只要心中的爱不会消逝,生活中有相互支撑的亲人,再苦再难的事相信也能挨过去。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我挽着母亲的胳膊,兴致勃勃地和她谈论着剧情。我们都对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念念不忘,“世上的人,都比你想象的坚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